考古學家在格陵蘭,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北歐人的工藝品

2020-12-22 夏子晗說歷史

有跡象表明他們也許還種植少量的穀物,不過穀物在格陵蘭人的飲食中從來都不是主要的部分,相反北歐人主要以狩獵海豹和馴鹿來補充飲食。

奇怪的是,這裡距離漁業資源豐富的紐芬蘭漁場比較近,但格陵蘭的維京人遺蹟中很少發現魚骨,這證明北歐人忽視了這個豐富的營養來源。

不過魚骨很小,也容易被分解掉,因此在考古遺蹟的地層中缺少魚骨並不完全等於北歐人不吃魚。在一些偏遠的農場裡,牧草過於貧瘠,或者根本就沒有牧草,狩獵一定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

隨著格陵蘭殖民地的進一步開拓,人們發現長屋在寒冷的冬季並不十分實用,而且一種新式的"通道式房屋"出現了,房間都被設置在內部通道的同一側,這樣布置能在取暖時比傳統的只有一個大房間的北歐房屋消耗更少的燃料。

在1990年發現了一個更為複雜的建築物遺蹟,當時兩個來自努克的因紐特獵鹿人偶然在河邊陡坡的底部發現了幾根露出來的木棍。

這原來是一個北歐時代建築的遺存,考古學家將這裡稱為"沙下農場"(the Farm Beneath the Sand),因為在幾個世紀中,由於河流活動,在遺蹟上已經積累了足足有5英尺厚的泥沙沉積層。

他們發現一個年代非常早(11世紀中期)的長屋,有39英尺長、16英尺寬,它在後來被一個有8—10個房間的樸實的通道式房屋替代。不過隨著使用時間一直延續到14世紀早期,"沙下農場"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最終它成了一個有約30個房間的迷宮般的建築。

挖掘現場出土的文物表明,這些居民飼養的大多是綿羊和山羊,飼養這些牲畜似乎主要是為了它們的羊奶和羊毛,因為在垃圾堆中很少發現這些家畜的骨頭。

他們飲食中的肉類主要來自狩獵,主要是馴鹿、海豹和野兔。沙下農場所在的西部定居點距離理想中富饒的狩獵場——格陵蘭島的西北海岸的迪斯科灣附近的諾爾德斯圖爾很近。

在那裡,北歐人還可以狩獵海象(來獲得它的長牙和獸皮,它的皮可以鞣製為具有極佳韌性的柔軟繩索)和獨角鯨(它的角被當作獨角獸的角賣給歐洲和中東的不知情買家)。

這些產品構成了格陵蘭島和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之間的貿易中特別有價值的一部分,而其他的產品,比如魚類,不是確實沒什麼需求,就是可以從更方便的渠道獲得。

這些北歐人也許每年只前往諾爾德斯圖爾進行一次狩獵旅行,並且在冬季來臨前就回到西部定居點。1823年,一個當地的因紐特人在金吉託爾蘇阿普島上發現了一個石堆,石堆內部埋著一個小型的如尼石,這個島嶼在西部定居點以北超過50英裡的地方。

如尼銘文中記述道:三個北歐獵人,埃爾林·西格瓦特松、比雅爾尼·索爾達爾松和埃恩德裡迪·奧德松,"在祈禱日之前的星期六"建造了這個石堆。這些如尼文可以被追溯到1250—1300年之間。

而且在金吉託爾蘇阿普島上紀念祈禱日(4月25日),又要在冬季到來之前抵達西部定居點(另一種可能是他們過的是小祈禱日,那一天一般在5月),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些獵人肯定不得不在這個島上過冬。

14世紀有一份記錄是關於1266年對諾爾德斯圖爾的一次探險的,文中講述了北歐人是怎樣在他們往常的狩獵場更靠北的地方進行冒險,不過他們沒有發現人類活動的跡象。

隨後,教會的當權者派出了另一艘船隻,它向北航行了更遠的距離,他們從克羅克斯弗約爾德謝德(在迪斯科灣的北部邊緣)出發,並抵達了一個地區,船員們在那裡發現了許多冰川和北極熊。

雖然探險隊並沒有登錄,但是他們看到了一個被他們稱為斯科萊林人的民族的活動跡象,而且在他們的歸途中,他們發現了這些人在斯尼傑菲爾德(雪山)活動的更多證據。

這個詞彙在《格陵蘭薩迦》和《紅色埃裡克薩迦》中也有出現,用來指代北美的土著民族。它的詞源並不完全清楚,不過它也許和古北歐語中意為"壞蛋"的一個詞有較大的關係。

斯科萊林人到底是什麼民族?法羅群島和冰島的維京人定居點由於沒有土著人而得到極大地促進。相反地,格陵蘭島上早就已經有人定居了,幸運的是,北歐人抵達的時間,在被稱為多塞特文化的古因紐特文化消亡和因紐特人的蘇勒文化在1300年左右東進來到這裡的兩個時間點之間。

多塞特文化早在公元前100年就已經從北美地區傳播到了格陵蘭島,並且用了兩個世紀就抵達了東部海岸。作為海象和海豹的獵人,多塞特人並不使用弓箭,而是手持常有捕魚用倒刺的重型狩獵長矛以及閉槽的魚叉。

隨著氣候在公元500年開始轉冷,多塞特人不斷後退,到700—900年,他們只佔據了在迪斯科灣附近的有限地區以及格陵蘭島的最北端。如果維京人能遇見某些多塞特人,那麼他們也許就是這一民族中的僅存者了。

在格陵蘭和北美地區繼承多塞特文化的是在1000年左右於阿拉斯加北部出現的蘇勒文化。蘇勒人做了一些技術改進,這讓他們在北極的嚴寒氣候下興旺發達起來。

他們使用更長的魚叉刺,這比多塞特人的短倒刺更適合狩獵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他們還使用皮划艇(kayak),這種小船是海上狩獵和運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

蘇勒人還使用狗拉雪橇,並且發明了一種地下房屋的樣式:它擁有下凹的通道和厚實的泥炭牆壁,而且以鯨魚肋骨加固,阻止寶貴的熱量從他們的房屋中流失。

他們當時沿著哈德遜灣遷徙,隨後來到格陵蘭的西北部;他們也許經過梅爾維爾灣來到了烏佩納維克和烏馬納普的附近。到13世紀,蘇勒人也許已經向南來到了諾爾德斯圖爾地區,因此1266年的探險隊發現了他們的痕跡。

關於斯科萊林人的資料中更為直接的描述幾乎沒有,除了伊瓦爾·巴爾達爾松在1368年完成的《格陵蘭概述》(Description of Greenland)。他在文章中寫道:"斯科萊林人已經擁有了西部定居點,那裡……沒有居民,無論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

1379年成書的《冰島編年史》中提到了一次對定居點的攻擊。無論蘇勒文化的因紐特人在13世紀60年代的遷移哪裡是多麼模糊不清,在一個世紀之後,他們明顯已經抵達了維京人的定居點,並且規模龐大。

考古學家已經在格陵蘭和北美地區的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一些北歐人的工藝品,這證明了兩個社會之間的交流程度不低,而那些書面資料很少提到這一點。

在迪斯科灣周圍,發現了23件物品,其中有小刀、羊毛剪以及一個棋子。在更靠北的地區,比如梅爾維爾灣和蘇勒,則發現了32件工藝品。

因紐特人也許通過貿易網絡來直接或間接地獲得了這些東西,不過在西部定居點的蘇勒人房屋中發現的53個物品被認為是在維京人於15世紀放棄這一地區後被蘇勒人找到的。

相關焦點

  • 維京人是如何發現格陵蘭的?
    愛斯基摩木架皮舟,是一種開放皮艇,由尤皮克人和因紐特人使用,最初發現於從西伯利亞到格陵蘭的所有沿海地區。John Rasmussen 圖那些前往冰島的船只有可能偶爾會脫離航線,去往格陵蘭。他發現這些峽灣適合停泊船隻,而且在內陸生長著大片鬱鬱蔥蔥的矮柳和杜松,和冰島常年荒蕪的土地相比,這裡的景色對移民而言太過誘人。出於成功的維京殖民者自我標榜的天性,埃裡克將他在第一個冬季定居的地方命名為「埃裡克之島」。在第二年的春天,北歐人回到了之前的峽灣,那裡也同樣以他們首領的名字命名為「埃裡克峽灣」。
  • 因紐特人不怕冷,因為可能從已滅絕的古人類那裡繼承了基因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生活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至少有半年時間需要經歷低於冰點的平均氣溫。對於生活在北部的人來說,最寒冷的幾個月,在零下溫度中生活是一種正常狀態。
  • 北歐海盜維京人對歐洲的掠奪與發現冰島 格陵蘭島
    第四,是由維京人的民族特性決定的自古以來,自由的北歐海盜就是以漁獵為生、富有冒險的航海民族。由於丹麥、瑞典和挪威緊靠波羅的海、北海,水上交通極為方便。「大海就是北歐人的後院,戰船就是他們的長靴。」他們個個飄悍強壯、身材高大,海上生活造就他們的堅毅和好戰的性格。
  • 生活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與中國人是什麼關係?他們長的一模一樣
    而在地球上,由於不同的氣候以及地形,很多地方都是人跡罕至。除了乾燥炎熱的沙漠之外,南北兩極同樣很少有人長期生存,而因紐特人卻是個例外。根據相關研究,因紐特人生活在北極圈附近,是地球上生活在最北端的一群人。雖然這裡的溫度相對於南極要高一些,但是因紐特人仍然需要穿著厚重的獸皮衣服來禦寒保暖。
  • 神秘勇敢的因紐特人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我們很快就會迎來陽光明媚繁花似錦的春天啦只要我們努力堅持美好的春天就在不遠的前方可是 大家知道嗎在地球上有個地方勇敢的因紐特人作為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卻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哪裡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
  • 《北方以北》:跟隨北歐人的足跡,探尋北歐歷史和文化
    為了完成本書,作者踏著故事中的人物足跡,結合所見所聞,基本還原和理清了北歐人探索和發現世界的史實和歷史脈絡。如果你對北歐歷史有一些了解,希望知道更多北歐歷史的細節,那麼不建議你讀這本書。這本書僅適合作為北歐歷史知識的補充,也可以是你打開了解北歐歷史之門的鑰匙。
  • 因紐特人:北極圈的黃種人,捕獵海獸只吃生肉,人口不超過十萬
    但是不管怎麼樣,在我們的認知裡,無論是亞洲、非洲還是歐洲,這些地方都是適宜人類居住的。然而你是否能相信,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圈裡,也常年生活著一大批人呢?時至今日他們的長相也和亞洲人很類似,都是黃色的皮膚,黑色頭髮,有研究發現他們和中亞的蒙古族人關係很近。
  • 影像記錄:北極寒冬中的因紐特人
    這個因紐特人居住的地方,十分重視集體,並且構建了十分牢固的社交網絡。這種古老的分享型經濟,讓他們得以在數千年中的困難環境下存續至今。攝影:ACACIAJOHNSON撰文:GulnazKhan攝影:AcaciaJohnson11月初,北極灣的太陽沉入地平線下,天空呈現出一抹藍紫色。
  • 因紐特人發現「異象」,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都說2020年實在太不平凡了,東非的黃在澳洲連續燃燒的大火,北極圈的38度高溫,這些對於地球來說都不是一個好兆頭,根據科學家的發現來看,北極的冰川下掩藏的遠古病毒已經有了復甦的痕跡。  因紐特人發現了什麼?
  • 因紐特人:北極圈上定居的黃種人,吃生肉住冰屋,追捕海洋巨獸
    而存活下來的因紐特人,也跟印第安人算是結下了梁子。印第安人趕走人家還不算完,在知道因紐特人成功存活下來之後,因其生活方式的緣故,印第安人隨手送給了因紐特人一個黑稱--愛斯基摩人。而這個愛斯基摩人,在印第安人語中又被稱為愛吃生肉的人。
  •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但最早發現北美大陸的卻另有其人
    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而是他第一次向西方 世界主動介紹了美洲,並由此掀開了美洲的新紀元。 當然,當時的哥倫布本人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是印度。倒是與哥倫布同時代的另一位義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奇(AmerigoVespucei),在1501年首航至南美洲後不久就宣布,此處並非亞洲的印度,而是一片「新大陸」。
  • 糞便刀具的傳說:因紐特人用糞便製成刀具,並殺死動物
    早在1998年,著名作家韋德·戴維斯在他的《陽光下的陰影》書中講述了一個因紐特人的神奇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因紐特男人,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拒絕搬到一個定居點居住,而是打算獨自生活在冰上。製作糞便刀具實驗考古學家梅廷·埃倫對這個故事非常著迷,決定和他的同事們測試一下,看看一把由冷凍糞便製成的刀是否真的可以用來殺死一隻狗。首先,他需要得到原材料:糞便。
  • 古代北歐人定居生活早於預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古代北歐人定居生活早於預期 2016年02月17日 08: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2月17日第906期 作者:閆勇/編譯 字號 內容摘要:美國《考古科學雜誌》(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 因紐特人發現地球位置偏移,或印證瑪雅預言,人類該怎麼辦?
    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大火,讓原本稀疏的森林變得越來越少,大火產生的溫室氣體,直接加快了整個地球的溫室效應變化,最近一段時間根據因紐特人的觀察,他們發現地球正在發生改變,因紐特人常年生活在高緯度地區,所以他們每一個人都掌握了一種極為特殊技能,他們會根據太陽升起的位置,來觀測地球發生的變化,他們在觀測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地球的位置出現了偏差。
  • 冰雪融化,格陵蘭的未來又是什麼
    你也許很難想像冰蓋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微生物生態系統,但科學家早在19世紀晚期就發現了冰塵,那是一種微生物、煙塵、塵埃和有機穎粒在冰川表面上的堆積。通過反照率效應,深色的冰塵在冰面上形成孔洞,看起來像多孔海綿。積聚在冰蓋表面的藻類、微生物和冰塵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從而產生更多的融水。可怡的是,在聯合國氣候專家組(Pcc)最新的海平面上升預測報告中,這種方式造成的融化井未被考慮進去。
  • 馴鹿皮底下的蛆,是因紐特人的美食
    馴鹿皮底下的蛆,是因紐特人的美食 2020-07-25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氣候與海洋,對維京人生活的影響,發人深思
    前往格陵蘭的航行從來都伴隨著風險,而且在它的東海岸遭遇海難幾乎就等於餓死或曬死。在1169年之前的某個時間,埃納·索爾蓋爾松一行艱難地走過了冰蓋,並且在距離西部定居點只有一天路程的地方死去了,伴隨他的還有一同出發的兩個同伴。
  • 比海南島還大的島,冷到因紐特人都受不了,現成全球最大無人島
    島上聚集了海南省大部分的城市,因為它足夠大,來這裡旅行的很多人會忘記海南島是個島嶼,而且這裡的人口也超過了900萬。那麼你知道嗎,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比海南島大一圈的島嶼空置了69年,這個島就是位於加拿大的德文島。當然,這裡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無人島,面積達5.52萬平方公裡,比海南島足足大2萬平方米。那為什麼69年沒有人住呢?一方面,這裡的資源真的很貧瘠。
  • 因紐特人曾發出警告:地球在發生偏移!
    因紐特人曾發出警告:地球在發生偏移!近些年來,環境變化最為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溫度的升高,甚至連最為寒冷的北極溫度都已經上升到了38攝氏度,我們將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歸咎於是溫室效應所導致的,二氧化碳甲烷濃度上升之後,產生溫室效應,溫度進而升高,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因紐特人卻覺得全球變暖的原因,另有緣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