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都走進墳墓:人生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

2020-12-22 蘭翎笑笑生

《最後都走進墳墓:人生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

蘭翎笑笑生

堂吉訶德說:「等到生命結束之際,死亡剝掉了區別他們身份的衣服,所有的人在墳墓中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人在墳墓中都是平等的」,某種程度上確是這樣。從「個體主義」來說,你得死,他也得死,沒什麼差別。

所有人生的虛無主義都來自這個邏輯:一抔黃土,一切歸零。你的榮耀,你的價值,你的醜陋,都因為進了黃土而灰飛煙滅。所以,從人生虛無主義的角度,得出來的結果一定是「人生沒有終極意義」。

這種邏輯產生三種解決路徑:

第一種是:沒意義就讓它沒意義吧。看破紅塵,行屍走肉,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只圖自己快樂而不顧其他一切。用縱慾、用無聊、用為所欲為迎接墳墓;

第二種是:在沒有意義裡活出意義。比較有代表性的就像尼採的酒神精神以及後來的很多追隨者。他們認可人生沒有終極意義,但仍要轟轟烈烈地活出意義來。這個是比較入世的,但出發點還是消極的,自利的,底色還是虛無和痛苦的。

第三種是;到宗教信仰中去尋找意義。人生虛無,虛無了就需要去找一種虛構的意義來寄託生命,這就是宗教。有些崇拜西方的人經常說,中國人不可思議,怎麼可以沒有宗教信仰呢?在他們眼裡,沒有宗教信仰是活不下去的。他們覺得中國人很奇怪,中國人也覺得他們很奇怪,為什麼一定要信仰宗教才能活下去呢,我信其他東西不行嗎?中國人的主體思維是「不語怪力亂神」,與西方的宗教思維不容易想到一塊去。

這是從「個體主義」得出的必然結果:人生是沒有終極意義的,一抔黃土,淹沒一切。

但事實一定是這樣的嗎?不一定。思維的角度可以改變一切。

當你從一個「社會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你會突然發現,原來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墳墓並不能阻斷意義的存在與延續。肉身在黃土下腐爛,但你從你的父母身上傳承下來的血脈,還在黃土之外在你的孩子身上延續下去;你創造的一切價值,榮耀,口碑,立德立功立文,所有一切,都將在後輩身上、在你所在的社會群體中間,留下大小不等的印跡。有的耀眼光亮,長久都看得見,帶著永恆的光環;有的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再也分不清看不見,但,那滴水在大海裡,一直都在。

正如「蝴蝶效應」所說,非洲森林的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它就影響了全世界。當你刻意割裂的時候,你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但當你不割裂的時候,你,就是全部。

有些人活在著作裡,像離騷;有些人活在功業裡,像長城;有的人活在在他的道德口碑上,最典型的就像當代那個平凡而發光的叫雷鋒的年輕人。

對以上的兩種無意義或者有意義的人生,很難一刀切地說誰對誰錯。 我願意講道理,講邏輯,並不想武斷。人其實就是活在兩種角色裡:一種是「個體人」的角色,一種是「社會人」的角色。

偏頗了就是錯,平衡了就是對。(這一句最為重要)

我這篇小短文的出發點並不是心靈雞湯,我個人願意把它視為一篇小小的哲學論辯。因為我認為每個人理順一下這個道理,終有意義。

我個人並不想偏頗,更願意活在一個「個體人」與「社會人」的平衡中間。

當然,當現代社會逐步出現了走偏的傾向,我們放眼看去,很多人總是以「人生虛無」、「自己快樂就好」的觀念,對自己、教孩子和廣泛影響身邊人的時候,我想站出來告訴大家,我們可能走偏了。

人生除了個人快樂,也許還有其他的內涵;人生除了一個在黃土中會腐爛的肉身,也許還有其他腐不掉的價值。起碼從「社會人」的角度來說是這樣。

我希望不要有太多的學者、老師、家長,總是一味地、反反覆覆地告訴孩子們:你自己快樂就好。我們可能還要告訴孩子們,我們的先賢們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也是有價值的。

我希望有很多人會告訴孩子們:人生是有價值的,並非虛無。希望他們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也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價值。其實當他們發現這個價值並非虛無,這本身就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快樂。

而相反,如果孩子虛無地看待人生,他也許會一輩子找不到真正的快樂。總想著最後那一抔黃土,怎麼可能真正快樂呢?很多虛無的快樂,只不過是虛張聲勢,用以掩蓋虛無帶來的痛苦而已。那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是一種虛空的假象。

即便在墳墓之下,並不是生命都是等同的,價值不一樣,分量就不一樣。有人的死輕如鴻毛,有人的死重如泰山;有人腐爛了就沒有了,但有人卻腐而不朽。

相關焦點

  • 拋開哲學的思考,我們的人生大有意義
    這些東西與你而言,與這個世界而言,都是暫時的,他們並不能永恆存在,我們做什麼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即便你成為一個如孔孟之類的偉人,留下名傳後世的偉大的作品,我們這個世界也會有毀滅的一天,恆星熄滅,行星被撕碎,便是宇宙最後也會塌縮。所謂的永垂不朽也是相對短暫的。
  • 我讀《日光流年》: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
    他們對命運做出的抗爭「正如人在墳墓裡拿頭去撞那墓門一樣,愈是用力,愈是死得快捷」。當死亡哐當一下落在你的頭上時,你會怎樣想?似乎一切都沒了意義。作家閻連科在書中只是放大了三姓村主體的愚昧,通過愚昧神魔化來揭示一個群體如果只崇拜金錢、權利和暴力會帶來什麼結果,就是群體性滅亡——都活不過四十歲。
  • 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裡既有理想主義者犀利的一面——用文字叩問社會良知,探尋時代脈搏;也有溫情、感性和質樸的一面——用細膩的筆觸,寫母親的慈愛、父親的老、兄弟姐妹間的手足情深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我曾多次被問到「人生有什麼意義?」往往,「人生」之後還要加上「究竟」二字。
  • POP潛能心理學讓我明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如果一個人想不通、想不明白,究竟人生的意義在何處?那麼就會被這個問題困擾著自己的身心,在循環往復的無意義中打轉,看不清方向,找不到希望。POP潛能心理學自1990年創立至今,致力於通過漸進式的學習陪伴學員層層深入的認識自己,這裡有家庭教育、聖賢教育、挫折教育、宏觀教育等。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古往今來,關於痛苦的表述和研究枚不甚舉,中國古老的學者和仕人,總是希望在這人生與痛苦之中追求一種永恆的平衡,讓自己既享受人生,又超脫於痛苦之上。但又有多少人能超脫呢?是莊子的鴛鴦蝴蝶夢,還是陶淵明的隱士之風?痛苦的不可超越和不可根除,就像我們的生命,它與我們的生命相伴相生,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 農村的祖墳,有的墳墓立有墓碑,有的墳墓卻光禿禿,有何講究
    而針對為墳墓立碑這事,法律法規沒有嚴禁,風俗習慣也並非倡導,是每家每戶自己的個人行為。資金狀況好的,或是日子過得暢順,當然可以注重一些。但家庭狀況不太好,兒女工作也不如意,一天到晚東跑西奔地混飯吃,立碑不立碑,真的是不重要,關鍵得清楚先人的墳墓在哪兒,過年或過節該拜祭一下還是要拜祭一下。
  • overlord:加入了大墳墓的土著們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在《overlord》中,納薩力克大墳墓除了原本的勢力外,為了大墳墓的發展,安茲也讓異世界的土著們歸順了納薩力克的勢力之下,其中也有人類.加入了大墳墓等於走上了人生巔峰,那麼加入了大墳墓的異世界居民們都獲得了什麼呢?
  • 王江 李佳欣:墳墓的法律識別與保護
    具言之:從墳墓概念所包含的內容來看,墳墓是安葬逝者遺體的地方。對逝者而言,墳墓是最後的歸宿,有"陰宅"之稱;對生者來說,墳墓是寄託哀思之物。人們建築墳墓的初衷就是讓逝者入土為安,得以安息。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墳墓的內涵應包括墓穴、墳冢等的一系列物。從墳墓墓主的身份界分來看,墳墓可分為祖墳與普通墳墓。由於歷史等的影響,宗族墳墓現存的較少。
  • 農村有種奇怪現象,老人還在世,早早地把墳墓修好,為何要這樣?
    如結婚彩禮越漲越高,從「三轉一響」演變成為「山金一銀」,到現在「一高一矮一甩」(高樓、汽車、現金),如很多老人身體非常健康,還活在世上,家裡人就為他買好棺木,做好壽衣,修好墳墓等等。這種現象在農村越來越多,成為一種怪異的現象。為什麼要這樣呢?~~第一,農民家庭經濟富裕了。現在農村人絕大部分都在城市打工掙錢,很少留守在家裡陪伴老人生活。
  •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人生有沒有意義?
    經過我這麼多年的思考,人生沒有意義,沒有為什麼而活著,完全是一個偶然的巧合,你就出生了,你無法選擇出生,所以只能活著,這就是人生。也許這麼說你覺得消極,但事實就是如此。有的人生來尊貴,有的人生來貧賤。有的人先貧而後富,有的人先富而後貧,有的人一生波瀾壯闊,有的人一生死水不驚。
  • 電影《審死官》結尾,宋世傑全家移墳墓,給人驚恐的遐想
    《審死官》這部電影是周星馳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這部原本計劃是由周潤發擔當的電影,最後卻讓周星馳演藝出了周氏喜淚劇的風格。星爺更是憑藉這部電影,拿到了自己的亞洲影帝。當然了,獲獎的理由極其有個性,據說是因為宋世傑在打贏官司後,留下的那一滴戲劇性的眼淚。
  • 在制度森嚴的古代,連墳墓都有等級之分
    他們不僅生前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在死後進入的墳墓都有相應的等級劃分,一生都活在等級森嚴的囚籠中。墳本來指的是高出地面的土堆,《禮記·檀弓上》有「古也墓而不墳」的記載,意為古人死後埋在平地裡,不用土堆起來作墳塋。墓專指埋葬屍體的坑穴,上面蓋上土以後不種植樹木。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每天辛苦賺錢是為了什麼?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常暘法師:多數人盲目的賺錢,總認為自己會過得幸福,家庭也會越來越好。其實我們要問一問,我們賺錢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大家都會說為了幸福,但是有很多人為了賺錢,卻丟失了幸福。我們每個人都要清醒,追求快樂是我們的正產品,名利它是副產品。
  • 星際之門:奮豆享受「吊床人生」,第二天就像從墳墓裡爬出來一樣
    每天都會給你帶來精彩的漫畫,我們就為大家帶來《星太奇》漫畫,裡面描述了少年故事,奮豆為搞笑責任,小桂子為科技責任,星際之門是一個聰明的責任,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負責,而且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鬧出各種各樣的笑話,受到讀者的歡迎,讓我們來看看吧!星際之門:奮豆享受「吊床人生」,第二天就像從墳墓裡爬出來一樣!
  • 觀《銀翼殺手1 & 2》感受生命的意義
    但所有的這些瞬間,都將消逝於時間,就像淚水...終將湮沒在雨中。當時只是覺得這是一段十分優美的獨白,如今再次回顧,卻讓人有了基於哲學層面的思考。如何才能定義「生命的意義」?如果人生是一場體驗,那人造人比我們的經歷更加豐富和精彩,我們對待他們,是看作為「機器」還是「人類」?人們所認為的真實,都是真實的記憶而已,但大腦會篡改記憶,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實」?人類創造了人工智慧,但是可以完全掌控人工智慧嗎?
  • 日劇《我,到點下班》:職場要「聰明的懶人」,不要無意義的加班
    她說:每天的工作我都有認真完成,出現緊急情況我也會處理的,該加班我也會加班,雖然非常少。這也說出了職場人的心聲,不加無意義的班。一、什麼是無意義的加班?那什麼是無意義的加班呢?導致不屬於自己的工作、職場社交越來越多,時間被他人所用,使自己陷入「被迫」加班的無意義加班之中。根據調查顯示,職場人只有11.9%的人可以徹底雙休,32.7%兩天都要加班,而996、007更是成為一些公司常態。但其中很多是無意義的加班,它並沒有讓業績提升,只是感動了自己、浪費了時間。
  • 《千與千尋》人生所有的成長到最後都是一次獨自的旅行
    中國有句古話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雖然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有個依靠,但是最終我們能依靠的人,卻始終只有自己。歷經種種磨難後,千尋終於在湯婆婆那裡獲得了一份工作,而她的名字由千尋變成了千。在這個故事裡,失去自己的名字意味著失去了自我。《千與千尋》講的是不忘初衷,尋找自我的故事。
  • 光明時評:「摸魚哲學」是對無意義工作和生活壓力的抵抗
    依稀記得幾年前,流傳最廣的還是「奮鬥哲學」,那時候的職場人士和準職場人士,信奉的還是「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白手起家一步步登上人生巔峰的成功故事雖然有著濃濃的雞湯味道至於這種上升主要是得益於站在自動扶梯上,還是自己努力向上奔跑,兩者的比例到底是「五五分」還是「四六分」,大概沒人會去深究。「越努力越成功」早已成為他們的思維慣性。但是對於現在的職場人來說,情況似乎已經不同以往。  過去那種實現「一夜暴富」或者在某個領域開山拓路的機會不能說沒有,但已經變得很少,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人們對於通過工作來改變自己的階層和社會地位這件事已沒有太多執念。
  • 人生感悟:婚姻是座圍城嗎?愛是責任,拆除圍城,才有深情!
    婚姻像旅行,是一場豔遇,最後我們遇見了自己。旅行有幾個功能:感受累,看清他人,認識自己。三個之中你總得收穫一個,否則這場旅行算是白費了。婚姻的刺就在這裡,圍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人生有意義也是人生的不幸,愛一個人有了理由是愛的不幸。哭就哭,笑就笑,你要的只是感覺,就像詩,你講得再精闢,我喜歡就喜歡,不喜歡還是不喜歡,因為我的喜惡只是感覺。於是,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很美好的嚮往,到最後卻讓人發出這樣的抱怨?
  • 走進音樂的世界,探尋藝術的意義,周海宏教授學術交流講座...
    蘭州的初秋,雖然已略顯涼意,但阻擋不了音樂愛好者們走進音樂世界的熱情。9月16日下午,著名音樂美學家、音樂心理學家、音樂教育學家周海宏教授應邀在蘭州音樂廳進行了《走進音樂的世界——兼談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