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展覽近日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幕。展覽聚焦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兩位日本戰後第二代平面設計師代表,透過他們的平面設計,呈現日本戰後對於自我身份的探索。
隨著西方的消費主義文化在日本受到質疑,日本傳統逐漸醞釀成一杯蘊含鄉愁的大吟釀。永井一正、粟津潔、田中一光、勝井三雄和福田繁雄等,都是日本戰後第二代平面設計師的代表。什麼是日本?成為什麼樣的日本人?日本的設計與自我設計成了他們最關鍵的命題,於是多樣化、批判性、個性化成了新的趨勢。用田中一光的話說,這是日本「設計的覺醒」。
如果說,1945年是新舊日本分離的一年。那麼,生於1929年到1944年之間的這批設計師,便註定成了日本轉型期極其重要的一代,正是他們決定了後來日本如何看待世界,也解決了如何通過自己的設計向世界介紹日本的問題。
展覽現場,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二戰以後,拒絕「日式」變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拋棄傳統禮儀、傳統價值觀的趨勢從城市蔓延到鄉間,他們從戰前狹隘民族主義的一個極端走向戰後完全自我否定的另一個極端,20世紀50年代,美國消費主義的長驅直入為這一趨勢推波助瀾。在西方消費主義與東方生活之間、現代主義與傳統「日式」之間何去何從?如何走出戰敗的陰霾?這是留給戰後日本第二代設計師的命題。隨著西方的消費主義文化在日本受到質疑,日本傳統逐漸醞釀成一杯蘊含鄉愁的大吟釀。永井一正、粟津潔、田中一光、勝井三雄和福田繁雄等,成為日本戰後第二代平面設計師的代表。什麼是日本?成為什麼樣的日本人?日本的設計與自我設計成了他們最關鍵的命題,於是多樣化、批判性、個性化成了新的趨勢。用田中一光的話說,這是日本「設計的覺醒」。
展覽海報
展覽現場,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巨匠」源於日語,往往直接用漢字「巨匠」表示,きょしょう是平假名的讀注,因此是日本自己的文字,不是外來語,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對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傑出創造人物的尊崇。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二位是日本公認的設計「巨匠」,明治維新以來,作為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的日本設計界,是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從不適、彷徨、屈服、自省並突圍轉向消化西方文化,再造日本現代文化,在二戰後成長的兩位設計師身上體現的尤其典型,田中一光的文化自覺,福田繁雄的幽默自由,他們在傳統、現代主義、裝飾、商業等方面,為中國設計界提供了深入觀察日本設計極佳的角度。
中國美術學院副館長杭間表示,展覽「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不只是「平面設計展」:平面設計「生產圖像」,但圖像背後是大眾對時間和生活的態度,人群的行為習慣,以及所有能透視出社會發展狀態的日常生活內涵。因此,從田中一光、福田繁雄的作品中,能更多地看到20世紀日本文化和生活價值的深刻變化。
展覽現場
特展「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分為「田中一光:傳統與未來的超連結」及「福田繁雄:超越平面的陰謀家」兩個大板塊。
田中一光:如何讓日本的傳統文化存活於現代社會
田中一光(1930-2002)
「田中一光:傳統與未來的超連結」版塊從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收藏的562件田中一光創作的海報代表作中精選120件,按照「日本的表情」「文字與排印」「繩結與音樂」「符號與幾何」「日本傳統紋樣與肌理」「風花雪月」「空間及藝術」及「自我的遊戲「等小模塊進行分類展示。另外,精選10件田中核心海報作品,通過海報與文獻的對比展出,剖析田中一光將不同的傳統藝術形式轉化成全新的視覺語言進行實踐生產的工作方法及思考路徑,並試圖回答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的源頭這一問題,是本次策展最值得研究、深思的焦點部分;一同展出的還有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收藏的田中一光設計、出版著作;以及部分借展的文獻作品。
《日本舞蹈》,1981
田中一光1930年生於日本奈良商業世家,自幼喜歡文字、電影和劇場,日常沉迷於擺弄剪報、拼貼遊戲。日本京都美術學校圖案科畢業的他,從美國大兵丟棄的煙盒中看到了下一個時代。年輕時因受吉原良治、早川良雄等人的影響,他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成為圖案家,而應該成為一名設計師。
田中一光的多元與不確定讓他有別於所有日本戰後平面設計師,他始終拒絕將自己安置在單一、辨識度高的風格裡,他統攬戲劇、音樂、展覽、科技、商業等不同主題,馳騁於海報、書籍、字體、形象、空間設計等領域之間,參與大量的商業機構、設計組織、設計協會的管理與運營,龜倉雄策評價他是一位設計和組織能力兼備的奇才。
《寫樂兩百年》,寫樂是日本江戶時代家喻戶曉的浮世繪師,這是為寫樂誕辰二百周年製作的命題海報。
田中一光的設計猶如一本巨著,旁徵博引,引經據典,他將那些廣為人知的符號、圖形,諸如能劇、日本歌舞伎、浮世繪、 琳派繪畫、中國藝術、小袖、藥典圖譜、建築樣式等文化符號轉換成全新的信息和語言,所有的元素經田中之手擺布後,便演繹出了全新、豐富的日本表情,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豐富多彩的素潔之美。日本的傳統藝術有簡潔、孤寂的特色,但田中一光用西方的抽象藝術來表現這種內容,在日本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西方現代藝術中的抽象性與日本藝術的簡潔性有一部分共同性,不同藝術類別中的共同性是雙方相互借鑑和再運用的基礎,在人們的認識中,對共同性的認可要大於對差別差異的排斥。
《文字的想像力》,1993
田中一光以個體的自我覺醒帶動了日本設計界的整體覺醒,安藤忠雄撰文:「田中一光先生不斷思索如何讓日本的傳統文化存活於現代社會,通過自己的作品,追求日本精神性的美的傳統,一路摸索新文化與未來設計的可能性,超越平面設計的分野,不斷質疑豐富的生活的真諦到底是什麼,其作品就是解答。」
福田繁雄:設計不僅是呈現給日本人
福田繁雄(1932-2009)
「福田繁雄:超越平面的陰謀家」板塊從中國臺灣東方設計大學「福田繁雄設計藝術館」收藏的數千件福田繁雄作品中精選120件海報作品,按照「手形系列」「腿形系列」「人形系列」「循環系列」「矛盾空間系列」「地球系列」「國民文化系列」等模塊,剖析福田繁雄的創作理念及視覺哲學。
福田繁雄生於1932年,兒時喜歡手工及畫畫的福田繁雄,成為漫畫家的夢想沒能如願,但是他卻成功地將漫畫語言的透明質樸、漫畫思維的深刻幽默兩個特性延續到平面作品當中。
《1945年的勝利》,1975年,作品採用類似漫畫的表現形式,創造出一種簡潔、詼諧的圖形語言,描繪一顆子彈反向飛回槍管的形象,諷刺發動戰爭者自食其果。這張紀念二戰結束30周年的海報設計,獲得了國際平面設計大獎。
福田繁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視覺陰謀家」。他的作品挑戰一切人所具有的常識認知,通過選擇性觀看這一視覺心理學原理,將矛盾二者異質並構,最終以一種不能解決問題的視覺方式解決了問題。他對環境、暴力、政治等社會問題,從不同社會廣度、思考深度、文化差異等層面給予思辨的、直接的、腦洞大開的視覺回答,一絲不苟地抖出一個又一個包袱,而觀眾們總會在一頭霧水之後茅塞頓開。福田的創造如同日本的俳句,由觀眾自己來畫上結尾的句號。
1984年《UCC咖啡館》
福田繁雄和很多日本平面、產品、建築設計師都很不一樣,你無法輕易給他貼上日本平面設計師的身份標籤。他刻意把自己從狹隘的民族情愫中剝離出來,「我的設計不僅是對於日本人,或者是對於哪個地區的人,我希望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看了我的設計,都能夠明白,都能夠知道,都能夠感到有樂趣」。他也有意識地把自己從平面緯度裡跨出來,他不僅從事書籍、海報、月曆、插圖、標誌等平面設計範疇的工作,還廣泛涉獵裝置、雕塑、空間壁畫、公共藝術、景觀、玩具等領域,他是視覺藝術家。所以,當我們開始廣泛地討論「跨界」一詞時,福田繁雄一開始就拋棄了民族和專業的門戶之見。我們不能稱他為日本平面設計師,因為他的創作核心已超越了平面的維度。
展覽現場
展覽「二巨匠: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將持續至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