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爭權,手足相殘,自古有之。甚至小百姓家庭為了一畝三分地,那點微薄的家產大打出手,也絲毫不足為奇。漢末三國,世道混亂,這種爭權奪利的事情就更是屢見不鮮。比如袁紹的兒子,比如劉表的兒子,比如曹操的兒子。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兄弟都會為了權力反目成仇。比如孫權和孫策,比如司馬師和司馬昭。孫策和孫權其實好理解,孫堅不幸戰死後,孫策子承父業,那時候孫權還小,既沒那個心思也爭不過,後來整個江東幾乎都是孫策和周瑜一起打下來的,孫策英年早逝,臨死前讓孫權接班,權力平穩交接,江東子弟對孫權這位二公子也沒有太多疑慮,盡心輔佐就是了。
那司馬師和司馬昭之間為什麼也沒有發生權力鬥爭呢?司馬懿隱忍多年,高平陵政變之後終於鹹魚翻身,權傾朝野,司馬懿死後,如果兩兄弟分家產,鬧個不可開交也沒人覺得不正常。但這事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發生。
縱觀歷史,凡是能成大事者必然善於團結兄弟,兄弟齊心共創偉業。最典型的應該是先秦時期秦國的歷代君主,為了統一大業共同努力,很少有自相殘殺的。或許司馬家這兩兄弟也是胸懷壯志之人吧。
當然,司馬師和司馬昭沒有反目,也可能他們本身關係比較好,兄友弟恭,團結友愛。另外,外部環境應該也算一部分重要原因。當時司馬家族雖然已經獨攬大權,但曹家的擁護者並沒有絕跡,作為司馬懿這隻老狐狸教出的孩子,不可能在這時候鬧分家。
後來司馬師志得意滿之際卻突然死了,而且把位子讓給了弟弟司馬昭,手足相殘的局面也就無從發生了。通過兩兄弟的努力,肅清黨羽,鞏固了司馬家的朝堂地位,於是有了後來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過,再後來晉朝一統,卻在短短的幾十年內發生八王之亂,王室操戈,卻是也證明了:不是所有人都逃得了權力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