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枝頭抱香死——從鄭思肖的詩,看古今的中國夢!

2020-12-15 瀚史輝文

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宋·鄭思肖·《德佑二年歲旦二首·其一》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是中國詩詞史上最早提到中國夢的詩句,出自宋末詩人畫家鄭思肖之手。鄭思肖原名不詳,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詩人、畫家,元滅宋後才改名思肖,因為「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

鄭思肖是著名的畫家,尤擅長畫蘭花,他畫蘭花「露其根而不畫土」,寓意國土淪喪,表示懷念古國的氣節和情懷。鄭思肖滿腹才華,一身正氣,但一生卻是悲苦悽涼,面對元兵壓境,危亡在即的時刻依然夢想著恢復國土,重現大宋盛世局面,他是理想家也是追夢者,是思想家也是造夢者。

南宋的文人在劫難面前,往往能表現出一種擔當感。「寧可枝頭抱香死」的鄭思肖如是;「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辛棄疾如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遊如是。陸遊《新晴午枕初起信筆一詩中》「華胥夢中國,龍漢劫初年」的「華胥夢」也是中國夢的一種代表形式。

中國夢自古以來就有,每一個朝代的中國夢所包含的時代意義都不相同。鄭思肖所處的宋末元初,當時仁人志士的中國夢就光復故土,實現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光復故土的中國夢是南宋文人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英雄氣」,這千古英雄氣一直感染者華夏兒女英勇向前。

鴉片戰爭以後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爭取生存和解放,追求祖國獨立和富強的鬥爭史。這一時期的中國夢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振興中華」的宣言,正如他在《詠志》一詩中表現出來的豪氣和擔當:「萬象陰霾掃不開,紅羊劫運日相來。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詩以言志」,每當國族危難之際,仁人志士皆會表現出力挽狂瀾的氣魄,發出哭吐精誠的非凡之音,喚醒大眾奮起救亡,留下了無數的壯麗詩篇,千百年來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不斷富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百年的滄桑巨變,今日之中國已經強大起來了,再也不是一百多年前任外寇任意欺凌的國度。新的時期,新的中國夢就是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正如總書記的《念奴嬌·感賦》一詞關於中國夢的藍圖描繪:

風景幽燕好,千裡柳含煙。

隨心紅雨飄灑,雷動震丹霄。

大地鶯飛草長,老樹枝抽葉茂,

辭舊向新高。

順勢東風勁,華夏湧春潮。

興規矩,除蠅虎,駕虹橋。

率先垂範,竭盡心力為民勞。

非友非敵握手,若即若離擁抱。

獅醒問雲濤,爭做中國夢,

宇內共今朝!

相關焦點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朝遺民鄭思肖到死堅守孤忠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句詩便是出自鄭思肖的一首七絕《畫菊》。在詩中,鄭思肖以菊花自喻,寒冬凜冽的北風之下,菊花枯死之後猶抱香枝頭,不肯落去,便是鄭思肖內心眷系故國,片刻不曾放鬆的真實寫照。而且不只是鄭思肖一個人,而是宋亡後,像鄭思肖那樣猶為趙宋守著孤忠的一類人的寫照。
  • 愛國之情堪比陸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特別善於畫墨蘭。宋朝滅亡後,他從此畫蘭花都不畫土,別人問他何故,他答:「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意喻宋朝的土地已被掠奪,故而無根,其愛國之節操讓人感動。鄭思肖有著高潔的民族情操,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寒菊》,以菊花來表達了自己忠於故國的深情。
  • 寧可枝頭抱香死——宋末愛國志士鄭所南
    宋亡之後無文人蒙元滅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民族第一次被其他民族完全滅絕。因此,不同於以往各朝的改朝換代,宋朝滅亡,給當時文人心理上造成了猛烈的衝擊。以至於有骨氣的知識分子,在宋朝滅亡後,要麼殉國,要麼隱居,堅守著忠貞愛國的氣節。
  • 鄭思肖這首《寒菊》清新脫俗,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特別是菊花,更是時常入詩,或者寫進文章裡,為此有很多的詠菊名篇流傳於世。那麼眾多的經典詠菊名篇中,唯有宋朝詩人鄭思肖的這首《寒菊》,格調最高雅,也最有情趣,雖然只是在描寫菊花,但是很顯然詩人正是通過對於菊花的讚美,從而告訴了世人,一個人生活在這天地之間,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定自我,不能做牆頭草。
  • 十首描寫菊花的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1、《寒菊 / 畫菊》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都是盛開在秋天,它們從來不屑與百花爭春,堅強而獨立的開在稀疏的籬笆旁,卻有著別樣的情操意趣,它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會被風吹落於地上。這是一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詩人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氣節,詩人是託物言志。
  • 「文韻白雲鄂博」「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
    《「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鐵花是花更是樹)選自中共白雲鄂博礦區區委宣傳部編輯出版的文學作品集《初心可鑑》。在白雲鄂博礦區的礦山上,生長著一種叫「鐵樹」的花。這種花不擇地勢,不示張揚,默默紮根在巖石後,溝岔裡。就像一代代礦山兒女骨子裡就有著堅韌、克己、奮力向上的美好品格。
  • 《甄嬛傳》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風中
    她死以後,作為「純元周邊愛好者」的皇帝竟然也給她找了一個替身——瑛貴人。只是,這瑛貴人最終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寧可枝頭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風中。」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讀古詩詞,邂逅舊時光裡的秋花
    雨後新綠,竹林清翠,夕陽向晚,鳥棲樹下,花開枝頭,詩人的書齋山環水繞雲蒸霞蔚,猶如仙境一般, 真是一個清幽雅致清新宜居的好地方。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看來,山裡真是一個花兒的世外桃源,山下的花兒已經凋零,山裡的秋花還熱鬧的在枝頭怒放,它讓這個秋天如此的鮮豔明媚。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看淡生死,活在當下!看古人如何看待生死
    賈平凹說,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我們漸漸地長大,親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在慢慢變老、生病。在我們本可以照顧他們的年紀漸漸失去了他們。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痛恨死呢,「人固有一死」,我們要做的便是看淡生死,活在當下!好像知道古代人是怎麼面對生死的,下面的內容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乎「死」的詩句,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死情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詩中的植物,經歷千年而不凋!在這萬物休憩的冬天,邀您回味欣賞
    ——黃巢《題菊花》9、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落北風中。——鄭思肖《寒菊》10、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11、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