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宋·鄭思肖·《德佑二年歲旦二首·其一》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是中國詩詞史上最早提到中國夢的詩句,出自宋末詩人畫家鄭思肖之手。鄭思肖原名不詳,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詩人、畫家,元滅宋後才改名思肖,因為「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
鄭思肖是著名的畫家,尤擅長畫蘭花,他畫蘭花「露其根而不畫土」,寓意國土淪喪,表示懷念古國的氣節和情懷。鄭思肖滿腹才華,一身正氣,但一生卻是悲苦悽涼,面對元兵壓境,危亡在即的時刻依然夢想著恢復國土,重現大宋盛世局面,他是理想家也是追夢者,是思想家也是造夢者。
南宋的文人在劫難面前,往往能表現出一種擔當感。「寧可枝頭抱香死」的鄭思肖如是;「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辛棄疾如是;』「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遊如是。陸遊《新晴午枕初起信筆一詩中》「華胥夢中國,龍漢劫初年」的「華胥夢」也是中國夢的一種代表形式。
中國夢自古以來就有,每一個朝代的中國夢所包含的時代意義都不相同。鄭思肖所處的宋末元初,當時仁人志士的中國夢就光復故土,實現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光復故土的中國夢是南宋文人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英雄氣」,這千古英雄氣一直感染者華夏兒女英勇向前。
鴉片戰爭以後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爭取生存和解放,追求祖國獨立和富強的鬥爭史。這一時期的中國夢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振興中華」的宣言,正如他在《詠志》一詩中表現出來的豪氣和擔當:「萬象陰霾掃不開,紅羊劫運日相來。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詩以言志」,每當國族危難之際,仁人志士皆會表現出力挽狂瀾的氣魄,發出哭吐精誠的非凡之音,喚醒大眾奮起救亡,留下了無數的壯麗詩篇,千百年來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不斷富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百年的滄桑巨變,今日之中國已經強大起來了,再也不是一百多年前任外寇任意欺凌的國度。新的時期,新的中國夢就是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正如總書記的《念奴嬌·感賦》一詞關於中國夢的藍圖描繪:
風景幽燕好,千裡柳含煙。
隨心紅雨飄灑,雷動震丹霄。
大地鶯飛草長,老樹枝抽葉茂,
辭舊向新高。
順勢東風勁,華夏湧春潮。
興規矩,除蠅虎,駕虹橋。
率先垂範,竭盡心力為民勞。
非友非敵握手,若即若離擁抱。
獅醒問雲濤,爭做中國夢,
宇內共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