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看淡生死,活在當下!看古人如何看待生死

2020-12-24 未見歡

賈平凹說,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我們漸漸地長大,親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在慢慢變老、生病。在我們本可以照顧他們的年紀漸漸失去了他們。

悲傷夾雜著痛苦、悔恨裹卷著遺憾向我們襲來。

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

一年、兩年、三年……

終於明白,親人對我們的盼望莫過於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長大,享受我們的人生,創造自我存在的價值,延續他們的生命。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痛恨死呢,「人固有一死」,我們要做的便是看淡生死,活在當下!

好像知道古代人是怎麼面對生死的,下面的內容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乎「死」的詩句,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死情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曹植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代出自薊北門行》鮑照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俠客行》李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杜甫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李賀

死後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示兒》陸遊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絕句》李清照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文天祥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五人墓碑記》張溥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題畫菊》鄭思肖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牡丹亭》湯顯祖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摸魚兒》元好問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蘇軾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焉,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歸有光

相關焦點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01智慧點金石 面對生命,聖賢之輩沒有認為活得活得很痛快,也沒有認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於心中。抑或有了不好的行為,擔心給父母、妻兒留下恥辱、羞愧而死成了這樣呢?抑或你遭受寒冷與飢餓的災禍而成了這樣呢?抑或你享盡天年而死去成了這樣呢?」 莊子說罷,拿過骷髏,用作枕頭而睡去。到了半夜,骷髏給莊子顯夢說:「你先前談話的情況真像一個善於辯論的人。看你所說的那些話,全屬於活人的多思多慮,人死了就沒有上述的憂患了。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看人生百態,觀眾生之相,可謂是差別甚大。有的人整日裡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有的人卻忙忙碌碌辛勤勞苦了一輩子。反之,一個人若把自己活成了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那也難以體會到生活的精彩和樂趣。說誰「天生就是勞碌命」,誰又「註定是個享福的人」,這都是瞎JB扯淡。對於那些很閒很閒的人,有可能的話還是自個去找點兒事乾乾吧,人生最需要的就是充實,這人也跟衣物一樣,閒久了可是會發黴的。
  • 我讀天道|生有何歡,死亦何苦?原來尊重才是真正的孝道!
    生有何歡?依我看,丁元英的作為才算是孝,在硬漢父親彌留之際,保全了他最後的尊嚴。其次是順意,懂得和尊重父母的意願和選擇,縱然與世俗齟齬,也要砥礪前行,活多久不重要,關鍵在於怎麼活。死亦何苦看懂了丁父的坦然赴死,大概就明白了《遙遠的救世主》的結尾為什麼芮小丹會選擇自殺了。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古代詩詞中的描寫悲傷愁苦的經典句子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本意是說莊子豁達看開生死。後便成為有憂愁最喜歡引用的句子。那麼多的詩人詞人,他們在百年千年前寫下很多渲洩悲觀絕望憂鬱等經典的詩詞。當唐寅(伯虎)在《臨終詩》中吟唱著:「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他也許在表達一種無奈,這是來寬慰自己的吧?孤獨無助,窮困的生活境地,他又能如何呢?
  •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從輓歌詩看古人關於生死的深刻思考
    輓歌即古人送葬時為死者所唱之詩歌,這一文學樣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初現萌芽。據《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子伐齊)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曰:「《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
  • 光明頂之戰,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就算沒有張少俠,明教也個個英雄
    明報刊載倚天屠龍記光明頂之戰從讀者視野詮釋了正者未必正,邪者未必邪這一全書道義核心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看標題明顯是黑與白的渭涇分明的對決倚天屠龍電影劇照正邪只看人心,不看派系,此戰過後明教否極泰來,六大派則走上了下坡路,光明頂之戰,明教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六大派中只有武當一派既保留了正義,又保全了名聲,令江湖中人心服口服
  • 「臺灣人習慣告別,大陸人不談生死」該如何看淡生死?
    他說了一句話,我真的印象非常深刻:臺灣人對死真的很看淡,好像每一刻都是在學著告別。但是到了內地以後,只要我一談起死這個話題,別人就會投來恐懼而且厭惡的目光,那目光就像是你罵了他的十八代祖宗一樣可怕。然後,我就靜靜地聽他講起了他的故事。在他28歲的時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
  • 我們該如何理性地看待生與死
    想到死亡,不論在幹什麼,人總會突然悲觀起來,開始懷疑當下所做的毫無意義,甚至悲從中來,想要放空一切,什麼都不想做。死亡的確是令人覺得悲傷的事情,但既然離不開也就不必要恐慌,想方設法去逃避反而更加壓縮了生命的空間。詩人蘭德在《生與死》這首詩中寫:「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劍豪生死鬥》,狂戰亦逍遙
    無論畫工還是劇情,死狂的水平都是一流的。先來說一下畫工,作者山口貴由的畫風在早期的作品《斬鬼者·覺悟》和《悟空道》中就已經趨近成熟,這一時期的山口善於描繪人體肌理,處理背景紋理的能力也是一絕。《劍豪生死鬥》的出現是山口畫工的巔峰。在死狂的漫畫裡,山口的分鏡能力和畫面表現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戰鬥場面大大簡化,更加注重留白和陰影的處理,這種美術手法的轉變帶來是觀感流暢度的增加。用最簡介的畫面展現出最大的信息量,這是衡量漫畫家畫面處理能力的最佳標準。
  • 一拳超人:邦古淡然看待隕石,是有擊碎隕石方法,或是看淡生死
    一拳超人:邦古淡然看待隕石,是有擊碎隕石方法,或是看淡生死。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鳴人~如今一拳超人第二季動漫正如火如荼的放送之中,在動漫當中自詡為英雄殺手的餓狼憑藉著自己的武術流水巖碎拳以及他堪稱恐怖的天賦在職業英雄當中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 釋迦佛涅槃偈 苦樂生滅無常
    佛祖為盡最後孝道,自棺中而起為母留下五句偈語: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翻閱《別譯雜阿含經》時,亦有一段「爾時佛告諸比丘。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離趣解脫道。帝釋天復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盤。」故此偈論理當為首偈,眾生最難勘破的生死,佛祖涅槃時給出了空法,空法無意,當在輪迴,甚在心念。
  • 歷史上最早看破生死的人,對於生死的含義,他才是真諦的領悟者
    當時莊子的大兒子正在門口迎接前來弔喪的人,看見惠施來到,就趕忙迎接,惠施說了幾句喪禮致辭,就面露悲傷的進到靈堂,一進去卻看到讓他把大吃一驚的場景,只見莊子岔開腿坐在棺材旁邊,手中還拿著瓦盆高歌,一邊唱一邊擊打瓦盆,對於來往的賓客視而不見,要知道,古人對於生死大事是極為看重的,尤其是葬禮這種場合做出如此行為,可謂是千古來第一人了。
  • 莫言的《生死疲憊》,六道輪迴,跨越生死,歌頌農民執著的生命力
    「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莫言《生死疲憊》莫言的《生死疲憊》一書,通過被冤殺的地主西門鬧經歷六道輪迴,變成驢、牛、豬、狗、猴,最終又轉世為一個嬰兒,跨越生與死,為我們展現這歷史變遷之中無常的命運。
  • 關於生死的一本書——《西藏生死書》
    《西藏生死書》,這本被稱為第一部全面解說西藏佛學智慧精髓,直面死亡,展示一種神聖精神的偉大著作終於看完了。這也是最近我看的第一部佛教文化技術類書籍。合上書本,心裡總覺有話要說,卻不知從何談起。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覺:她讓我感到溫暖、慈悲、平和,她讓我學會思考,更加淡定的對待得失,嘗試和過去和解,放棄執著和焦慮,因為我們執著的對象,本質就是不可執著的;她教我正視自己,理性看待傷害和痛苦;因為,人一定要受過傷才會沉默,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傷,對成長都有益處;她是一本可以也必須反覆多次閱讀的書本,她告訴我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質是愛、慈悲和智慧。
  • 緬懷一場超越生死的愛情‖起風了,讓我們迎風而生
    而把握生之歡愉,把握當下,則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他想要當下,無論過去多麼美好,未來多麼可怕,他只想要「一面品位我們被允許得到的微小生之歡欣,一面深信僅此即可讓對方幸福」的當下。是的,當下是最該珍惜、也是唯一能夠由人努力掌控的,而就他們面臨的境況而言,維持當下的狀況便是最好的結局了。
  • 死都不怕還怕活不好嗎,傳統文化看待死亡,學好死亡哲學才知道活
    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原文,反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也同樣成立。道家,有用死來反證「貴生」思想,也難怪道家理念。活著就得 狂拽炫酷吊炸天能夠看透生死這一關,還有什麼可以使我委屈自己的?「人到無求品自高」,連命也不求了,到不想活的時候,世俗的名利權位不過是灰塵泥土而已,何必再為它委屈自己?「拒絕死亡,就是拒絕生命。"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傳說》一句經典臺詞。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
  •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學觀!
    道家的創始人正是立足於這樣一種社會大背景下,以「萬物皆一」的開闊視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時一事、一得一失,確立了極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體的生死哲學。 但道家並未因此就以二元對立的態度來看待生死,相反,他們認為生死之間具有共通性,並無不可逾越的鴻溝。在《秋水篇》中庄子就說道:「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有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
  • 陶淵明的一首挽悼詞,滿含悲痛,亦藏著對生命的大悟
    腿部的肉像撕裂一樣扯著疼,也許到最後一刻,人就是這樣被活活疼死的。因為距離及其他問題,和愛人的外公接觸並不算多,但還是感覺到了徹頭徹尾的悲傷。小時候年幼不懂事,又沒到中年看淡一切的境界,因而當下這個似懂非懂又易觸景傷懷的年紀,對生命這個神聖又神秘的話題更為敏感,身邊的一幕幕事跡,都會不自然地勾起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
  • 最新研究表明:你我並不存在生死!因此不必再為這毫無意義的事費心
    那麼,什麼是生死?個體的生死真的就那麼重要嗎?古德先賢以及宗教對生死又有什麼看法呢?要回答這些問題雖然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複雜。我們先以了解古德先賢以及世界三大宗教對生死的看法作為本篇的入口吧。【1】生,寄也;死,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