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頂之戰,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就算沒有張少俠,明教也個個英雄

2020-12-10 宅劇俠

1961年《神鵰俠侶》還在收尾階段,要等到7月8日才結束,但在7月6日,金庸老先生就開始在《明報》上創作《倚天屠龍記》,所以倚天和神鵰兩部小說就登在同一版面上。金庸老先生將這部作品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合稱「射鵰三部曲」。

明報創始人、大俠金庸
明報刊載倚天屠龍記

光明頂之戰從讀者視野詮釋了正者未必正,邪者未必邪這一全書道義核心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看標題明顯是黑與白的渭涇分明的對決,實則所謂的六大派大部分使用了不光明的手段

圍攻光明頂
倚天屠龍電影劇照

正邪只看人心,不看派系,此戰過後明教否極泰來,六大派則走上了下坡路,光明頂之戰,明教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六大派中只有武當一派既保留了正義,又保全了名聲,令江湖中人心服口服,不墮武當與張三丰之名!

武當派
武當派

最令世人震驚的明教教義!

在光明頂之戰中,最令小編印象深刻的是明教眾人在萬念俱灰之時齊聲喊出的明教教義!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唯光明故
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出自金庸老先生的這一段詞,把明教教義以及信仰展現的淋漓盡致,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即將教滅人亡之際,依然堅守本心!

白眉鷹王為明教死戰

明教教義也引起了武當大俠的驚詫,畢竟武當在江湖中一直和少林有隱隱競爭之嫌,這次去光明頂放水更是明顯。

明教教義震驚武當諸俠

值得一提的修訂

1976年和2003年,作者對《倚天屠龍記》進行了兩次修訂。在金庸「專情不符合現實」的原則下,張無忌搖身一變為花心人設。

吳啟華版本的張無忌

新版敘述九陽真經的作者某日在嵩山鬥酒勝過王重陽,因而得觀九陰真經,為矯正九陰真經以陰勝陽的偏頗而創九陽真經。

五絕之首重陽真人

金庸在後記中也強調,張無忌沒選定自己的配偶,事在人為而非命定。

僅以明教教義及最後一句話送給所有掙扎在生活中並將武俠作為心中寄託的所有人類!

相關焦點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01智慧點金石 面對生命,聖賢之輩沒有認為活得活得很痛快,也沒有認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於心中。「另有去處」這四個字,發人深省。慧能把死當作換了一段新的旅程,這種想法不但豁達、開朗,而且把生命在時間、空間的價值繼續延伸,遠遠勝過有些人雖然活著,卻只有華美裝飾的軀殼,而無真我的風採!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看人生百態,觀眾生之相,可謂是差別甚大。有的人整日裡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有的人卻忙忙碌碌辛勤勞苦了一輩子。說誰「天生就是勞碌命」,誰又「註定是個享福的人」,這都是瞎JB扯淡。對於那些很閒很閒的人,有可能的話還是自個去找點兒事乾乾吧,人生最需要的就是充實,這人也跟衣物一樣,閒久了可是會發黴的。至於有些勞勞撲撲一刻閒不下來的人,時常給自己的身體與心靈都放個假吧,去親身領略一下生活本有的美麗與美好,那也算是不枉此生。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看淡生死,活在當下!看古人如何看待生死
    賈平凹說,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我們漸漸地長大,親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在慢慢變老、生病。在我們本可以照顧他們的年紀漸漸失去了他們。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痛恨死呢,「人固有一死」,我們要做的便是看淡生死,活在當下!好像知道古代人是怎麼面對生死的,下面的內容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乎「死」的詩句,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死情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古代詩詞中的描寫悲傷愁苦的經典句子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本意是說莊子豁達看開生死。後便成為有憂愁最喜歡引用的句子。那麼多的詩人詞人,他們在百年千年前寫下很多渲洩悲觀絕望憂鬱等經典的詩詞。人有時就是這樣當你沒有經歷時,你是很難感同身受的。當唐寅(伯虎)在《臨終詩》中吟唱著:「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 我讀天道|生有何歡,死亦何苦?原來尊重才是真正的孝道!
    生有何歡?依我看,丁元英的作為才算是孝,在硬漢父親彌留之際,保全了他最後的尊嚴。死亦何苦看懂了丁父的坦然赴死,大概就明白了《遙遠的救世主》的結尾為什麼芮小丹會選擇自殺了。芮小丹是天國的女兒,純粹,聖潔,悲憫,懲惡揚善,獨立,自信,果敢,聰慧,或者說完美無缺,無可挑剔。
  • 張無忌是第34任明教教主,其他教主都有誰?來頭不小,名字很熟悉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倚天屠龍記》 看過小說的朋友都知道,明教在當時,是被江湖中人視為「魔教」的存在,張無忌也因此背了很多「黑鍋」,但事實上,明教並沒有那樣不堪,歷史上真實的明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正式名稱為
  • 金毛獅王/白眉鷹王被趙敏的部下射死,張無忌無動於衷
    明教是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教派,源于波斯。它的教義是懲惡揚善,度化世人,口號是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與武林其他門派渴望稱霸武林不同,明教想要建立一個人人都吃得飽,穿得暖的社會。若是昏君當道,民不聊生,明教中人就會出現,對抗朝廷,所以明教屢屢遭受到腐敗朝廷的鎮壓,朝廷不斷派兵圍剿他們。教中有四大護教法王,他們地位顯赫,武功高 強。
  • 《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和明朝真的有聯繫嗎
    01「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為光明故……」這段話對於金庸迷來說,很熟悉了,《倚天屠龍記」,雖然現在不存在了,但是放在1000多年前,那可是個影響相當廣泛的大宗教,他的流傳範圍橫跨整個歐亞大陸。
  • 若陽頂天不死,明教能否勝過六大派?五行旗:張三丰來了也不好使
    爭到最後,明教總壇光明頂,只剩下光明左使楊逍與天地風雷四門,光明右使範遙、金毛獅王謝遜、青翼蝠王韋一笑先後離去,白眉鷹王殷天正跑到江南自立門戶,紫衫龍王黛綺絲破門出教,五散人、五行旗也相繼離開了光明頂。
  •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從輓歌詩看古人關於生死的深刻思考
    輓歌即古人送葬時為死者所唱之詩歌,這一文學樣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初現萌芽。據《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子伐齊)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曰:「《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
  • 帶著兩大秘密來到光明頂,紫衫龍王卻背棄明教,陽頂天也無能為力
    為了累積功德,黛綺絲帶著目的來到東土明教,只為從光明頂得到波斯總壇遺失的絕世秘籍「乾坤大挪移」。黛綺絲的到來驚豔了光明頂一群老爺們,特別是光明右使範遙,更是對其一見鍾情,從此難以釋懷。只是黛綺絲對範遙始終保持距離,她不是感受不到範遙的熱情,而正是範遙的痴情讓其望而卻步。
  •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之巾幗氣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非但沒有恪盡職守,還連夜從城牆上攀繩而下,逃走了!這行為簡直就是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非常為人所不齒。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行為感到羞愧,第二年她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了《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李清照詩詞賞析/文瀾珊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的理解和翻譯:活著的時候,就要成為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如果不寫作者李清照,萬萬不會有人想到,這是她所寫。這種豪氣衝雲霄的詩句,居然是出自她的筆下,簡直難以置信!這句詩,也讓我們看到了李清照的另一面,她是個愛國志士,不僅如此,她還有著男子一樣的俠義氣概。她感慨於當時的宋政府,金兵入侵,當權者沒有想去抵抗,反而選擇了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