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保險消息 摩根史坦利著名投資銀行專家Paul M. Theil曾指出,「投資是保險行業的核心業務,沒有投資等於沒有保險業。保險業的主要存在目標是風險轉移,保費是風險轉移的價格,但由於市場競爭,使得整個價格往往不夠支付轉移的成本。所以,沒有保險投資,整個保險行業經營是不能維持下去的。」這說明保險資金投資在現代保險服務業中的作用十分關鍵。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發展日益成熟,保險金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新資本的不斷湧入也使保險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利率市場進入下行通道,保險企業資產收益和償付能力面臨一定的壓力。國外保險資金運用歷史悠久,投資渠道多樣,金融市場發展成熟,研究國外保險資金的運用方式對我國保險資金管理的健康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一、保險資金運用是保險公司利潤的重要來源
從國外保險行業的經營狀況看,大多數國家的保險公司其保險業務本身是微利經營或虧損經營,主要通過保險資金投資收益來彌補直接承保業務的損失。投資業務與承保業務並列成為保險公司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支柱。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穩健的保險投資,提升盈利水平,分散傳統承保業務的壓力。
保險資金投資已成為險企利潤的主要來源。以英國非壽險行業為例,2012年其經營收益僅佔總收益20%,投資收益佔比80%。如圖所示,2009年和2010年英國非壽險行業經營收益均為負值,分別為-3700萬英鎊和-10.4億英鎊。正是得益於保險投資方面的良好收益,才有效保障了年度總體盈利水平。
表1. 英國非壽險行業經營和投資收益情況 單位:百萬英鎊
數據來源:UK Insurance Key Fact 2014
同時,保險資金運用也是保險企業對衝風險的重要手段。德國2015年《經濟形勢報告》指出,歐央行維持低利率的政策對金融穩定構成巨大風險,最終或將影響銀行與保險商的償付能力。當前全球持續低利率的經濟環境使得保險業的商業模式遭遇嚴重挑戰。保險企業必須提高自身運用保險資金的能力,提升公司的兌付能力與抗風險能力,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實現自身發展。
二、國外保險資金投資情況
1. 美國保險行業投資情況
保險資金、商業銀行和相互基金構成美國證券市場的主要資金來源。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在資本市場佔據重要位置。美國2013年保險公司投資額為49656億美元,其中壽險和健康險投資額佔比70%。
表2. 2008-2013年美國保險資金投資總額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Annual Report o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2014
美國壽險資金主要投資方向為債券、股票、抵押貸款、房地產和保單貸款等。其中債券類投資比例最高,2014年投資佔比達到48.5%。壽險資金的股權投資比例也不斷增長,1917-2014年,股權投資比例從1.4%增至32.3%。2000-2014年間,股權投資比例多保持在31-32%,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一度下降至24.4%,但伴隨美國經濟逐漸企穩,2014年壽險資金股權投資已恢復至32.3%,金額達到2萬億美元,約為2008年股權投資金額的1.8倍。
表3. 1917-2014年美國壽險公司資產分布單位:百萬美元
高效與多樣化的投資組合為美國保險業帶來了較為穩健的收益率。2009-2013年美國壽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金融危機期間也未受太大影響。
表4. 美國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
2. 英國保險行業投資情況
2013年英國保險資金投資總額達到1.81萬億英鎊,位居世界第三。英國監管部門對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沒有明確限制,因此保險資金的運用範圍較為廣泛,基本涵蓋了市場主要投資品種,如地產、證券、股票、期權、期貨、信託基金等。過去,英國保險資金投資有較強的風險偏好,導致收益穩定性不高。為穩定收益,英國近年來保險資金投資方式逐漸穩健,減少了高風險投資比重。英國本土股票投資比例已逐年下降,但至2013年佔比仍達到11%。
表5. 英國保險資金投資結構 單位:萬億英鎊
數據來源: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
三、國外保險資產管理情況
國外保險公司的保險資金管理方式通常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委託基金公司或綜合性資產管理公司等第三方進行管理,此方式適用於規模較小的公司。第二種是保險公司內設保險投資部門,美國大都會人壽就是採取這種資金運作方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保險公司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投資活動,有利於風險控制;缺點是專業化程度不夠,競爭力不足,難以適應市場化需求。第三種是大型保險集團以全資或控股子公司的方式開設專業投資管理公司,進行資產運營和管理。這種運作模式有利於對保險資金進行專業化的市場運作,降低投資風險,提高保險資金的收益水平。
在國際保險業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採取設立專業投資管理公司的模式對保險資金進行經營管理的。全球500強中排名居前的各大保險集團,如伯克希爾哈撒韋、法國安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義大利忠利保險集團、美國國際保險集團等都擁有獨立的資產管理機構。他們通過資產全球化配置平滑不同金融市場的周期波動,有效分散資產管理的市場風險。
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約佔全球資產管理總規模的20%,在全球資產管理行業中佔據重要地位。彭博社2014年數據顯示,保險公司已成為僅次於銀行的第二大資產管理機構。
在全球排名前20名的資產管理公司中,保險公司佔據4席,其中,安聯集團以2.43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位居全球資產管理公司第三位和保險行業資產管理公司首位。安聯集團所屬資產管理公司包括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和安聯全球投資者兩家企業,前者主要負責二級證券市場投資,後者側重另類資產投資。
四、國外保險機構併購情況
從全球各大保險集團的發展歷史來看,很多保險集團的誕生本身就是不斷併購的結果。以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之一——法國安盛集團為例,其首家公司成立於1816年,距今已有約200年的歷史。自成立以來,集團通過併購不斷壯大,陸續收購了Provinces-Unies, Compagnie Parisienne de Garantie, Drouot, Compagnie du Midi, Equitable Companies Incorporated, National Mutual Holdings, UAP, Mony等公司,實現了集團的全球化戰略布局,逐步確立了安盛集團在全球保險行業的領先地位。
2015年以來,全球低利率環境導致融資成本降低,加之匯率因素與企業資本過剩因素等,全球保險行業出現了併購熱潮。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主動,各國保險企業紛紛開展跨行業併購,實施戰略布局,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收益多元化。
2015年1-9月,全球保險業併購交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創多年來保險業併購新高。上半年,全球保險行業併購案數量達到225宗,高於2013年上半年的160餘宗和2014年上半年200宗左右的水平。根據Clyde&Co的統計,2015年上半年,亞太企業併購歐洲保險公司的數量同比上升33%,併購美國保險公司數量同比上升29%,美國公司併購歐洲保險公司數量同比上升70%,歐洲公司併購美國保險公司數量同比上升20%。其中中國、日本保險企業對美國和歐洲市場的投資呈現井噴之勢。日本保險企業收購金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7%,超過2012年全年創造的7.1375萬億日元的歷史紀錄。
短期來看,險企併購會導致較高的債務融資水平,同時企業也將面臨整合後的經營風險,對企業有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併購對企業戰略布局、品牌建設與多元化經營有積極意義。
從穆迪對併購前後保險公司信用評級的比較來看,50%的評級在收購前後沒有變化。這表明債務風險及整合風險不是很大。預計除非利率大幅上升或者股市大幅回調,險企將繼續積極尋找海外併購機遇。
五、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建議
1. 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優化資金運用結構。
保險資金不可盲目追求高風險高收益,而應尋求建立在資產負債匹配基礎上的長期穩定回報。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是保險資金運用的核心內容,保險公司應按照償還金額、時間以及利率敏感程度,對保險產品進行細化,確定適當的投資策略和目標,制定適當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組合方案,實現資產負債的大體匹配。
資產負債匹配應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資產負債的結構匹配。保險資金來源分為自有資本金、非壽險責任準備金和壽險責任準備金。不同的資金來源應匹配不同的投資渠道。二是資產負債期限匹配。壽險資金具有期限長,安全性要求高的特點,應增加債券與基礎設施建設等中長期投資項目的比重;財險資金期限相對較短,對資金流動性要求高,較適合同業拆借、股票等流動性好、收益率較高的投資品種。
2. 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穩健提高資金收益率。
中國經濟處於轉型期,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對保險業發展影響較大。2011年7月至今,人民幣連續8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由3.5%降至目前的1.75%,我國壽險公司利差倒掛現象嚴重。單靠銀行利率已無法維持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必須積極尋求新的投資領域。
2015年6月以來,包括安邦保險、前海人壽、陽光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國華人壽、上海人壽、君康人壽、百年人壽等在內的國內保險企業共舉牌26家上市公司,房地產、商業貿易成為險資最為關注的行業之一。截至2015年8月末,我國保險資金運用餘額達到10.19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佔比13.07%,遠低於美國30%以上的投資比重。
與此同時,國內保險企業也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例如,中國人壽入股美國德太投資;中國平安(601318,股吧)收購勞合社大樓;安邦保險收購美國華爾道夫酒店和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等。保監會《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要求,保險資金境外投資餘額合計不高於該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15%。目前保險資金海外投資比例只有1%左右,可用餘額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3. 尊重市場發展規律,防範系統風險發生。
隨著保險體制改革和保險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快,我國保險企業在內部控制建設和風險管理方面已取得一定進步。監管機構應秉承「適度監管」的原則,在遵守相關法規和監管規定的前提下,給予企業充分的發展空間,尊重企業自我控制、自主創新的權利,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在給予企業自主發展空間的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及時就槓桿過高、期限錯配等現象進行風險提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以近期備受關注的萬能險產品為例,該險種起源於美國,由於繳費靈活與保障可調的特點受到用戶青睞。萬能險進入中國後,隨著保險資金投資領域的放開,成為眾多中小壽險企業衝規模的「利器」。為保障較高的收益率,這些保險公司不得不以激進投資來覆蓋成本。部分保險企業為了吸引資金,變相縮短萬能險投保期限,一旦遇到政策變化或金融市場動蕩等因素導致投資端不能立即變現,企業將面臨現金流斷裂的危險。
保險資金投資應始終把安全性放在首位。美國國際保險集團曾是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它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所做的擔保,在其所有業務中僅佔比不足1%,最後卻不得不接受被政府接管的命運。美國國際保險集團的前車之鑑應為保險企業及監管機構所謹記。
保險資金的安全運營既是對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負責,也是對社會整體的穩定和諧負責。在進行保險資金投資時,只有充分考慮到安全問題,才是在真正意義上服務於社會經濟,才能切實發揮出保險的最大價值。
(作者系北京保險研究院 姜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