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語言,實在是數不勝數,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最應該知道的一些關於中國語言的故事。比如漢語、中文、語文、漢語拼音和普通話,它們的由來故事。
先說一下「漢語」和「中文」,這兩個詞有聯繫又有區別,實際上是兩個概念。
「漢語」是漢族語言的簡稱。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除漢語外,尚有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兄弟民族語言,通常說的漢語,不包括其他民族的語言,但包括使用漢語地區的方言。比如說,你說河南話,我說東北話,他說溫州話,都屬於是漢語。
「中文」是中國語文的簡稱,它與「漢語」的區別嚴格來說,漢語是指口講,耳聽的語言,「中文」還包括閱讀和書寫的內容,更廣泛一點。
我們從小到大上了那麼多語文課,那麼什麼又是「語文」呢?
大家知道,清朝末年廢除了科舉制,當時孩子上學時有一門功課叫做「國文」,教的是文言文。「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興起,小學的「國文」改稱「國語」,側重白話文。提倡教學接近群眾實行語言;等到了中學,才開始側重文言文,這時候仍稱「國文」。
這其實想想就很符合教學規律了,也是我們經歷的。小學的時候,大家認知和知識儲備不夠,就不會學比較難的文言文了。等到了中學才開始慢慢接觸文言文。
在1949年6月,我國在研究全國範圍內使用的教材時,確定中小學都應該以學習白話文為主,中學加點文言文,作文一律寫白話文,並要求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掌握實際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同時,採納了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建議,不在用「國文」和「國語」兩個名稱作中小學課程名稱,而是一律稱為「語文」。
想來應該是取最後一個兩個名稱最後一個字,結合在一起,就組成了「語文」,一直沿用至今。
漢字的故事,我之前介紹過,大家也從小就知道倉頡造字的故事。這不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贅述的。我先說的是少有人知的漢字拼音由來。
我們現在都知道26個字母拼音,聲母,韻母之類的。古人那時候沒有字母是怎麼讀字呢?這裡面也有很多內容,不好一一展開。舉個例子,會用一個字的同音字標註讀法如「材」音「才」,當然還有很多種類標註,但是還是用漢字注音。一句話,用簡單的漢字標註其他漢字讀音。
今天主要想和大家說一下這個字母拼音,我們的26個字母屬於是拉丁字母,早在明代萬曆年間,距今370多年前,就有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後來還有很多外國來華之人都做過這樣的事,主要是方便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
再後來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了《國語羅馬字方案》,後來教育家吳玉章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到了1958年,在周總理的直接倡導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就此誕生。
最後再說說咱們口讀心念的普通話。說起咱們正式官方語言讀法——普通話,這裡面也很有多有意思的故事。
大家知道,各個地區都會有各個地區的方言,雖然都是漢字,但是讀法真是千差萬別,不利於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這就急切需要一個標準。
通過實踐,人們認識到標準音是不可以隨意創造的,必須以一種通行的方言作為基礎來確定。1926年召開的「統一國語大會」明確提出了「北京的方言就是標準的方言,就是中華民國的公共語言,就是用來統一全國的標準國語」。
新中國成立後,為語言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1955年,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決定將漢民族的共同語言稱作「普通話」,並給普通話議定了一個科學定義:「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說白了,咱們的普通話就是由北京話演變而來,所以會普通話就多少能聽懂北京話。但是你北京話好不一定普通話就好,容易帶味兒,因為語言已經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