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政權是如何站穩腳跟的?淺析劉秀護衛政權安全的四張網

2020-12-14 騰訊網

一個新生政權從誕生到成熟,有很長一段路,正如人的成長,免疫力低下的新生兒,總要度過幾個危險期。新朝末年,登基稱帝的不下十人,無一不是早夭。最可惜的是更始政權,在天下一統前夕,火箭般墮落。

劉秀的東漢政權,憑什麼度過了危險期,成為被歷史正朔所承認的大一統王朝?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們在分析更始政權失敗原因的時候,最喜歡拿劉玄個人的能力低下說事,這個籠統的說法,掩蓋了對一些關鍵因素的探討。

一般來說,一個政權的滅亡,跑不出以下四個主要因素:軍事力量對政權的直接威脅,以及政治結構對皇權的威脅、經濟水平對統治基礎的威脅、文化思想對社會安定的威脅。

我們對照更始政權的滅亡,來分析一下劉秀是如何布開這四張安全網,確保東漢政權順利度過安全期的。

軍事結構改革,護衛政權安全的第一張網

軍事對政權的威脅來自於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是最直接危害最大的因素。對外作戰方面討論很多,不做贅述,重點分析劉秀是如何通過軍事結構改革,消除來自內部的威脅的。

1. 皇帝直管軍事兼任大將軍

劉秀雖然任命了吳漢為大司馬,其實吳漢就是掛名,東漢的軍權及軍事作戰指揮,劉秀一人承包,同時他還要兼任大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十幾年間,劉秀身兼數職,文治武功一把抓,歷史上像他這樣的皇帝太罕見。

劉秀的軍隊有私人部曲性質,將軍們統領的是「家軍」,對政權的安全性來說非常不利。但是劉秀靠個人超強的能力,虛化大司馬府的權重,把軍事指揮權收歸己有,既提高了軍事行動的有效性,又避免了軍隊利益集團的產生,杜絕了將軍們擁兵自重的可能性。

2. 團隊作戰、軍功平分模式相互牽制

東漢開國武將,整體上名氣不算太大,並非他們能力不足,而是他們很難有機會建「方面軍功」。這是劉秀有意識的安排,通常劉秀會將一場戰役切割成若干塊,由多位將軍協同完成任務,所以他們缺少「包幹」的機會。

另外,劉秀很注意軍功平衡,不會對某一位將軍一用到底。比如耿弇,26歲就憑一己之力平定張步,此後他就處於半退休狀態。吳漢雖然仗打得多,但是一直沒有獨立建「方面軍功」的機會。

這種看似大鍋飯的做派,卻避免了「軍事寡頭」的產生,將軍們既相互配合和支援,同時也相互監督和牽制,基本杜絕了失控的可能性。十幾年間,僅發生了一起臨陣倒戈事件,由於其他友軍的存在,並沒有形成大損失。

3. 裁撤都尉,地方軍統歸中央

是歲(建武六年),初罷軍國都尉。——《後漢書 光武帝紀》

郡國都尉是地方武裝,也是新朝末年動亂的禍首之一。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全國統一大業尚未過半,劉秀就開始實施軍權收歸中央的改革。此後,他又裁撤了漕都尉等軍事組織,地方的駐軍採用募兵制,由中央統一指揮。

這些措施,有效杜絕了地方武裝引發叛亂的可能性。

4. 封爵換兵權,戰後武將及時轉型

建武十三年,隨著公孫述的滅亡,劉秀一刀切,解除了所有將軍們的軍權,除了少數轉型為地方郡守的功臣,絕大多數武將都被賜爵養老。

以保持功臣集團家族長期利益為代價,換取他們交出兵權,既確保了政權的穩定,又創造了一段君臣和諧相處的千古佳話。

反面教材劉玄,他幾乎沒有上過一天戰場,對軍事一竅不通,將軍們自始至終都是山頭林立,劉玄從來沒有真正掌握過軍權。當赤眉軍兵臨城下時,劉玄被部下當做禮品送給了敵方。可以說,劉玄在軍事上一天都沒有安全過!

政治結構改革,護衛皇權安全的第二張網

皇權旁落,通常是政權危機的開始,西漢就是這麼亡的。劉秀的政治結構改革,著力於維護皇權獨裁,以尚書臺為中心,架空三公,將朝政決策權收歸皇帝。同時又通過擴大刺史權限,由尚書臺垂直管理各郡國,牢牢控制了地方管理。

1. 以尚書臺架空三公,實現皇權一元制

西漢採用「三公九卿制」的政權結構,朝政的決策大權在三公,對皇權形成掣肘。劉秀為了強化皇權,擴充完善了尚書臺,以尚書臺六曹對應九卿職能機構,將朝政決策大權統歸尚書臺,架空了三公。

尚書臺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對皇權沒有牽製作用,如此一來,三公成了榮譽職務,朝政大權全部落入皇帝之手。

劉秀的這個改革,開啟了從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結構的演變,有效地防止了三公對朝政的壟斷,及對皇權的制約。

2. 擴充刺史權限,地方管理直屬尚書臺

西漢地方郡守的任免決定權在丞相,監察機構由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統領,所以,三公控制地方。

劉秀恢復了刺史制度,並且擴大了刺史的職權。同時,刺史只對皇帝負責,進而實現了由低級別的刺史,垂直管理各郡國的管理模式改變。

圍繞皇權一元制改革,劉秀實現了皇權獨裁,從中央到地方,所有的政令都出自他一人之手,即便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無法與之媲美。

經濟發展改革,護衛統治基礎安全的第三張網

政權要想維持長久的安全穩定,國家富裕,人民富足才是根本。新朝的滅亡,就是因為經濟崩潰,導致流氓激增,引發了無法遏制的武裝衝突。

1. 減稅增丁,刺激農業發展

為了儘快恢復經濟,首要任務就是刺激農業生產。劉秀做了一道加法一道減法,加法就是增加農業生產人口,減法就是減稅減負。

劉秀每攻下一地,都要審理冤獄,大量釋放囚犯。針對戰爭中的俘虜,除了少量的兵員補充外,一律遣送歸田。光是在河北,與銅馬、青犢等農民軍的作戰過程中,劉秀收降了不下百萬數量的降兵,大多數都被他遣返回鄉。

劉秀曾經指示西徵的馮異,對聚眾造反的流民,只要摧毀他們的聚集點,防止他們再度聚集即可,不能殺,一律遣返回鄉。

除了恢復漢文帝時期三十分之一的稅率外,劉秀根據實情,合併了四百多個縣,官員數量減少了百分之九十。這些措施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對國民經濟的復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 割除經濟毒瘤,維護國家稅收基礎

劉秀每佔領一地,幾乎都會發出一道類似的聖旨:不得傷害奴隸、釋放奴隸為自由民、土地調查及二次分配等。

劉秀之所以如此關注土地和奴隸問題,是因為這兩個問題就是西漢和新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建武十五年,劉秀對這兩個困擾了半個多世紀的頑疾,展開了攻堅戰。以「度田事件」為標誌,通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基本割除了危害國家經濟基礎的毒瘤。

3. 打擊豪強,維護國家經濟利益

度田事件直接損害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利益,他們紛紛組織私家武裝,挑動農民,與官軍對抗,一時間局勢似乎又回到新朝末年的狀態。

劉秀頂著壓力,一面以強力手段,對豪強勢力展開軍事打擊,一面又通過政治手段,以利益置換的方式,分化豪強勢力。

度田事件的勝利,極大地遏制了豪強勢力對國家經濟的侵蝕。

經濟秩序的恢復,從根子上解決了農業問題。農民的穩定,奠定了東漢統治基礎的安全。相反,更始政權的不作為,導致赤眉軍、銅馬軍和三輔之地的流民泛濫,最後被赤眉軍推翻了政權。

文化思想發展,護衛社會安定的第四張網

如果說軍事、政治和經濟是剛性的,那麼文化思想則是護衛社會安定的軟環境建設,太學生出身的劉秀,對思想陣地的重視度,遠超任何一位開國皇帝。

1. 偃武習文,崇儒尊孔

劉秀定都洛陽後,立刻興建太學,恢復五經博士,並賜封孔子後裔為褒成侯,親祭孔廟。劉秀的這個舉動,幾乎成了後世開國之君的標準動作,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對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2. 表彰節義,倡導忠誠

除了上述「規定動作」,劉秀還有兩個「自選動作」,其中之一就是表彰節義。受表彰的都是什麼人呢?不仕王莽的讀書人。

其實在哪個朝代都會有一群或因政治理念不合,或甘於隱居的逸民,比如劉秀有個同窗好友叫嚴光,劉秀幾次期期艾艾地請求他出山做官,嚴光都沒答應。那麼,劉秀大力表彰不仕王莽的人群,目的何在呢?

當然是宣揚東漢政權的合法性,以及劉秀本人皇位的合法性。劉秀一直宣稱他是中興之主,承繼的是西漢皇統,批判王莽就是為自己驗明正身。

3. 推崇讖緯,重塑漢統

大力宣揚讖緯,就是劉秀思想陣地的第二個「自選動作」。劉秀登基,「讖緯理論」的助攻功不可沒。為了宣揚自己是天命所歸,劉秀利用或者製造過符讖,將自己的革命行為,綁定天道的神座。

這種手法,為劉秀贏得天下人心,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因此被視作漢統重塑的天使。無疑,對讖緯理論的不斷強化,是劉秀維護社會安定的得力工具。

「三學一創」,活學活用才是好學生

劉秀為東漢政權布下的四張安全網,大多不是「原創」,而是借鑑前人的經驗,加以吸納改造的。

比如政權架構改革,實施皇權一元制,學習的就是漢武帝的「內朝官制」。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與相權之爭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皇權戰勝相權的經典之作。漢武帝給低階官員加官,讓他們給自己做朝政決策參謀,將朝廷的奏章從三府轉移到尚書臺,斷絕了三府對奏章的議決權,成功地將三公變成了執行機構。

由於內朝官是加官,內朝也不是正式組織,加之後來外戚把持內朝,決策權落入以外戚為首的權貴手中,皇帝再次失去了決策權。

劉秀在內朝官制核心思想指導下,完善了尚書臺機構設置,把「內朝官」改造成以尚書臺為中心的權力機構,直接對應各職能部門,及地方事務,讓三輔再也沒有任何插手朝政的機會。

劉秀的經濟改革,秉承了漢文帝時期安民興農的思想,致力於休養生息,倡導簡樸,減負增收,有效保障了社會底層百姓的根本利益,為國家經濟的復甦,和社會的安定夯實了基礎。

劉秀對文化思想的繼承發展,其實是以政治對手王莽為師。王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都開戰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基本以失敗告終,唯有文化領域是成功的。

王莽在位期間,大興太學,推崇周禮,發展儒學,對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貢獻巨大。同時,王莽代漢也得益於儒家思想的興起,以劉歆為代表的儒家士族階級,為新朝的建立提供了儒學理論依據。

劉秀看到了文化思想對新莽政權的積極意義,他一面學習王莽的經驗,同時又借用新儒學讖緯理論,為自己的統治合法性搖旗吶喊。

軍事機構改革是劉秀的「原創」,他一生戎馬,對軍隊建設及軍事在政權中的作用,有著很深邃的思考。劉秀對軍隊的改革,有的成了後世的標準樣板,有的則成了無法複製的孤本。

奇怪的是,劉秀讀書期間並不是一個好學生,也沒有任何學術建樹,連被舉薦出仕的機會也沒撈到。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劉秀又表現出超強的學習能力,他總能從先人和自己的經歷中,提煉出精華,並形成獨特的管理方法。

不得不感慨,死讀書與會讀書差距太大!

結束語

大概劉秀的成功過於匪夷所思,古人大多從德行上尋找他成功的原因,以德配天命這個神乎其神的說法附會,從而掩蓋了劉秀個人的努力因素。

今天人,大多不熟悉當時的社會環境,誤以為劉秀的對手過於弱小,完全是佔了環境的光。

其實兩種說法都有偏頗,雖說天下有德者居之,但德行畢竟不是萬能鑰匙,否則孔子就不會四處碰壁。跟很多人的說法相反,劉秀平定天下建立東漢的歷程,是開國皇帝中最艱難的一個,他不光沒有佔到環境的光,反而是有點生不逢時。

細讀光武中興的歷史,處處可見劉秀卓越不凡的見識和能力,為了保證政權的安全,劉秀為這個新生命,苦心造詣架構了全方位的立體式保護網。

軍事結構改革,保證了政權不受到直接衝擊,是帝國安全的正面防護網。政治架構改革,保證了皇權的安全性,是帝國安全防護有了縱深。經濟體制改革,保住了人口基數龐大的底層人民生存底線,防住了破壞力最大的動亂源。思想文化發展,就像從天而降的大網,涵蓋了一切可能的漏洞,以軟性的思想意識為粘合劑,將幾張安全網牢固地聯結在一起。

有這樣的立體式安全防護,東漢政權怎麼可能重走更始老路?

相關焦點

  • 從劉秀到漢獻帝,為何說東漢「成也豪強,敗也豪強」?
    光武帝劉秀僅僅用3年的時間就從一無所有到建立東漢政權,這是得到了地方豪強支持的結果。可以說東漢的建立就是依靠豪強勢力的支持,而它最後也是由於豪強們的背叛從而瓦解,從劉秀到漢獻帝,東漢可以說「成也豪強,敗也豪強」。何以見得呢?
  • 劉秀建立東漢後,是如何對待西漢宗室的?
    並且,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又是如何對待這些宗室的?這一切可謂說來話長。圖片:劉秀建立東漢稱帝劇照一、西漢的滅亡西漢的滅亡,從某個角度來說更是一種民意的體現,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可謂絕無僅有,不過,根據民意上臺的王莽並沒有治理好帝國,而是辜負了民意。
  • 三國時期劉氏政權自稱漢室後裔,是真是假?東漢的開國皇帝呢?
    在三國時期不少劉氏割據政權都自稱是漢室皇族後裔,其中最有名的是劉備,不過學界多數人對劉備皇族後裔的身份存在質疑。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卻是貨真價實的皇族後裔,他祖上這一脈源於漢景帝酒醉後臨幸事件,正是因為意外的臨幸為大漢王朝延續了近兩百年的歷史。
  • 東漢皇后為何頻頻陷入無子境地?皇族婚姻昭示了東漢政權的沒落
    東漢十四帝,除了四位未成年皇帝外,其餘十位皇帝,共計立了十六位皇后,竟然只有四位皇后誕有皇子皇女。這四位皇后是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郭皇后、陰皇后,漢靈帝的何皇后,末帝漢獻帝的伏皇后。也就是說,東漢從第二任皇帝起,到第十一任皇帝,所有皇后都沒有生育!
  • 劉秀建立東漢
    昆陽大戰後,劉縯和劉秀的名聲越來越大,更始帝藉口劉縯違抗命令,把他殺了。更始帝以為劉秀不記他的仇,反倒有點兒過意不去,於是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但還是不敢放心重用他。直到殺了王莽後,更始帝才給了劉秀少數兵馬, 讓他到河北去做招撫工作。
  • 東漢建立後,劉秀是怎樣促進經濟恢復的?
    兩漢之交的連綿戰亂和東漢帝國的統一戰爭,導致人口由西漢末年的六千萬,減少到東漢初年的一千多萬,拋卻流亡瞞報,人口減半是至少的,實際上被動增加了人均耕地。在這個背景下,儘管豪強地主大肆兼併,在東漢初年,帝國境內拋荒的土地仍然有很多。
  • 東漢末軍閥與豪族之間的關係——以曹操政權為例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與豪族有學者認為,東漢政權是在外戚與宦官的政爭之下亡國的。也有學者認為外戚政治是漢代政治的重大特色。一般認為,外戚的專橫跋扈﹑擅權,是從東漢和帝時期開始的。此後,東漢政權的內部便不斷上演著外戚與宦官的政治鬥爭。
  •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歷史上割據蜀地的政權都發生於分裂時期,因四川具有較強的封閉性,確實是割據一方的理想之選。如兩漢之際公孫述建立的成家政權;東漢末年劉焉、劉璋割據一方、以及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西晉末年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東晉末年焦縱割據一方;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權、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元未明玉珍建立的夏政權。
  •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算不算漢朝延續?
    在中國歷史上,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由劉邦建立,東漢由劉秀建立,前前後後,兩者共歷29帝,享國407年江山,其間,還有一段「新莽」政權。有人說,不對,那劉備建立的「蜀漢」呢?是不是也應該算作漢朝的延續?
  • 劉秀建國稱帝後,為何都不認親爹了?
    公元25年,劉秀於河北登基稱帝,為延續兩漢完整,劉秀將國號定為「漢」。後世將其稱之為「東漢」或者「後漢」,劉秀則是大家最熟悉的東漢光武帝。 按照祖制,古代開國皇帝正式建立基業後,需昭告天下,在太廟裡追認自己七代先祖。
  • 西漢之劉邦、劉徹,與東漢之劉秀,蜀漢之劉備、劉禪是什麼關係?
    談秦說漢(310)西漢之劉邦、劉徹,與東漢之劉秀,蜀漢之劉備、劉禪是什麼關係? 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西漢武帝劉徹是劉邦的曾孫,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
  • 劉秀建立的東漢,屬於西漢的延續嗎?還是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王朝
    東漢王朝顯然和西漢不一樣,它是一個全新的王朝。要看一個王朝是否是前朝的延續,其實很簡單,主要看兩點。第一點,本朝帝王是否是前朝末尾一二帝的子孫延續,比如說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就是北宋倒數第二個皇帝宋徽宗的親兒子。
  • 西漢之劉邦、劉徹、東漢之劉秀、蜀漢之劉備、劉禪之間的關係?
    西漢時期,劉邦是西漢皇帝劉徹的曾孫,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劉備是劉備的第十九世孫,蜀漢劉禪是劉邦的第二十世孫。漢武帝是西漢時期的長沙王劉發,漢武帝蜀漢時期的劉備和漢武帝中山靖王劉勝,都是有血緣關係的。
  • 為何古代蜀地能夠成就割據,卻難以走出統一天下的政權?
    歷史上割據蜀地的政權都發生於分裂時期,因四川具有較強的封閉性,確實是割據一方的理想之選。如兩漢之際公孫述建立的成家政權;東漢末年劉焉、劉璋割據一方、以及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西晉末年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東晉末年焦縱割據一方;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權、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元未明玉珍建立的夏政權。
  • 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後,如何對待西漢的宗室呢?說出來你別不信
    漢被劃分為東漢和西漢兩個時期,即我們所說的前後漢。漢朝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漢朝王朝,而漢朝是後漢王朝,漢朝是劉秀建立的,說起劉秀呢,那就大有說服力了。按古代的宗法制度,他根本算不上皇親國戚,因為他已經排到了五代,只能說是有一點皇族血統,但皇族絕對不擁有他的身份,在劉邦建立漢朝後,百廢待興,劉邦就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諸侯王,即親王,來保衛中央政權,這一點很好,劉邦的朝代長盛不衰。即使劉邦死後,漢朝仍然興旺,這樣做的好處,防止了一些朝中奸臣想要推翻漢室,下面就串起來。
  • 為什麼有人說,光武帝劉秀其實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
    劉秀卻說:治國以德,禍患在內不在外,時機不成熟,要與民休息。從此以後,滿朝大臣,再也沒有一個人提徵討匈奴的事。結果,東漢二百年,一直遭受來自於匈奴、西羌、鮮卑、烏桓,甚至靺鞨、西南夷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後世繳納的學費驚人。
  • 歷史上,劉秀建立的東漢是西漢的延續嗎?
    東漢其實從法理還是血統來說都是西漢的延續者。封建時代是私天下統治,也就是說江山和政權的主人一直都是一家一姓的私有產物,改朝換代其實就是另一個家族取代前一個家族成為江山的主人。本來已經淪落為平民百姓的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代子孫,雖然不是嫡系子孫,但好歹也姓劉。再說劉嬰已經絕後,所有劉氏成員都有資格瓜分或者繼承祖先的房產。經過多年的奮戰,劉氏和底層的奴僕們殺了王莽,劉秀又把和自己爭奪房產的人逐步消滅。在通過各種手段與貴族和大姓籤訂合作文件後,正式的宣布自己再次奪回了祖宗的房產。為了表明自己根正苗紅,他把自己的親爹放在一邊,而去祭祀西漢的宣帝等支派。
  • 光武帝劉秀手下大將都有誰? 劉秀的後代子女都有誰?
    劉秀的後代 劉秀是東漢政權的開創者,他結束了各地政權割據的局面,讓百姓從此免受戰亂之苦,為百姓打造了一個太平盛世。 劉秀共有十六個子女,其中有兒子十一人,女兒五人。他的皇長子劉彊和次子劉輔、第   原標題:光武帝劉秀手下大將都有誰? 劉秀的後代子女都有誰?
  • 中國有一個千年政權:從戰國到北宋,存在一千二百多年
    但是中國國內有一個很小的政權,超過1200多年、統治期間甚至先進時期的夏、商、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小政權位於今天的新疆境內,它的名字就是友好國家!友好國家的統治範圍目前包括稻田及其附近的8個縣市。記錄顯示,烏丹政權成立於公元前252年,當時中原地區仍處於動蕩的全國時代。
  • 漢光武帝劉秀為什麼被稱為「位面之子」?
    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東漢王朝被後世史學家譽為「儒學最盛、風化最美」的朝代。漢光武帝在西漢末年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即使是把西漢和東漢視為一元,劉秀也為大漢王朝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國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