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膠料順著傳送帶,經過餵料、壓出、冷卻等工序,壓成長條狀輪胎生胎面,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橡膠加工流水線,裝上傳感器,就搖身變為智能化生產線——這是調研團隊在杭州的中策橡膠生產車間裡看到的一幕。
廣東傳統製造比重較大,轉型說易行難。「我去廣東調研發現,很多中小企業還是用傳統的Excel來手動記帳。」在阿里巴巴集團總部,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華南區總監黃燁華表示,設備不在線,數字不在線,就難以提質增效。
在杭州、無錫等長三角多個城市的一線走訪中,我們看到,不用額外高價採購設備,通用傳感器和「工業大腦」的組合,正在進入百萬條產業流水線推動實現「人工智慧」;網際網路龍頭搭建平臺,在線消費提供海量數據,超級計算機提供超級算力,成為推動製造變「聰明」的三種力量;長三角與大灣區,兩大經濟區域發揮各自產業的優勢,走向協同創新。
善用年營收超4萬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實現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數字賦能,廣東大有可為。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曾美玲 郜小平 實習生 王鈺茜 羅雅情 梁楚韻 蔡肇宇
產線進化
120米輪胎流水線開啟「自動駕駛」
走進位於杭州錢塘江畔、國內最大的輪胎製造企業——中策橡膠集團杭州海潮橡膠有限公司的102工廠,沿著120米的胎面壓出生產線,海潮橡膠總經理助理韓聖強正在巡迴檢查。
高端的技術,往往只需要簡單的操作,忙碌了兩個小時之後,工人開始「擀餃子皮」——這是輪胎行業對「胎面壓出」生產環節的形象叫法。模具裡的膠料在螺旋杆的帶動下,擠出、收縮、稱量、卷繞。和以往不同的是,產線上安裝了50餘個大小不一的傳感器,通過額外敷設的電線串聯。看似「簡陋」的裝置,已經讓製品綜合合格率從90%提升到95%,實現輪胎製造行業的技術突破。
升級的秘密,就顯示在產線起點位置懸掛的「ET工業大腦」屏幕上。光學、溫度、壓力等30多個參數被各式傳感器實時讀取、記錄、傳遞,在屏幕上實時更新。
阿里雲將「工業大腦」帶進中策橡膠,推動實現產線的「自動駕駛」。「工業大腦」不僅根據不同規格的輪胎實時調整產線,還能通過對數據的前置分析、預測和控制,提前近10分鐘判斷橡膠壓出的重量和尺寸,每10秒自動微調,保證所有參數處在最優狀態。韓聖強說,這種數位化改造預計今年7月開始向其他14條生產線推廣,每條投入約40萬元,可產生200萬元/年的經濟效益。
這就是數位技術的力量,這就是長三角車間裡正在發生的產業變革:沒有巨資購入機器人,只是增加若干傳感器,藉助「工業大腦」,產線就從半自動化流水線一步跨入可以自主調整的「人工智慧」新境界。
平臺貫通
消費與製造在數字世界彼此激蕩
「製造業的積累很重要,1958年成立的中策橡膠很難通過常規的積累超過歐美百年企業。」中策橡膠集團企劃部經理慕曉宇說,比如米其林在東南亞有自己的橡膠園,通過產地等儘可能保證原料特性的均勻度;而我們的天然橡膠來源相對多元化,要保證密煉的質量合格率就非常複雜。
「工業大腦」的推廣讓「換道超車」成為可能。2017年,阿里雲發布「工業大腦」後,中策成為阿里雲「工業大腦」的首批客戶。如今,中策橡膠的數位化戰略全面開花:從和面(密煉),到擀餃子皮(胎面壓出),到包餃子(成型),再到蒸餃子(硫化機),都在植入數位化技術。
「工業大腦的算法、優化模型、機器控制都實現了『原子化』,只要行業做出一個案例,就可以把參數、算法開放出來,在新的產線上通過拖動組件和調試就能做交付,推廣時間從幾周縮短到了幾天。」阿里雲工業大腦算法工程師葉斯說。
從2017年開始,阿里雲的「工業大腦」幫助鋼鐵、化工、水泥、電力、裝備製造等各行業實現「智造」升級。根據規劃,阿里雲將招募上千家生態合作夥伴,接入百萬製造產線,助力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
如果說消費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分別是數字經濟的上半場和下半場,如今,兩個半場正在加速打通。邁向平臺化的「工業大腦」,從數位化的在線消費中汲取新的動力。2020年9月,阿里巴巴提出「犀牛工廠」引發廣泛關注。在阿里巴巴集團區域研究中心高級專家鄧衢文看來,其主要意義就在於推動製造業與電商消費的對接,企業收到個性化訂單後,營銷端和研發設計環節會同時加強。
類似的進程也在廣東上演:從格力、格蘭仕到華為、TCL,通過打通供需兩端的數據流通,「智造」升級成為風潮。位於深圳的富士康入圍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燈塔工廠」網絡:從表面貼裝到產出成品,該工廠的生產效率和庫存周轉提升20%以上。
「燈塔工廠就是通過導入互聯的透明化、智能化還有柔性的自動化,讓企業實現重大的財務和運營上的收益。」工業富聯首席數據官劉宗長表示。
算力創新
「神工坊」助燃中小企業研發
「工業大腦」讓製造端聰明起來,超級計算機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則讓研發端如虎添翼。
「現在做研發難啊,國外仿真軟體算得不夠準,還受限。」中策橡膠的工作人員這樣抱怨。研發生產一款新輪胎要考慮空氣、負載不同情況下的多種特性,做試驗、開模具,一個就要30萬元,對可以模擬實驗的國產仿真軟體需求強烈。
距離中策橡膠集團總部200公裡的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先進位造部部長任虎正帶領團隊為此努力。
「工業仿真裡最核心的要素是算法和模型,關鍵是將其轉化為軟體。」任虎說,工業軟體要高性能、能並行,才有競爭力,「我們做計算框架,就是要實現算法和模型快速軟體化」。
任虎的底氣,是隔壁房間上百個機櫃、呈「010」形狀整齊排列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這臺安置在無錫的國之重器,連續四次排名世界第一,系統峰值性能12.5億億次,「千萬核可擴展全球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等六項全機應用連續三年入圍2016—2018年「戈登·貝爾」獎提名。
背靠強大的計算工具,任虎團隊將超算服務給企業送上門,加速超算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江蘇博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複合材料橋梁防撞設施設計、製造,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等全國100餘座橋梁都有他們產品的身影。
「以前用戶用超算,需要在電腦手動輸入程序命令,比較麻煩。」任虎介紹,他們打造的「神工坊」系統,在瀏覽器登錄後就能運行,操作和使用日常辦公軟體類似。
目前,神工坊平臺已經集成了十幾款工業軟體,多款用於開發設計的在線定製App,累計公測用戶近百家。任虎說,遠期要實現主要軟體的國產替代,幫助企業解決數字經濟發展的前瞻性、創新型需求。這與千裡之外的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努力的方向不謀而合。
「我們將著力推進系統軟體生態和應用的培育,讓用戶專注於其所在領域應用模型提升。」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彤表示,藉助超算,可以有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沿科技成果在產業領域發揮實際作用。
建言灣區
依託需求推動
產業數位化轉型
「廣東很多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首先在銷售渠道上數位化轉型,再進一步倒逼生產端的數位化轉型,實際上是從消費終端往上遊走。」鄧衢文曾在廣東從事產業規劃研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集群也頗為熟悉。
他舉例說,像陽江的刀剪集群實際上就是典型的外貿型產業,70%的產能都是往海外供的。這些產業集群的企業規模小而散,很多好產品也是要通過電商平臺實現數位化,使其在生產端逐步積累下資金,有資金之後去做技術改造,安裝智能化製造設備。
從全國看,這種路徑已經被證明可操作。2020年,「雙11」期間,天貓淘寶平臺湧現出一堆新興的國產品牌,這是因為通過集中平臺的消費購買力這種戰略性資源,這些品牌就湧現出來了,對於培育本土品牌,開拓內需市場作用非常明顯。
「未來,製造業可能反而是電子信息的一部分,隨著智能製造的普及,未來需要到工廠裡面,站在流水線上工作的越來越少。相反,對整個數字系統的需求,對計算量的需求肯定是越來越高。」任虎建議,廣東應進一步推動超算中心建設,發揮其在製造業升級和研發創新上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