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貧困村、如今明星村,平橋區的這個村太牛了!

2020-12-24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晶晶 通訊員 塗文娟

  「預計今年春節芹菜蘿蔔價格最高的時候,我們大棚種植的芹菜蘿蔔將迎來大豐收!」指著綠簇簇的菜園,楊莊村第一書記李東亞爽朗地說。冬至,記者來到平橋區甘岸辦事處楊莊村,但見果蔬大棚整齊排列,一畦畦的青菜綠油油水嫩嫩,滿目生機。

  

  甘岸辦事處楊莊村共有1074戶4812人,其中貧困戶51戶152 人,約有75%的村民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現象普遍。「我們這裡是優質沙土地,甘岸的蘿蔔、西瓜、大米等等,在全市都叫得響,撂荒非常可惜。」李東亞說。

  於是,在平橋區、辦事處的組織引導下,該村搞起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信陽市平橋區世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把貧困戶152人全都確認為成員。

  隨後,楊莊村村支「兩委」利用扶貧各項優惠政策和幫扶單位大力支持,爭取資金近135萬元,建成村集體固定資產鋼架連棟蔬菜大棚面積11000平方米,配套生產管理房145平方米,以世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金康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綠藤生態果蔬基地為依託,實行「合作社+生產基地+貧困戶」的幫扶模式,積極發展立體種植、反季種植。

  2018年以來,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5萬元,帶動貧困人口及周邊群眾就業增收66.5萬元,三個帶貧企業盈利達92.5萬元。

  經濟收入提高,也要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楊莊村以下慄園組為試點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帶動其他村民組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累計投資近335萬元,栽植桂花樹860棵,紅葉石蘭2200株,冬青3000棵,欒樹1170棵,紅葉石蘭球770棵,安裝太陽能燈57盞,硬化村組道路6.2公裡,建成小遊園一處。

  先後投資1210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硬化農業生產路13.3千米,新建渠道3.0千米,整修大塘12口,新建固定電管站1座,新建408平方米的文化宣傳牆、12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廣場、88平方米的文化大舞臺,提質改造黨群服務中心420平方米,「美麗楊莊」正逐步呈現。

  

  一面面錦旗,無言訴說著楊莊村這些年發展歷程,他們不等不靠,依託淮河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一步一個腳印,從貧困村發展成了美麗的明星村。

相關焦點

  • 信陽市平橋區:果蔬產業種植致富路 貧困村蛻變明星村
    央廣網信陽12月22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通訊員 塗文娟)12月的平橋區甘岸辦事處楊莊村,果蔬大棚整齊排列,滿目生機。「預計今年春節芹菜蘿蔔價格最高的時候,我們大棚種植的芹菜蘿蔔將迎來大豐收。」楊莊村第一書記李東亞熱情地介紹起了本村的一「葉」致富成果。
  • 舞陽縣文峰鄉李斌莊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村滿菇
    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371人,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早在1994年,李斌莊村便開始引進香菇種植,但由於農民不懂種植和管理技術,香菇的產量一直上不去,而一家一戶小打小鬧又根本抓不住市場,種植香菇並沒有給群眾帶來多少實惠。
  • 甩掉窮帽子,拓展新路子,昔日貧困村變成「小康村」「網紅村」——
    11月23日,隨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所有貧困村也實現脫貧。對許多剛脫貧的貧困村來說,脫貧後如何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確保貧困群眾穩定增收逐步致富,是需要解決的一項緊迫課題。對此,沭陽縣青伊湖鎮薔薇村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這個曾經沒有集體資產、沒有經營收入、沒有一家企業的貧困村,繼去年底脫貧摘帽後,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仍保持穩步增長。
  • 貴州玉屏:深度貧困村鐵家溪村的變遷
    這是11月14日拍攝的鐵家溪村通村公路(無人機照片)。  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皂角坪街道鐵家溪村曾是全縣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4年以來,鐵家溪村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生態黃花、楠竹種植及跑山豬養殖等產業,加大扶貧車間建設力度,積極創造就業崗位。截至2019年底,鐵家溪村完成易地扶貧搬遷74戶306人,通組路、入戶路、自來水、4G網絡實現全覆蓋,集體經濟從無到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900元,1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全部清零。
  • 千村萬戶看小康|沂源縣西裡鎮張家泉村:昔日「三慌慌」,今日致
    昔日「三慌慌」,今日致富忙。沂源縣西裡鎮張家泉村——紅色資源作底繪就小康畫卷□記者 趙君 楊淑棟 報導 圖:昔日朱彥夫帶領村民墾山造田,如今村民們在這裡種起了果樹。□記者趙君楊淑棟報導 圖:張家泉村蜜桃豐收,農民採摘忙。「張家莊,三慌慌,春天鬧糧荒,夏天忙得慌,秋冬無衣愁得慌。」
  • ...貧困村看變化」紫雲嚕嘎村:脫貧有奇招,這個村竟然養殖起了鴕鳥...
    在紫雲自治縣的大山深處內,竟然有人養殖起了被人們稱作「名貴食療珍禽」的鴕鳥和澳洲龍蝦,抱著好奇之心,1月7日,記者走進了紫雲自治縣四大寨鄉嚕嘎村。當日,在鴕鳥養殖基地,記者看到存欄鴕鳥約有幾十隻,個頭約摸2米多高,聽聞人至,鴕鳥們個個探出了小腦袋。徐文鵬,是嚕嘎村第一駐村書記,他說:「養殖鴕鳥是嚕嘎村利用有利自然資源拓展養殖產業來鞏固村裡的脫貧成果。」
  • 滕州貧困村大塢洪山口村的美麗「蛻變」
    「以往我們這個村是:山前三村洪山口,道路崎嶇難行走;人均半畝靠天田,吃水靠擔苦難言。現如今:三村相連路巷通,道寬路淨燈光明;惠民項目眾響應,政策蛻變富攀升!」在棗莊市定貧困村,滕州市大塢鎮洪山口村座談,聽了老黨員周廣文老人的「順口溜」表述,讓筆者耳目一新。是的,該村變了,是脫貧政策滋潤著這方熱土。黨建促脫貧,凝聚脫貧合力。
  • 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化蝶飛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溫斌報導: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是「十二五」省級貧困村,是萬隆鄉最偏遠的兩村之一,原本交通閉塞、貧窮困苦、產業衰落,是曾經遠近有名的「坑坑角角、犄角旮旯」(本地話的意思是偏遠的「窮鄉僻壤」)。
  • 沙寮村第一書記羅潔豐:把文旅產業引入昔日貧困村
    小江鎮鎮黨委委員陳志兵解釋說,這座公園並非聯和街道出資建設,而是為了感謝聯和街多年的幫扶為沙寮村帶來的變化和發展,根據廣大村民意願,由村「兩委」幹部決定將其命名為「聯和江濱公園」。據介紹,公園所在地原本垃圾成堆,村民進村都要繞著走,如今則乾淨整潔,綠樹成蔭,從公園入口進入,可一直沿著江邊綠道散步數公裡,是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 曾經深度貧困的昌圖縣長發鎮三合村如今村美民富—— 花生高產...
    曾經深度貧困的昌圖縣長發鎮三合村如今村美民富—— 花生高產 日子「生花」 民生熱點 │ 2020-09-26 09:
  • 馬博士進村了,「牛」問題解決啦!
    原標題:邀請馬博士 解決「牛」問題 河東區人社局到次哇村開展技能培訓 「聽了馬博士的講座,我看到了我們村脫貧的希望。」日前,天津市河東區人社局一行前往國務院重點督戰甘肅省迭部縣次哇村開展畜牧養殖技能培訓,把先進的養殖理念和養殖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到當地農牧民歡迎。
  • 潮州:興農惠農支撐 富民興村有道
    多年的貧困戶辦起茶葉加工廠,家庭收入倍增;昔日的貧困村變身旅遊勝地,大量遊客慕名前往遊玩;來自貧困村的特色農產品、海產品被銷往全國各地,銷量屢創新高…… 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潮州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進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 插上旅遊的翅膀飛更高——黑龍江省昔日貧困村小南河的新年新盼
    新華社哈爾濱1月9日電題:插上旅遊的翅膀飛更高——黑龍江省昔日貧困村小南河的新年新盼新華社記者楊思琪、何山、唐鐵富一個白雪皚皚的冬日清晨,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西林子鄉小南河村,聲聲雞鳴中村民們迎來新一天的客人。
  • 江西俞村、紫霞村、明星村...太有意思了!蕭山這些有故事的村,你...
    日前,小布報導了浦陽鎮的江西俞村實現5G信號全覆蓋,並將在村內建起300個微基站,率先打造5G數字村(相關新聞:)消息一出,引發網友強烈關注,然而引起熱議的不止5G,還有這個村子的村名。
  • 國網三明供電公司駐村書記胡斌:貧困村「化蛹成蝶」的主心骨
    然而,就在三年前,這個村還是一個人居環境髒亂差、村民和村財收入低的「貧困村」。「石富村從『化蛹成蝶』到『華麗轉身』,駐村第一書記胡斌傾注了大量心血,功不可沒。」4月27日,筆者在石富村採訪時,安仁鄉黨委書記餘芳順這樣說。
  • 湖北興山縣高橋鄉大槽村:扶貧廊道美 生態飯香甜
    ▲興山縣高橋鄉大槽村89歲的陳德春老人在社會康養中心鍛鍊身體。近年來,該村不斷完善村裡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通往大槽村的生態旅遊扶貧廊道,解決了兩鎮三村800多貧困人口出行難,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 今年貴港這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是2016年的60倍
    駐村第一書記林藝圖正在幫助村民採收彩椒。今年村裡的沃柑長勢良好,豐收在望。2018年以前,延塘村還是一個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落後的貧困村。如今的延塘村,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200多盞路燈也立了起來,照亮了村民的脫貧路;農田水利設施的相繼建成,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灌溉難題;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1500多畝優質富硒水稻生產基地和850畝水果生產基地,讓272戶貧困戶實現脫貧。今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是2016年的60倍,昔日的貧困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新農村。
  • 矛盾村如今變了樣(一線行走)
    來源標題:矛盾村如今變了樣(一線行走)實實在在的變化,既要靠發展思路的創新,更要靠村幹部的擔當作為在村支書這個崗位上,蔣青海已經幹了六個年頭。自打2014年當選浙江省天台縣龍溪鄉大樣村黨支部書記,他就將經營多年的公司轉交別人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村裡的工作。
  • 新疆和田墨玉縣破解貧困村的「致富密碼」
    陶拴科 攝中新網新疆墨玉11月20日電 (記者 陶拴科)昔日在新疆和田墨玉縣遠近聞名的深度貧困村烏尊艾日克村,如今成了當地響噹噹的就業村,村子上17家小工廠、28家個體戶帶動了9成村民就地就業。走進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烏尊艾日克村,柏油馬路潔淨,一棟棟房屋整齊,一派新農村的美麗景象映入眼帘。
  • 走進曾經的貧困村—孫吳哈達彥
    走進曾經的貧困村—孫吳哈達彥 2020-12-07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