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上天探「火」60年 面對星辰大海,人類從未退縮

2020-12-24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探索精神鐫刻在人類的基因中,伴隨著整個人類發展史。

  世界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你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當地球已經不能滿足人類探索的需求,神秘的宇宙成為新的目標,而火星,無疑是最吸引地球人好奇目光的那顆星。

  於是,幾乎就在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時候,火星探測器就開始了它的旅程。

  自1960年10月10日第一次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失敗,60年來,人類從未停止對火星的探險腳步。儘管困難重重,但面對星辰大海,人類從未退縮。

  為什麼對火星「情有獨鍾」

  我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火星?這或許要從人類的火星情結開始說起。

  在古代,就已經有人用好奇的目光去「打量」火星,肉眼看去,那是一個紅色的星球,因為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我國古人稱之為「熒惑」。

  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以後,給人類仰望星空打開了一扇天窗,人們的視野得以延伸和擴展,從望遠鏡中去觀察火星,人類對這顆星球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不再滿足於隔岸觀「火」,開始把探索的「觸角」——探測器伸向火星。這些探測器,從最初的試探「飛越」火星開始,進一步嘗試「環繞」火星,進而「著陸」、「巡視」,甚至打算從火星「採樣返回」……

  雖然失敗居多,但零星的科學探測數據,給我們帶來了驚喜:火星與地球太像了,這顆太陽系中的紅色星球,就像是蔚藍地球的「孿生姐妹」。

  「火星與地球同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是太陽系中除金星以外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江徽說,火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它的行星形態和地球一樣,也有一個固體的「外殼」;火星也有公轉和自轉,它的一天是24小時37分,與地球有著幾乎相同的晝夜輪替時間,在火星上看太陽也是東升西落;火星和地球的自轉軸傾角非常接近,有著和地球相似的春夏秋冬四季輪換。「所以,如果火星具備人類生存環境,從地球到火星上生活,我們跟在地球上的感受是差不多的。」

  「由於地球資源的問題,火星或許是人類下一個棲息之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說,在太陽系行星中,火星潛在的「宜居性」是獨一無二的。「人們經過航天探索發現,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但是它白天氣溫高達430攝氏度,更糟糕的是晝夜溫差相差近600攝氏度;而金星不僅嚴重缺氧,大氣層還布滿了硫酸雲,地表溫度常年460攝氏度。」聞新告訴記者,除了水星、金星,像木星等其他太陽系行星是氣體行星,根本沒有外部地殼作為著陸點,站上去會像踩到巨大棉花糖一樣直接掉下去。這樣一對比,火星就更像一顆溫柔可親的希望之星了。

  火星怎樣才能具備人類生存的環境?起碼得有充足的氧氣和水。有證據顯示,曾經的火星很可能和地球一樣是個宜居的「天堂」。比如,2008年NASA鳳凰號著陸器在火星北極附近的淺層地下挖到了水冰;2018年歐空局火星快車號探測器的雷達數據表明,火星南極冰下很可能有鹽水湖存在。科學家們因此覺得,改造火星,讓火星再一次變得有適宜的大氣、有水,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人類要尋找宜居的星球, 目前來看,火星是一個最佳的目標。如果火星上面有水,或者它上面有些物質能夠製造氧氣,提供氧氣,那麼我們將來就可以在火星上生存。」季江徽說。

  歷史上火星探測器們的命運

  各種科幻電影裡,人類把火星當作了移民太空的目的地,《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甚至已經成功地在火星上種出土豆。然而現實是,對於火星探測,人類才剛剛邁出一小步。

  我們不妨看看歷史上火星探測器們的命運。從1960年至今,人類共執行過40多次無人火星探測任務,其中超過半數鎩羽而歸。

  1960年10月10日,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火星1A」號,並在四天後發射第二個火星探測器。然而這兩個火星探測的先行者卻連火星軌道都沒能到達。

  之後發射的幾個也都相繼失敗,直到四年後,美國「水手4號」飛掠火星,從距離火星1萬千米處拍攝了火星照片。

  有了成功飛掠的經歷,人類不再滿足於「驚鴻一瞥」,開始想往火星上送著陸器。1971年前蘇聯接連發射了兩艘去往火星的飛船,分別攜帶火星2號和火星3號著陸器。可惜時運不佳,火星2號一頭扎進了火星上的沙塵暴中,慘遭毀壞;火星3號也在軟著陸十幾秒後被沙塵暴摧毀了通訊系統。

  1972年,美國「水手9號」飛船沿火星外層空間軌道飛行,成為火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並環繞火星軌道進行了長期考察。1975年,美國又發射了海盜1號和海盜2號兩艘飛船,成功登陸了火星。海盜1號和海盜2號在火星上並肩作戰,將越來越多的圖像傳回地球,由此揭開了火星的神秘面紗。

  這次成功卻並不意味著以後就會一帆風順,1988年前蘇聯的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和1993年的美國火星觀察者號都以失敗告終。

  然而人類愈挫愈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決定更頻繁地實施火星任務,於1996年接連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號、火星探路者號,都獲得成功;但緊接著在1998年發射的火星氣候探測器和1999年發射的火星極地著陸器,卻一個在火星大氣層中解體,一個在火星表面墜毀。

  人類探測火星之路,就這樣在一次次失敗和成功的交替中前行。而即使成功登陸火星,距離移居的夢想也還太遙遠。首先科學家還沒有解決從火星返回的問題,其次火星環境相當複雜。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向火星發射「勇氣號」「機遇號」兩個探測器,2004年兩個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然而詭異的是,它們先後在2010年和2018年神秘消失了,不論科學家怎樣聯繫再也沒有過消息。

  據統計,目前發射成功且在軌工作的,有美國的奧德賽號、火星勘測號、好奇號火星車、洞察號火星著陸器,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印度的「火星船」火星軌道器,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的「火星生物學:痕量氣體軌道器+著陸驗證艙」等。「國際上正在進行的這些火星探測項目,其目標任務有所不同,有的是去尋找生命,有的是去尋找水,有的尋找有機物,還有的是去研究火星的大氣。」季江徽舉例說,比如「洞察號」就是研究火星的「心跳」地震。而根據不同的任務,它們也有著不同的軌道設計。

  從地球到火星,為何這麼難

  由於火星探測計劃的高失敗率,火星被航天界稱為「太空飛行器的墓地」。

  從地球到火星,為何這麼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科普道,和月球與地球相隔38萬千米的距離相比,火星與地球最近時的距離也要5500萬千米,這是與地月距離的一百多倍。「如果用飛行時長來算的話,我們飛到月球需要2-3天;而即便是最佳飛行,從地球飛到火星還需要大半年。」而地球與火星之間最遠時的距離,更超過4億千米,但是,火星探測真正的困難還不在於距離。

  由於地球和火星同時環繞太陽的運行,所以從地球到火星,不能直線飛。聞新告訴記者,從地球到火星,直觀上看怎麼走都可以。但為了節約成本,目前火星探測器大多都是按照「霍曼轉移軌道」飛行,這種變換軌道的方式最省錢,但其中也涉及更多次數、更高精度的軌道修正。

  從地球飛往火星的遙遠旅途中,探測器還需經歷三個引力場的幹擾,它首先脫離地心引力,離地球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此時的探測器將以太陽為近焦點做橢圓軌道運動,接著進入火星的軌道,最終進入火星重力場被火星捕獲。

  在多少千米距離外,探測器究竟以什麼樣的剎車減速進入火星軌道?這個速度的控制事關探測器「生死」。「太過快了或者太慢了都不行。」 聞新告訴記者,與月球的不同的是,火星還存有稀薄的大氣,這會讓飛船面臨巨大的阻力。如果探測器沒能剎車,速度過快了,就會飛越火星軌道,與火星擦肩而過,迷失在宇宙中,這也是美國和前蘇聯以前之所以失敗多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如果它的速度太慢,又會直接墜毀在火星上。

  進入火星軌道後,著陸火星則被稱為「恐怖7分鐘」。曾有科學家形象地比喻說,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的難度,相當於從巴黎打一個高爾夫球要正好落到東京的某個球洞裡一樣。許多火星探測器都在這一階段功虧一簣。

  聞新告訴記者,火星地形複雜,氣流也不平靜,最大的威脅是沙塵暴。電影《火星救援》中形象地描述了火星上沙塵滾滾,遮天蔽日的惡劣天氣。「一方面,你必須確認探測器的任何一個設備和器件不會在這個環境下發生故障。另一方面,探測器在火星著陸的技術很複雜,每個環節都不能有閃失。」

  深空探測還將走得更遠

  雖然道阻且長,人類探測深空的腳步卻越走越堅定。

  7月20日凌晨5點58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運載火箭,成功將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按照計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以及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將相繼實施發射,奔向火星。

  為何選擇此時「扎堆」去火星?因為今年7月底恰逢每隔26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的「火星衝日」。聞新告訴記者,所謂「火星衝日」,即地球正好在火星和太陽之間,三者成一條線,此時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5500多萬千米的路程。「這個時候到達火星最省燃料,不容錯過。」這樣的時機又被稱為「發射窗口」,它並不是一個確定的時間點,而是一個時間範圍。對於火星探測來說,錯過了這個「發射窗口」,就得再等兩年零兩個月。

  讓探測器安全抵達火星已是困難重重,但人類已經在為下一階段的探索「親自踏上火星」做準備。2010年時美國就宣布了新的太空探索計劃,希望在21世紀30年代中期實現環繞火星的載人航天飛行;SpaceX公司的馬斯克(Elon Musk)也宣稱 SpaceX可能在2024年將人類送上火星。

  火星究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尋找地外生命和研究火星的形成演化過程是火星探測的兩大科學主題。」季江徽說,火星表層深處可能存在很多穩定的液態水,研究火星地質、表面成分的長期演變過程,巖石和大氣、水的相互作用等,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火星生命可能存在或消失的原因,為預測地球的未來提供啟示。

  「人類不能止步於地球,深空探測我們要走得更遠。其實我們人類走向深空的時間並沒有太久,我們走得最遠的地方也不過如此。太陽系、宇宙如此之大,我們知之甚少,還有非常浩瀚的未知世界等著我們去探索。」季江徽說,作為科學家,對於深空探測最關注的還是最本質的科學問題, 比如宇宙的起源、太陽系的起源、行星的形成等。探測火星,進而探測整個太陽系,去了解太陽系的邊界在哪裡。生命是不是來自於火星?或者是太來自於太陽系的其他的位置?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深空探測去回答。

  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楊頻萍

相關焦點

  • 網友熱議「天問一號」「奔火」: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幾乎是在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時候,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就開始了它的旅程。從1960年至今,人類已經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這讓火星成為人類探測時間最長、次數最多、參與國家也最多的一顆行星。雖然探測任務的成功率只有43%左右,但目前在軌工作軌道器或火星車仍有8個。
  • 【圖刊】遠徵星辰大海的「孤獨」衛星
    【圖刊】遠徵星辰大海的「孤獨」衛星 (1/22) "← →"翻頁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讓人激動不已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
    1903年,萊特兄弟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動力飛行器的飛行,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人類便實現了偉大的登月工程。儘管在登月工程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在航天事業上就再也沒有重大突破,但是人類對茫茫宇宙的探索卻從未停止過。2019年剛剛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就為我們展現了地球人對宇宙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讓人激動不已的前景。
  • 緣分0的部科幻小說,為了生存探索宇宙,人類陣營如何面對未知?
    《星際傳奇》的故事當中,人類發展了五千多年的科技,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非常強盛且繁榮的科技時代。在這個時代當中,人類終於能夠踏入星空,在星辰大海當中遨遊。宇宙對於人類是神秘的,是廣袤無邊的。在宇宙的深處有著太多人類所不知道的東西,這些東西中人類很難理解。不斷地向著宇宙深處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很多的宇宙秘密相繼出現,各種危險也隨之到來。
  • 網易丁磊:科技公司缺的不是「上天」的勇氣,而是追逐星辰大海的...
    丁磊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三個觀點:首先,科技公司缺的不是「上天」的勇氣,而是一種追逐星辰大海的創新氛圍。大家要做的是,從學習和模仿,轉向真正的創新為王。其次,科技公司除了「上天」,也要能「下地」。要轉變心態,從乘風而起,轉向真正腳踏實地。
  • 新華時評:天問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孔孟之道,首求斷惑。然欲斷惑,則必先證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而後,幾乎歷代王朝都設有專司天象的官方機構。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天問》長詩,體現了古時可貴科學精神的萌芽,也給予了今時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以命名的靈感。
  • 一億年後,人類能實現星際旅行嗎?科學家給出的結論簡直出乎意料
    的確如此,宇宙有太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宇宙的求知慾!20世紀60年代,先進的空間技術將三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使我們實現了長期以來的夢想,對宇宙有了更深的了解。據NASA科學家的預測,在2050之前有很高的概率踏上火星。
  • 森系閨蜜頭像:你眼中的星辰大海,是我從未見過的皓月星空!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森系閨蜜頭像,你眼中的星辰大海,是我從未見過的皓月星空。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女孩穿著可愛的背帶褲,此時她歪著頭的模樣,看起來超級的卡哇伊。姑娘兩個大大的眼睛,特別的靈動,蹶著嘴巴的模樣,更是令人心動不已。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頭像,就快點收藏吧!
  • 一曲東方紅唱響50年: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
    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題:一曲東方紅唱響50年: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作者 郭超凱4月24日是第5個中國航天日。1957年,蘇聯首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次年,毛澤東主席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製計劃正式開始實施,任務代號「651工程」。「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是中國確定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方案時中央領導的批示要求。」
  • ​致敬中國航天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致敬中國航天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2020-12-04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10秒聆聽星辰大海裡60餘載的中國故事-新聞中心-北方網
    內容提要:1996年10月20日,五星紅旗搭乘我國自行研製的衛星首次遨遊太空;此後,從神舟五號載人飛天,到神舟七號太空行走;從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到嫦娥五號探月之旅,伴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在廣闊的星辰大海之中!
  • 三體中的第五位面壁者,他屬於人類,更屬於星辰大海
    我認為他和大家一樣,在面對這樣的危機的時候,也感到過迷茫,也感到過害怕,同樣也看不到人類的未來,直到聽到父親說「要多想」之後,才堅定自己的信念吧。他為了自己的計劃,刺殺軍艦隊要員,提出冬眠計劃,偽裝成最無懈可擊的必勝主義者,都是為了那一刻,劫持自然選擇號,喊出「前進四」。
  • 《明日之後》頭像福利:末世的星辰大海,專屬於你!
    星辰大海天上的星星、海上的波瀾都承載了人們的點點希望,即使是在末世中人類也從未停下探索未知的腳步,揚帆遠航還是觀測宇宙由你來選!
  • 【觀察】2020,我們攀山、上天、入海……
    【觀察】2020,我們攀山、上天、入海…… 2020-12-09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宇宙廣袤無邊,完全容得下人類共同探索
    2014年來,「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決議每年均表決獲得通過。新華社的報導稱,自2017年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又一次寫入聯合國外空決議之中。在分析人士看來,國際社會還必須採取預防性措施,就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儘早談判締結新的國際法律文書,從源頭和法律機制上防止外空武器化。
  • 重慶出現神秘「地獄之火」,60年都不熄滅,背後原理非常簡單
    在重慶市有一個小村莊叫做東門村,這裡有一片非常奇特的空地,在這個空地上有這些看起來像是人為挖出來的小坑,在這個坑中有火向外冒出,或許有人覺得這裡面肯定是放了燃料人為點燃的火,但其實裡面並沒有燃料這些火焰都是從地下跑出來的。在沒有燃料只是空地上的地方,憑空出現了這麼多團神奇的火焰,這樣的情景也來了不少人前來一探究竟。
  • 人類為什麼從未停止仰望星空?
    人類為什麼從未停止仰望星空?因為星空就在那裡。牛郎織女的故事,並不是先有了故事,才對應到天上星星的,而是先看見了星星,才開始編故事。早在人類、甚至地球存在之前,星星就在那裡,是無數東西方神話故事的靈感源泉。
  • 太空版「我的爸爸去哪兒了」,科幻電影《星際探索》(下)
    1903年,萊特兄弟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動力飛行器的飛行,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人類便實現了偉大的登月工程。儘管在登月工程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在航天事業上就再也沒有重大突破,但是人類對茫茫宇宙的探索卻從未停止過。
  • 2045年之前,我國將建設「月球科研站」,實現人類永久性居住
    雖然1972年美國停止了阿波羅登月計劃,但是對於月球的探索卻從未中斷,上世紀90年代初,就曾經有科學家表示,美國應該在月球上建造一個人類基地,認為這將是美國進一步擴大太空資源開發的第一步。時間進入到21世紀,伴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日本、歐盟等多個國家也都計劃去改造月球、建造人類基地,而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仍然在2004年正式啟動了探月計劃,隨著嫦娥五號的正式發射,如今第一階段已經正式進入收官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