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中說:「子不教,父之過。」雖然兒子的過錯不能全怪到爹身上,但身為爹的人肩負教育重責,兒子犯錯爹往往也會挨批評,這種情況很常見。但歷史上有位名臣殺兒子半點沒猶豫,不僅撇清了關係,還因此流芳千古,他是誰呢?
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還是出現了不少守「義」的人物。要說起那個時期殺兒子的臣屬,非得拿易牙跟石碏做個對比不可。易牙是齊國人,石碏是衛國人,兩人都為國君殺了自己兒子,結果一個遺臭萬年,一個被史學家稱讚到今天。
這是因為兩人殺兒子目的不同。易牙在齊桓公身邊工作,做得一手好飯菜,某天他聽齊桓公說沒嘗過人肉滋味,回到家就殺子烹食,獻給齊桓公,獲得寵幸。《韓非子》記載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可見這人為了權勢能做到什麼程度。
石碏就不一樣了。石碏所在的衛國是周朝姬姓諸侯國,雖然沒列入「戰國七雄」,但也立國長達907年,傳41代君主,走出了鬼谷子、商鞅、呂不韋等歷史名人。石碏沒有商鞅那麼大名氣,他結婚後妻子給他生下一子,取名石厚。
石碏本人兢兢業業輔佐國君衛莊公,他希望兒子向自己學習,懂得禮義,做一個對衛國有用的人才,但可能是他對著兒子念叨太多,石厚產生了叛逆心理,老爹越不讓他做的事,他就全要做個遍。
比如石碏不讓石厚跟衛莊公的小兒子州籲玩耍,石厚就跟州籲成了好夥伴,天天同進同出就差沒蓋一條棉被睡覺。州籲仗著衛莊公的喜愛在國內橫行霸道,名聲很不好,石厚助紂為虐名聲自然也差,對此石碏氣得牙痒痒,卻無可奈何。
公元前735年,衛莊公去世,他的大兒子繼位,史稱衛桓公。衛桓公才繼位6年就倒在了親弟弟州籲的屠刀之下,石厚在這件事上幫了州籲很多忙,被州籲當成心腹。奈何州籲雖然殺掉哥哥坐上了國君位置,在衛國的人氣卻一直低迷。
石厚眼看著好朋友灰心喪氣,就告訴他自己有辦法幫他。他帶了一雙玉璧和其他珍貴禮物跑去找爹,說了一通國君很重視您老人家,要是您老人家肯出來共商大計,我們石家一定安享百年富貴之類的話。
石碏聽得很不耐煩,但他轉念一想,或者這是個機會。於是石碏告訴兒子:「如果國君能得到周天子肯定,那在衛國肯定也人心順服。陳國的國君跟周天子關係好,你們為什麼不帶上禮物去陳國求見國君,請他幫忙在周天子那裡說幾句好話呢?」
原來,被殺掉的衛桓公母親叫戴媯,來自陳國,所以衛桓公跟陳國有血緣關係。石碏見那兩個人果然上當,去了陳國,便給陳國國君寫信說,請他幫忙殺了這兩個人,衛國一定大大感激。
石碏的計劃成功了,《左傳》記載:「衛人使右宰醜蒞殺州籲於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蒞殺石厚於陳。」所以殺石厚是他老爹石碏親自下的命令,他為國家做到如此程度,被當時的人稱讚為「純臣」。
從此中國就多了個成語:大義滅親。成語出自《左傳》對石碏的評價:「『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由於這時候衛莊公的2個兒子都死了,只剩下二公子衛晉還活著,石碏便擁立衛晉當上國君,翻開了衛國歷史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