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常聽說「階層固化」,給普通孩子的上升路徑越來越小。但上官華珍,這個從福建農村走出來的普通女孩,最後進入到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的求學經歷卻讓我們看到:「階層固化「只是不願下苦功夫努力的人的藉口。
作為艾威達(IA_EDU)在合作學校重慶十八中的校外導師,不久前,Molly在線上給學生和家長舉行了一場講座,她的經歷激勵同學們奮進,她的建議也實實在在幫助同學提升學習效率。
上官華珍,英文名Molly,是個地道的客家女孩。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曾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外聘教師,但她有一個你無法想像的起點:她父母幾乎都是文盲,小Molly 9歲起就為自己的學費擔憂、奔走,去哈佛讀書的學費也是自己籌款而來的!
從一個普通的客家女孩到哈佛學生會的主席,她的經歷就像一部中國版的《風雨哈佛路》。客家人堅韌的品格,不屈不撓的闖勁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現在常說「階層固化」,普通的孩子沒有上升通道,但Molly的經歷卻給我們看到了希望。
9歲開始賺取學費
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很難想像Molly的童年,她常常是在田裡度過的。
暑假裡,毒日頭曬得脫皮、插秧插到累得直不起腰也罷了,稻田裡無處不在的吸血水蛭是Molly童年的噩夢。小小年紀的她成天擔心水蛭鑽入自己的小腿,然後某一天從她的鼻孔中鑽出來。
Molly的父親只讀到小學畢業,母親甚至都不會寫字。把家中的女孩送去讀書,Molly媽媽的心思是:我自己不會寫字,女兒總不能不會寫。去讀個一年小學,會寫幾個字,然後就可以上街擺攤賣水果了。
在這樣家庭環境下長大,Molly從小就不太敢跟父母伸手要錢,想要讀書就只能自己拼命想辦法賺錢。Molly9歲那年,鎮上開了一家冥幣製造廠,看著廠裡有不少年輕女工在廠裡幹活,小Molly毛遂自薦爭取到一個試用機會。
「一周後,老闆娘來驗收成果,最後給我發了7塊錢的計件工資。7塊錢,當年是我一個學期學雜費的1/7!就這樣,之後只要完成學校功課,我就領取一些計件活兒,因為我有了這個』謀生技能』,得以完成初中、高中的學業,參加高考,最後考入了南京大學。」Molly大學的學費也是靠著自己申請各種補助、獎學金,一點點湊出來的。
在講座中,Molly談起自己被哈佛錄取的原因,就提到了9歲是勤工儉學的經歷。Molly的經歷恰恰就迎合美國文化中比較值得推崇的「白手起家」的價值觀。
眾籌去哈佛
大學畢業後,Molly找到一份在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招商引資的工作,在家人眼裡算是實現階層提升了。就當家人希望她應該成家立業,就此穩定下來的時候,Molly卻想要離開。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Molly申請了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研究生項目。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從來沒有海外背景的農村女孩,竟然被錄取了!
可是學費太貴了。Molly沒有錢,父母不知道哈佛是什麼,只是勸說Molly:你沒錢,我們也沒錢,你還是不要去了吧。現在的工作多好,你表現也很好,別折騰了。
Molly不甘心,她推遲了一年入學,重新找了一份外企的工作,一邊適應新工作,一邊想了各種辦法籌集學費。拉贊助、申請獎學金,所有能籌款的方式Molly都願意試試。她敲過陌生企業的大門,打過很多電話,商業的、慈善的、中文、英文的求助文件改了又改。那段時間她幾乎每天只睡2個小時,工作到凌晨,然後睡2個小時,起床後繼續忙綠。
最後,她如願收到了兩個美國的國際女性獎學金,總共6萬美金,獲得了一個中國民營企業的2萬美元無償資助,甚至還獲得了一家美國企業的Offer!Molly如願踏上了去往波士頓的旅途。
Molly的求學經歷簡直是一部中國版的《風雨哈佛路》,她一路走來的經歷鼓舞了當天講座的學生和家長。
《風雨哈佛路》劇照
她說:「我這一路走來,始終抱有的信念是: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付出足夠多的努力,你所有的人生願望都能實現。」
英語學習,慢就是快
比起現在學生英語學習的條件,Molly當年英語學習可以說困難重重。初中才開始啟蒙英語,到了高中畢業還是十足的「啞巴英語」,最後她是如何逆襲成功的呢?
Molly說,她大學期間惡補英語,正確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讓她英語提升突飛猛進。在英語學習中,Molly相信一個原則,就是「慢就是快」。很多同學想要一口氣吃撐個胖子,指望一個暑假就讓英語飛速提升,這在Molly看來並不科學。
Molly當時練英語,選擇了一部電影《電子情緣》,是一部輕鬆愉快的愛情電影。每天中午午飯後,Molly就找一間教室,用複讀機錄下自己說的英語,每次就練1-2句,反覆練10-20遍,再回過頭聽一下自己與原版之間的差別。
就這樣堅持不懈,到了大學畢業,她就已經能做到用英語溝通無障礙。到了哈佛後最令人崩潰的課堂發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也能表達出深刻的觀點。有時候,笨辦法可能是最好的辦法。
努力不夠,而非天賦不夠
Molly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而非天賦。在她看來,現在為什麼有人能考上名校?有人名落孫山?其實那些考上名校的學生並非靠拼天賦得來的,而是自己做出了足夠的努力。
「如果你要成為世界最頂尖的數學家,名垂千史的畫家,那我覺得這時候是需要一些天賦的,普通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畢卡索、梵谷的水準。但如果只是想要成為優秀的人,想要出眾,並不真的需要太多天賦,只要你對這件事不斷投入,就能達到一個目標。"
現在學生面臨的誘惑和幹擾很多,電子產品、朋友圈、短視頻,都可能會成為成功路上的障礙。剛想開始學習了,就想說刷一下手機,結果一刷一下午就過去了。
Molly鼓勵同學們盡力克制電子產品對自己的幹擾,學習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的快樂,要比電子產品的感官刺激更持久,更有價值。「當我弄懂了一個知識,知道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有一種瞬間被點亮的感覺。」
Molly也建議家長在日常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以身作則,少刷手機,多引導孩子體驗知識的樂趣,這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家長疑惑解答
最好的出國時間是本科還是研究生?
Molly:
本科出國的益處在於,早一點出去和西方主流文化能有更長的交流時間,對西方的文化能有更深理解。
我在美國讀了兩年研究生,因為獲得獎學金,所以我和獎學金組織有比較多的溝通。每到逢年過節,獎學金組織都會給我寄東西,還會邀請我去給他們做講座,分享我在中國的成長經歷。在去哈佛讀書之前,我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美國工作,那段時間我是住在高管的家裡,所以對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有很深入的了解,畢業以後我在美國的高校跟美國的同事一起工作,對美國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果不是因為這些經歷,僅僅兩年的時間,是很難深入了解美國文化的。所以,本科4年最大的好處,就是你可以非常深入的理解美國社會或者說西方社會是怎麼運轉的。
出國前要培養哪些能力?
Molly:
第一,成績很重要,優異的成績是一個比較通用的指標。
第二,跨文化視角的培養。首先作為一個中國公民要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一定的理解,這樣你才能對別人的文化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視角。其次跨文化視角的培養,僅僅通過讀書看報或是網上衝浪是很難實現的,需要更加深刻的體驗,比如學習國際課程就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方式。國際課程的教授方式及知識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銜接西方課程和跨學科學習等,有利於思維的開拓,也鼓勵同學們在高中階段多參與國際部提供的全球視野的課外活動。
疫情對於出國留學會有影響嗎?
Molly:
現在很多家長會因為疫情和國際關係等原因,重新考慮是否還要送孩子出國讀書。我從一個大的層面上來分析一些共性的因素,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更清晰的思路:
第一,在不久的將來疫情一定會結束。不僅僅是中國,世界各地都希望能夠儘快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秩序,這是全球的共識,所以疫情的結束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求學之路是長遠的,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投資,不要因為短期的突發情況影響到長遠的計劃安排。
第二,全球化的趨勢是不會變的,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有全球的視野及思維,能夠和不同背景的人相處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教育無國度,融合先進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階層固化「只是不願下苦功夫努力的人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