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愛情自古以來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雖然長期的封建傳統導致古時很多男女之間的感情始於婚後。因為大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約,甚至在結婚前並未有見到過自己愛人的模樣。
有個詞語叫做「出閣」,意思是女子出嫁。古代閣即閨房,未出嫁的女子都是住在閣樓上的,古代三從四德,女子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並要求不準與外界的男子見面,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稱為"出閣",相反未出閣就是未出嫁。
其實自由戀愛在古代是存在的,只不過在長期封建禮法的約束下漸漸的被人們所排斥。那麼我們來看一看《詩經》中,在那久遠的年代,男女相會的場景。
《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註解:
1.靜:閒雅貞潔。姝(shu):美好的樣子。
2.城隅:城角。
3.愛:同「薆」,隱藏。
4.踟躕(chichu):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5.彤管:指紅管草。貽:贈。
6.煒:紅色的光彩。
7.說懌(yueyi): 喜悅。
8.牧:曠野,野外。歸:贈送。荑(tí):是香茅草初春生發於芽心的管柱狀花穗苞的專稱;
上述"彤管"是因它長出茅草芽心之後顏色轉紅而言的一種代稱。男女相贈表示結下感情。
9.洵:確實,真的。異:奇特,別致。
詩歌大意:
美麗而又文雅的姑娘,約好在城邊的角落裡等我。卻故意躲藏起來,惹我撓頭又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美麗姑娘真好看,送我紅管草。管草顏色亮麗又好看,我心歡喜你的美麗。從郊外採來茅荑相贈送,確實又美麗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因為美麗的姑娘送給我而顯得那樣美麗。
這首詩歌描繪男子與心愛女子相會的場景。前面四句勾勒出一幅與戀人相約初見的活潑場景,姑娘躲藏,男子著急,有趣的很。而相見之後,姑娘送給男子紅紅的荑草作為二人定情之物。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什麼漂亮的首飾禮物不存在的,送給他荑草就證明姑娘喜歡他。男子高興啊,只要是姑娘送的,什麼都好看,因為姑娘最好看。看看古時候的男子嘴一樣很甜。
愛情,不就是你喜歡我,我喜歡你這麼簡單麼?
說完愛情,再來聊聊鄉思。我們先看一下這首《河廣》
《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註解:
1.河:黃河。
2.葦:用蘆葦編的筏子。杭:通"航"。
3.跂(qǐ):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一說我。
4.曾:乃,竟。刀:通"舠(dāo)",小船。曾不容刀,意為黃河窄,竟容不下一條小船。
5.崇朝(zhāo):終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詩歌大意: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片葦筏就能航。誰說宋國很遙遠?踮起腳尖就能望見。
誰說黃河寬又廣?連小船都裝不下。誰說宋國很遙遠?一個早晨就能到達。
這首詩歌的作者應該是宋國之人,而他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回到家鄉。一河之隔,讓家鄉可望不可即,於是用詩中這種誇張的表達方法,直言黃河哪裡有那樣的寬廣,很容易就能過河,家鄉宋國就在河對岸,很快就能回家。栩栩如生的表達自己內心思鄉心切,欲歸家鄉而不能的迫切心情。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家國情懷,這種「根」的思想,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愛我之家,愛我之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
今天的詩歌就說到這裡,我們下篇再見。
希望喜歡神哥的朋友能夠關注留言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