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全國人民開啟了「坐月子」模式。
既然無緣和火鍋、奶茶、串串香……相約,總得囤一點泡麵、速凍食品和膨化食品吧。意料之中,泡麵直接被蓋上「必囤」標籤。
於是,小財女見證了吃麵群眾的槓槓的購買力。要麼說「宅在家就是做貢獻」呢,全民囤貨直接帶動了百億巨頭康師傅走上「人生巔峰」!昨日,康師傅控股盤中一度漲超5%至15.38港元,創2018年8月以來最高。
然而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當搶購潮來臨時,才知道哇!原來這些泡麵這麼不受人待見。
誰是最不受歡迎泡麵?「香菇燉雞」大戰「香辣牛肉」
在小財女幾次「全副武裝」走訪,再結合廣大吃麵群眾的反饋後發現,各地均有超市、大賣場出現方便麵均被搶購一空,只剩下最不受歡迎方便麵孤零零地擺放在貨架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最不受歡迎的口味主要集中在香菇燉雞面、香辣牛肉麵、鮮蝦魚板面,正好綠、黃、藍色各擋一面,「獨領風騷」,當然也有些地方最不待見廣告打得飛起的老壇酸菜牛肉麵和辛拉麵。
就在吃麵群眾拍下清一色的「留守泡麵」,轉身發在網上調侃後不久便遭受到了來自商家的「反擊」。
圖片來源於豆瓣小組
興許是商家趁機消化庫存,集中處理滯銷的方便麵,或者是其他方便麵真的沒貨了,遲到的吃麵群眾望著長長的貨架全被不喜歡的方便麵「攻佔」,心裡有苦說不出啊。
雖說超市沒貨,可康師傅生產商過年也並沒有歇著。此前,國家發改委已組織協調一批生活必需品重點企業提前復工,為特殊時期的市場秩序和物資供應穩定做好後勤工作,康師傅就在這一波重點名單內。
據新華社報導,1月28日,康師傅重慶、天津等多地工廠提前復工。其中,天津工廠日產量不低於400萬包,廣東江門工廠節日期間日產量則達35萬箱。至此,僅僅是康師傅眾多生產線一隅。
此前,據不完全統計,康師傅全國共有129家生產工廠以及697條生產線投入生產,其中,方便麵的生產線有238條,飲品444條,方便食品15個。
也就是說,抗疫期間,每天都有至少435萬包新方便麵在等待投入市場或前線。而吃麵群眾這一波直接將康師傅在食品飲料版塊吃出個「一騎絕塵」。截至目前,康師傅控股報14.74港元,總市值828.95億港元。
另有研報直接將康師傅投資評級由「持有」上調至「優於大市」,目標價由13.2港元上調至15.6港元。
出走小油坊,三起三落,「面王」晉升「臺灣首富」
如果以上還不足以證明吃麵群眾的鈔能力,那麼不久前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中國臺灣富豪榜」來告訴你,康師傅已經不僅僅是昔日的「面王」這麼簡單,踢走富士康郭臺銘,推走臺積電張忠謀,康師傅魏氏四兄弟直接問鼎「臺灣首富」。
雖說親兄弟明算帳,不過魏氏四兄弟一直以來都比較和睦,小財女認為還是老大魏應州率領三兄弟,打造百億帝國的故事比較精彩。
魏氏四兄弟的曾祖父是福建永定人,早年赴臺經商。1954年,魏應州出生時,家裡姊妹7個,放在那個年代按道理該揭不開鍋,好在他們家在村頭有一家小油坊維持生計。
自打童年起,魏應州就成了小油坊榨油的主要勞動力。儘管全家辛勞10多年,但是直到1979年父親去世,魏應州接管時,帳上卻只剩下250萬資產以及300多萬的債務。
年僅25歲的魏應州此時真是上有老下有小,家裡工人工資發不出,外面催債還總來。一次偶然機會,魏應州決定另闢蹊徑,改榨椰子油。於是,魏應州又找親戚借了400萬一口氣收購下彰化的一萬多棵椰子樹。1988年,魏應州憑藉將業務範圍拓展到菜籽油、花生油等6款產品,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0萬。
這一年,魏應州北上大陸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料到了1991年第一季度,三家工廠全部倒閉,四千萬付諸東流,最後還賠了2000多萬。
心灰意冷的魏應州帶著僅剩的6碗泡麵,坐上了綠皮火車,邁上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彼時,大陸人沒怎麼見過方便麵,魏應州注意到大家見了面都互稱師傅,靈機一動取名「康師傅」,「很親切,還包含健康的意思」。
回到臺灣,魏應州決定量產,無奈沒有錢。情急之下,魏應州又向父親的朋友借到了5000萬。1991年底,魏應州在天津塘沽成立頂益食品公司,註冊資金5000萬。
後面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了,康師傅方便麵賣斷貨。1996年,康師傅在香港主板上市,成功募集到15億港元。
俗話說的好,錢一多,人就容易膨脹。拿到15億港元後,魏應州對內增加飲料、糕點生產線,對外看到德克士,買!上海樂購超市,買!味全,買!買著買著,魏應州才驚醒現金流吃緊。資金最緊張時刻,魏應州只得以10億資金賣掉了康師傅33%的股權。
2001年,魏應州終於帶領康師傅重回巔峰,年銷量一舉突破60億大關。然而,十年一大關,康師傅又陷入了錢多頭暈的局面。2013年,頂新集團接連捲入三起黑心油事件,為保全康師傅和味全業務,魏應州扼腕,將油品業務退出臺灣市場。而在大陸,頂新仍是目前最大的芝麻油專業生產工廠。
此外,令小財女大吃一驚的是,魏應州已經悄悄承包了多個業務線。比如,我們熟知的全家在大陸的運營權,截至2017,全家在大陸已有超過2100家門店;魏應州還包攬了與百事可樂中國非酒精飲料和星巴克中國即飲飲料業務。為方便地產打理,魏應州還順便在大陸成立了頂昱投資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道是不是魏應州退居二線,轉由兒子接棒原因,近些年,魏氏家族越來越專注於主營業務本身,不久前還直接以6.65億美元賣出了37.17%的臺北101股權,全面退出臺北101地產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