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周杰 何詠輝) 眼下正值寒冬,而在陝北榆林橫山區,特色扶貧產業讓鄉親們冬閒時節人不閒,在辛勤的勞動中過上好日子。
榆林橫山區黨岔鎮是呂梁山扶貧片區、革命老區和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地區。最近,這裡的氣溫已達零下二十度,64歲的陳發忠每天要往返村合作社和稻米加工廠之間忙著運送原料。他說放在三年前,這樣的季節只會在家裡睡覺。
兩年前,黨岔鎮依託位於四萬畝水稻種植核心區的優勢,成立了當地第一家由村集體牽頭的農村合作社,像陳發忠一樣的村民紛紛加入,有了掙錢的門路。擔任合作社理事長的村支部書記陳登業這個冬天也忙碌了起來。
榆林橫山區黨岔鎮北莊村支部書記陳登業:「現在正準備發往甘肅的一批貨,我這個充電器最離不開,過去我手機上一天就是三五個電話,那都是處理民事糾紛,現在每天都是二三十個,現在都是下訂單銷售大米。」
榆林橫山區黨岔鎮組織委員王博:「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產業鏈過於單一,水稻的種植只是出售大米,下一步,我們想建一個大米加工廠,成本也就降下去了,老百姓的收入也上來了。」
作為陝北白絨山羊新品種的主要育成區和主產區,隨著「陝北橫山羊肉」「橫山白絨山羊」公用商標獲批使用,當地已打通飼草、養殖、加工、銷售各環節,建立羊產業全產業鏈。最近是肉羊銷售的旺季,54歲的袁廣生抓緊時間把3隻肉羊送到了羊肉製品有限公司。
榆林橫山區城關街道紅石峁村村民袁廣生:「賣這個羊,在外面每斤三十七塊,這裡一斤高三塊錢收。挺不錯了,生活質量改善了,走上了小康生活。」
記者了解到,作為當地企業的這家羊製品公司,每年收購的肉羊兩萬多隻,對當地農戶每斤高於市場價三塊錢進行收購,僅這一項每年就要多支出近三百萬元。
榆林橫山區香草羊肉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白成愛:「給你算一筆帳,一隻羊我多付一百塊,對於我們企業來說不是什麼,但對農戶們來說吃穿就夠了,我為什麼這麼做,就是為了農民多養羊,我能多收羊,向外能多銷售,也就像一個滾雪球一樣,能把我們的企業也能滾大,我們農民的收入也能更多。」
目前,橫山區正在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貧困戶保底分紅的北莊村模式,土地承包權入股、實現盈利分紅的南莊村模式,全民參股、贈送貧困戶股份的李家坪村模式等一批可複製推廣的典型扶貧脫貧模式在全區推廣。到今年年底,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將超過14000元。
編輯:高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