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標|第二百四十二期
《海獸之子》
評分不足5人,不計平均分
1.小水8分
偶像宅。
對《海獸之子》的商業表現不用報太高期待,對於一部院線動畫電影來說,它確實太過「文藝」了,複雜抽象的概念設定,甚至讓它顯得有些晦澀。
不過,日本的動畫作品中,描繪少女之愛的很多,描寫少女之性卻很少,而能從宇宙的維度來展現少女的性萌芽的更是罕見,這正是《海獸之子》的獨特之處。
2.西帕克5分
影評人。
畫風迷人,有些深海的迷幻感,人物塑造則太跟不上。大海就是一個巨大的子宮,片尾算是超長彩蛋點題了。
3.風間隼5分
影評人。
雖然依託「高中女生度暑假」的小敘事,走的卻是視效大片的高大上路子。各種3D建模轉2D的運動鏡頭,絢爛至極的最後半小時,大銀幕效果更勝《天氣之子》。
故事主題涉及「心物一體」的哲學玄思,不算難懂,失敗的是人物刻畫沒層次,情緒遞進沒動機。空有燦爛影像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卻失了最緊要的人心,這也是近年某些日本動畫的通病。
《氣球》
得分7.3分
1.奇愛博士9分
電影學者、影評人。
視覺敘事的極致典範。達傑和卓嘎的夫妻關係,是《氣球》的主線無疑,而卓嘎與尼姑妹妹,尼姑與德本加又同時與主線緊密「對題」。精妙的是,「氣球」又在這些主線輔線關係中,以同一意象的不同「分身」(保險套、書名等)連接,虛實相生並行發展,從而讓電影《氣球》呈現出如巴赫賦格曲般的精緻復調趣味。
縱觀晚近的中國電影創作,萬瑪才旦的這種才情是極為突出並值得讚嘆的。
2.西帕克8分
影評人。
仿佛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誡》一般的道德兩難。女性在宗教和世俗的雙重壓迫下,做不可能的選擇。自我的欲望被隱去或藏在夢境之中,只有火中取書時才偶然閃現。
氣球是對生育和男女之事的絕妙隱喻,是保險套,也是子宮,孩子看作玩具,大人為之爭鬥,又不敢點破。
3.U兔8分
電影書籍譯者,電影活動企劃。
感覺這一部要比萬瑪導演的其他幾部都更容易理解,減少了符號化的東西,故事更加直接,整體意向更加緊湊,現實的幾條線索都在往同一個方向收緊,以至於我甚至覺得故事相比《撞死了一隻羊》而「過於簡單」了,但觀感非常流暢舒適。
現實與超現實的無縫呼應,已經成了萬瑪導演很鮮明的風格,幾場具有夢幻色彩的戲和閃回都拍得美極了,攝影跟得上,詩意和魔幻現實的效果才出得來。
雖然使用了女性視角,但發出的並不是硬邦邦的所謂的女權呼聲,而是潛入女性的眼睛裡,跟她一起觀察周遭,切實權衡。
金巴的角色絕對不是一個施暴者,他同時兼具父親、丈夫和兒子的身份,是一個有缺點但依然完整的活生生的普通人,他有任性和無奈的一面,但同時愛著這個家裡每個人,只不過是用他自己的方式。
這種徹底的「反二元對立」能看得出作者心胸的大氣與沉著,正是把這種複雜性與微妙感拍出來了。氣球爆炸和飛起的瞬間,全場兩次發起惋惜的驚呼,真是一群可愛的觀眾,真的把感情投進去了。
4.王昕8分
電影研究者。
當新媒介示範/定義了新的父子之愛、夫妻之愛的方式(父親應當給孩子買諸如氣球的玩具,夫妻做愛應當使用保險套。氣球成為父子的中介、保險套成為夫妻的中介),神權-夫權-父權三位一體的舊話語便產生了鬆動。
影片極富感染力地展示了舊的生活方式中的美好與殘酷、神秘與痛苦,以及新舊撞擊變化時的複雜含混。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副線很像《靜靜的嘛呢石》和《尋找智美更登》的混合。萬瑪才旦再次證明了他是當今中國最重要的電影作者(之一)。
5.耳朵8分
「奇愛博士講電影」責任主編,獨立戲劇人。
萬瑪才旦已經開創出一脈獨有的藏地魔幻現實主義路線,虛實夢幻,前世今生。文學性非常之強,也不失獨特的地域韻味。
6.楊時暘6分
中國新聞周刊主筆。
如果要談象徵和隱喻,這樣的電影裡自然能闡發出無數論述。神權,女權,父權,落後,文明,現代化……但《氣球》最大的問題在於非常依賴於象徵和隱喻,生怕觀眾看不到這些,這樣一來原本應該的「徵」和「隱」都變成了直給。
這故事過於舉輕若重了,特別像那種自我定位為「嚴肅作家」的作家寫的那種故事,其實意涵未必多麼深重,但姿勢卻一直擺得特別莊重。或許這些故事確實更適合小說,電影的形態並沒有加分太多。
7.賽人4分
影評人。
流暢並易於理解,同時,也沒有太多的解讀空間。從某方面來講,這是一個泛人性的故事,概念壓過了敘事,意念衝淡了情感。氣球對孩子來說是個玩具,對成人而言,也是個玩具,但又不僅僅是玩具。影片其實還沒有對氣球這一意象作出更精妙的處理,它只顧沿著信仰與道德的雙重困境,高高飄揚。
再說,關於女性權利的影片,展現她們的思想,要遠遠多於展現她們的身體,本片也是如此,很多優秀的伊朗電影碰到此命題時,同樣束手無策。
《除暴》
評分不足5人,不計平均分
1.黃文杰8分
高校教師。
久違了,簡單直爽、刺激火爆的港味,它展現了香港電影的優良傳統,致敬了香港電影的輝煌歷史(錄像廳、電影院裡的《喋血雙雄》和《西楚霸王》),喚起了我對香港電影的美好回憶,這已經給人驚喜了,更意外的是一個香港導演還有模有樣地還原了內地90年代的社會氛圍。
2.西帕克6分
影評人。
雙雄對峙,夜晚俯瞰城市的愛情,頗有《導火線》的感覺。澡堂肉搏戲,拳拳到肉,任何物件都可以成為武器,有《東方的承諾》的影子。在傳統警匪之外,電影真正強調的其實是犧牲。
3.耳朵6分
「奇愛博士講電影」責任主編,獨立戲劇人。
每當覺得還挺好看的時候,忽然就開始走下坡路,幾次反反覆覆。典型港片的雙雄模式,兩個人彼此糾纏。最後高潮戲的冷處理,很特別,但是沒有處理得特別好,稍微有點欠缺火候。全場演技最在線的,還是鮑起靜,簡簡單單兩三場戲,整個人物都立起來了。相比之下,其他人都過分用力。
4.賽人3分
影評人。
流水帳式的電影,動作戲尚可,但與港片顛峰時的恣肆相比,還是火候不到。文戲一到表忠心的段落,就幾乎說不出半句人話來。看上去,有一定紀實化的傾向,但筆觸又不乏有著類英雄化的塗抹。
警匪兩邊,人物關係的處理非常簡單。愛情戲,也完全是靠語言來遞進。雙雄對峙時的心神相通,太多段落都來自《喋血雙雄》。惺惺相惜是沒有的,只是一個工具與另一個工具所產生的激烈而機械的衝撞,但這點意思,還是被更宏大的社會命題所遮蔽。
總體而言,這就是一部簡單粗暴的電影。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