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禪化境|國內首個侘寂美學小鎮

2020-12-19 築通社

「現實中有些奇妙的力量,從自己的心願開始。」選擇禪意的生活,或許源於對佛的信仰,或許源於想要擺脫日常喧囂的渴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禪、踐行禪的體驗。

什麼是禪?

有時,它在一幅水墨山水畫裡;

有時,它在一道園林的風景裡;

有時,它就在一句詩詞裡——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這就是禪,它是一種心境,一個境界,它不著一字,但盡得此意。它是現代人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生活裡的一股清流,滌去煩惱、緩解壓力、淨化心靈。在禪的沐浴下,人們獲得解脫感,達到輕鬆、自在的狀態。

人們已經開始不僅僅滿足於一隻茶盞、一根香的禪境,而渴望走出去,到更豐盈的時空裡,行一趟靜心養性之旅,在一次次體驗中,放下自我,體悟生活的本真;在質樸而講究的環境中,感受自然的恩惠和禪的意境。

從靈山至黃梅

無錫拈花灣,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個以禪意之美為主旨而營造文旅小鎮,受到了市場的肯定。如今,在佛教禪宗的發祥地——湖北省黃梅縣,另一個將禪意美學滲透其中的文旅小鎮,正在孕育,即將誕生。

角馬設計團隊成員從最初參與過無錫拈花灣,初展身手,將禪意主題嘗試性地融入設計中,到在黃梅項目中,從更全方位的視角,更完整的設計策略,去闡釋和塑造一個以禪文化為基調的樂活康養旅遊小鎮。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面向全球禪宗流派和禪修族,圍繞禪宗之源尊崇天下祖庭,成為世界禪文化朝聖地;也將面向全球遊客和都市度假客,圍繞心靈度假創建國際禪都,成為國際禪文化特質泛小鎮。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鳥瞰圖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

歷史上,禪宗在「中土」得以傳承,黃梅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南朝梁武帝時(一說南朝宋末)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來中國傳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當他的衣缽傳到四祖道信與五祖弘忍時,才一改過去那種四方遊化,託缽乞食的做法,在黃梅設立道場,住寺弘法,實行農禪並重、坐作雙修。從此緇門俊秀,歸者如雲。以後雖遇唐武宗頒制滅法,七天之內全國「吃皇糧」的佛寺幾近滅絕,而黃梅禪宗因幽居山林,自謀生活,得以倖存並繼而風行天下。老祖寺、四祖寺、五祖寺,皆在黃梅流傳至今,享有「天下祖庭」之大名。

項目是對已有五祖寺景區和周邊待開發片區的一次銜接、整合、修繕與提升,以盤活已有景區資源、擴大影響力。它主要包括山上片區(已有的五祖寺、十萬洞、東山古韻等)和山下片區(待開發的可售物業、33蘭若酒店、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集中停車場與公園綠地等),共計113.3公頃。

基地涉及了豐富的歷史文物遺存,東山古道、釋迦多寶如來石塔、五祖寺、多個摩崖石刻、白蓮池、十萬洞等,不勝枚舉,蘊含數百年的禪文化。這裡溝渠如織、植被茂密,也形成了重要的生態資源。

「東山突起正中央,玉帶雙飄鎖鳳凰」,規劃延續了五祖寺——東山——鎮區的總體風貌格局,構築與自然相適共生的生態城鎮空間肌理。根據角馬設計的策略,已有的文物遺產、林水資源得到保養式的景觀提升或保護性避讓,使之融入自然的同時,更具觀賞性和生命力。原有的排洪渠道得以保留和梳理,保證排水網絡的完善,也不忘使之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五禪次第

動線策略讓遊客將依照一定的序列,進入禪的境地,由山下至山上,從起點到終點,一共安排了五重境界,也是五個最重要的遊覽點,禪定大道——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東山古道——菩提精舍——五祖寺區——白蓮金頂,形成一條縱貫景區的核心軸線,冠以「五禪次第」之名,意涵令人漸次了悟正覺之意。

前序-禪定大道

是五禪的序曲,一入大道,你將首先領悟人生的八苦,它們在大道兩側提醒著世人, 禪定大道還包含了一個靜心廣場和一個活動廣場,不僅可以聚集人氣,而且仿佛又在提示你,禪理無時不有,無論動靜。

入道禪-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

是一座遊覽景區,也是一座禪意社區,還是一座創意產業園區。它集朝拜、祈福、修禪、休閒、度假、生態有機產業等功能於一體,它是特質鮮明的,又是高度開放包容的。

正信禪-東山古道

是一條古老的朝聖必經之道。歷經菩提小鎮帶有人間煙火氣息的俗世繁華,一入東山古道,便是轉身投入另一個世界,清靜而苦寂,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走向心中的聖地。角馬設計為古道設置了一條上行線和一條下行線,利用不同的景觀綠植和適當的修整,讓沿線的幾處景點重煥生機。同時挖渠蓄水,營造溼地景觀,設置步行棧道、亭、硬質活動平臺,並點綴景觀燈具、景觀家具,在動線中形成駐留空間。

小乘禪-菩提精舍

為禪修者和遊客入住的精舍,靠近山麓地帶,是整個項目的僻靜之地,遠離商業街,是以令人感知禪修而心得清淨。

大乘禪-五祖寺區

朝聖者的目的地,亦是整個景區的精神領地。

菩提禪-白蓮金頂

景區的至高點。觀空空觀,感應禪道而圓同太虛,即得佛心。

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

在規劃重組過程中,東山小鎮成為重要的粘合劑,它以村落式的布局和流線,多點式網狀結構,將互相缺乏聯繫的現有遊客中心、東山法門、佛塔、山門等空間做了有效的銜接,使之友好地融為一體,形成一股連續而穩定的氣場。

東山小鎮也是遊客和朝聖者食宿遊學的核心。它以中心廣場為界,自然地分為前鎮後鎮兩部分。前鎮沿街沿湖地帶以零售餐飲業態為主,背離主街處則作客棧;靠近中心廣場區域以文化體驗和休閒娛樂業態為主,沿水地帶則加入部分餐飲;後鎮及山麓地帶以居住業態為主,集中了客棧和禪修精舍。

人們將經過小鎮之後進入法門、登山參禪,小鎮商市的熱鬧繁華更凸顯山中禪境的悠然清淨。

東山小鎮設計剖面關係示意圖

禪意神韻,侘寂之美

五祖寺的青磚綠瓦,記錄著六祖惠能繼承五祖弘忍衣缽,成為開創禪宗鼎盛時期的六祖宗師的事件。

完善的禪修場所是建築及其周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和諧場域之整體。選擇是低調克制的、和諧拙樸之美,但印象上卻依然是「房屋」;弱化的是視覺衝擊自成焦點的設計感表達,保留的是「不隱形不仿生」的存在感。

在建築的整體色調上它不以自我彰顯味目的,色彩低調柔和,融化在自然之中。在建築的形態上降低它的人工感和幾何造型感,「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總而言之,建築的存在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築與自然的關係。設計師在通過與眾多禪修人士走訪多種禪意表達形式的實例,以及嘗試坐禪冥想體驗過程後的深度探討,過於華麗或者過於留白的設計在美學上都會產生對精神的幹擾,不利於入門人士進行禪修的狀態。

適當克制設計本身的表達欲望,看不出設計感的設計才是最高境界。而過分強調簡潔設計的現代主義風格在融入自然環境的時候,往往也會形成對比反差,形成視覺焦點,自然,成為了烘託的「配景」,這樣的反差和焦點的形成,反而會成為在禪修過程中「突兀」的幹擾因素。

「本身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應該是積極地面對塵埃、風化、水蝕、褪色等自然歲月的時光在建築上形成的印記。角馬設計運用原木、以及竹、藤、麻等天然材料;它採用現代的建造工藝,玻璃、鋼結構的結合,將賦予建築輕盈通透的氣質,消融於山林的意境。通過這些自然材料的自然變化,更能契合禪意的哲學,記錄歲月的痕跡,呈現自然生長的狀態作為建築的語言,傳達設計之外,時間的和自然的流動。

設計模糊的室內外空間,建築和環境相輔共生。滋養生命的水、堅實潤澤的石、生機盎然的植物,點綴中間,讓它們的質感和溫度浸潤整個景區的環境,產生一股靜默的氣場,或者說禪的意境。當到訪者置身小鎮而不見小鎮,沉浸於一處忘我的清涼、侘寂之境。

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建成部分實景圖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後勤中心

角馬設計將在之後推出項目建成篇分享,敬請期待。

業主單位:鄂旅投 & 靈山集團

項目負責人 :鄭宏傑

文化創意:鄭宏傑

規劃設計: 鄭宏傑、周洋、彭格

建築設計:鄭宏傑、張莎、周洋、彭格、劉彥珉,遊莉華,李靖

景觀設計 : 潘瑩星、國宏玉

項目位置:湖北省黃梅縣

項目規劃用地面積:12.96萬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5.21萬平方米

相關焦點

  • 殘缺的侘寂之美,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有一種關於「不完美」的態度,叫做侘寂(Wabi-sabi)!在中國或東方的禪宗美學中的侘寂,不僅是一種裝飾風格,更是一種心境創造某種氛圍的狀態。通俗點來講,就是說,看似破舊,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 花道|川瀨敏郎的侘寂美學
    Q:提到「侘寂」你想到什麼?A:一個寂寞的宅人大叔?是 侘(chà)寂(jì),不是宅寂好嗎。「侘寂」=侘び(WABI)+寂び(SABI),是一種日本的美學思想。從日式茶道到和果子,從懷石料理到無印良品,從安藤忠雄的建築到川久保玲的服裝,都能看到侘寂之美的影子。「一件事物在時間中逐漸變得殘缺,直至消失的過程中呈現出的種種自然形態。侘寂美學是以此為美。
  • 「侘寂」「物哀」究竟是什麼?從日本美學看日系裝修風格
    關鍵詞日式裝修,色彩搭配,美學,川端康成,侘寂,物哀人群:需要家裝,喜歡日系風格,對日本文化美學感興趣————————————————————————————————————————近些年「日系」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
  • 室內設計室內裝修中全水泥裝修的侘寂美學是怎樣運用低碳概念的?
    室內設計室內裝修中全水泥裝修的侘寂美學是怎樣運用低碳概念的?呼吸新鮮空氣、享受自然陽光,是保障人類身體健康、生活舒適安逸的最大前提。全水泥裝修的侘寂美學把自然通風作為室內設計室內裝修合理性的重要標誌。全水泥裝修的侘寂美學把自然採光作為低碳理念運用的重要體現。全水泥裝修的侘寂美學通過自然通風和自然採光,在室內設計室內裝修中,捨棄了很多高耗能的材料,使用的是環保天然的改性水泥砂漿。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通過觸、嗅、視、聽四個方面達到「和」。茶碗是否冰涼,是否過重或過輕;茶室的香氣不能太刺激,要達輕柔的境地』;茶室光線是否足夠柔和;風吹過樹葉與煮茶的聲音是否和諧。敬,表示為互相尊敬。二、侘寂——日本美學的核心,侘茶的出現滿足了市井文化的精神需求,使茶道在全國普及「侘」,作為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念。以「人在宅中」會意,表達了日本人的獨處空間存在感。
  • 藝術|阿塞爾·維伍德與侘寂美學,細品塵世間的那份質樸沉靜之美
    Axel Vervoordt(圖片來源於網絡)與侘寂相遇侘寂(WABI-SABI)源於日本茶道,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部分。侘び之核心為禪,是否定了世間普遍意義的美之後,產生的「無一物」之美;而寂び常見於俳句之中,描寫舊物、老人那些留有時光痕跡的人或物。
  • 為什麼現代侘寂,越來越受歡迎?
    近年來,日式極簡主義愈發為大眾所接受,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設計力量,侘寂美學作為日本傳統美學核心,對日本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生活越往前,人們期待美好生活的狀態,越往後退......當初的房子簡單質樸,只為遮風避雨,一日三餐有地可食,如今錦衣華服卻難找當初的稚氣樸實。
  • 傳承千年的日本三大美學!為美而生的古老思維:物哀、幽玄、侘寂
    東方文化擅於實現意象與意境,蘊含講究倫理與道德規範的華人思想,以及看重美學淬鍊的日本哲學。日本三大美學:物哀、幽玄與侘寂,一道道迴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觸及的領域,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展現獨一無二的美感意識。
  • 新中式|靜謐幽雅的侘寂美學,自然樸素,還原自然本色
    侘寂是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展現事物本來的面目,強調本質的素樸之美,侘寂在軟裝設計運用,以領會文化和美學所想要傳遞出的思想為基礎,在形式上以自然樸實的面料,老舊的物品,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的一種震撼的美。「去除多餘裝飾,保留生活本質實用需求,讓人們樂於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從中獲得飽滿而持久的快樂。」
  • 《日日是好日》:一部關於茶道的電影,蘊藏著日本的「侘寂美學」
    「茶道依季節的循環,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瞭然於心。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是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改編自日本茶道教授森下典子的同名隨筆集。
  • 侘寂是對抗時間的一種無力之力
    侘寂美學設計得到更廣泛的運用隨著詞意的延伸引用,侘寂逐漸發展為日本一種獨特的審美理念。而恰恰是因為這種「重視內涵,忽視外在」的深刻美學,被設計師帶入到房屋設計中,從而形成一種看似「空無一物,卻又自然脫俗」的裝飾風格。作為寓意深刻的美學概念,侘寂設計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立意,保持原汁原味,摒除一切繁雜的修飾,得以留存事物本身的樣貌,是它的靈氣所在,也是它的精髓之處。
  • 坎爺和卡戴珊熱衷的「侘寂」究竟是什麼?
    No ordinary apartment這些在線條規整簡潔的空間中,通過看似破破爛爛的舊物來打破平衡的設計,都指向同一個名詞,古老的日式美學侘寂Wabi-Sabi。而這恰恰與日本所崇尚的傳統侘寂美學相反。侘寂是一種無常、破損、質樸和憂鬱之美。是出於對過去、脆弱與謙虛的尊重,反而從時間不斷流逝中收穫了另一種從容克制之美。侘寂的概念源於佛教禪宗,1191年日本僧人明庵榮西將禪宗從南宋帶回日本,禪宗也成了侘寂美學的哲學基礎,從生滅的現象中看到無生無滅的本質,生滅是短暫的,無生無滅則是永恆的。
  • 回歸「侘寂風」,這個風格你了解嗎?
    ——吉田兼好《徒然草》侘寂,即日語的wabi-sabi,與「幽玄」、「物哀」、「意氣」統稱四大美學基礎,可以說日本大部分美學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侘寂風格就和它本身一樣低調,較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很多人會把它和極簡風相混淆。但比起極簡風格,侘寂風更傾向於不完整之物。於時間流逝中消耗形體、質色、光澤,物本身形成缺陷,不可逆轉。
  • 深度分析:《煙花》破碎劇情的背後,是新房昭之的日式美學
    可惜這部電影的聲名猶如煙花一般稍縱即逝,只留下了那首《打上花火》。而當小鞠再度回首這部電影時,感覺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差勁。在《煙花》破碎劇情的背後,也有新房昭之獨特的日式美學。何為日式美學所謂日式美學,小鞠認為核心在於「不美寧死」。不管是「物哀」還是「侘寂」,都體現了日本人對於美的固執追求。正如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這樣殘缺之美便是典型的「物哀」意象。其實《菊與刀》中也系統地探討了「不美寧死」這樣日式美學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一種「恥感文化」吧。
  • 倉庫變身侘寂風美學體驗空間,展示辦公兩不誤
    倉庫變身侘寂風美學體驗空間,展示辦公兩不誤 麻霖生活美學空間位於杭州濱江的一幢園區內,是一家以麻為主的線上原創服裝設計品牌,主理人希望打造一個產品與體驗結合的空間,能夠更好地向客人展現麻霖的生活美學。
  • 小貨伴|東方極致美學
    「日本美學」詞條中下屬知識節點的名字,幾乎全是這些範疇的名字(即「物哀」、「侘寂」、「幽玄」、「意氣」、「切裂(切れ)」等)。就連日本當代學者田中久文(1952-)的美學名著《日本美之哲學化》⑤,也沒有包含關於日本美之本質的形上學描述(該書的兩大組成部分,一部分是「哀(あはれ)」、「侘寂(さび)」、「幽玄」、「意氣(ぃき)」等日本審美範疇的討論,一部分是諸如茶道、庭院、戲劇、佛像等日式藝術實踐活動的討論)。這種旨趣更接近於文藝評論的美學描述方式。
  • 「侘寂」(WabiSabi)日本茶道的精髓,你知道中文怎麼讀嗎?
    "侘寂」,是日本茶道的精髓。今天在日本,詢問各個領域的日本友人,可能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解釋什麼是「侘寂」,道理正如我們之於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文字,只能捕捉一部分它真實的意義。但它卻已經進入了日本社會,並化身為一種生活態度與美學。
  • 璞素新作|一隅侘寂,芥子納須彌
    施工為了使建築空間能夠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設計師不斷追尋建築空間和自然之間的平衡,並引入日本美學的侘寂來詮釋「新與舊」的平衡。從老舊的物體的外表下,顯露出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這正是設計師想要打造的一個別樣空間,不是單純的「現代;美式;歐式」等等,而是度身定製,契合地利人和。
  • 聊聊日本獨特的美學與世界觀在和風遊戲中的反映
    從當年派來唐朝學習的遣唐使,到黑船入港而來的美國人,再到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的如今,日本人將各種外來文化雜糅進本土文化後加以演變,最終形成了一種既古又新的美學風格,或者說,是一種「矛盾的綜合體」,它完全包含日本的一切,同時也深深植根於其國內的設計、藝術等各個領域,並且就和一說起中國便想到中國功夫一樣,「和風」也已成了日本最經典的一張名片,在海外的設計師手中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 明年2月14日,國內首個國漫數字小鎮將在臨安河橋盛大開業
    目前,臨安區河橋鎮的「國漫數字小鎮」景區正在緊張建設中。據了解,景區將在明年2月14日盛大開業,屆時,將吸引大批動漫愛好者和網絡人士前來打卡。河橋鎮充分依託國內首個國漫數字小鎮建設的獨特優勢,做好網絡人士統戰工作,把他們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網絡安全、輿論引導和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