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有些奇妙的力量,從自己的心願開始。」選擇禪意的生活,或許源於對佛的信仰,或許源於想要擺脫日常喧囂的渴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禪、踐行禪的體驗。
什麼是禪?
有時,它在一幅水墨山水畫裡;
有時,它在一道園林的風景裡;
有時,它就在一句詩詞裡——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這就是禪,它是一種心境,一個境界,它不著一字,但盡得此意。它是現代人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生活裡的一股清流,滌去煩惱、緩解壓力、淨化心靈。在禪的沐浴下,人們獲得解脫感,達到輕鬆、自在的狀態。
人們已經開始不僅僅滿足於一隻茶盞、一根香的禪境,而渴望走出去,到更豐盈的時空裡,行一趟靜心養性之旅,在一次次體驗中,放下自我,體悟生活的本真;在質樸而講究的環境中,感受自然的恩惠和禪的意境。
從靈山至黃梅
無錫拈花灣,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個以禪意之美為主旨而營造文旅小鎮,受到了市場的肯定。如今,在佛教禪宗的發祥地——湖北省黃梅縣,另一個將禪意美學滲透其中的文旅小鎮,正在孕育,即將誕生。
角馬設計團隊成員從最初參與過無錫拈花灣,初展身手,將禪意主題嘗試性地融入設計中,到在黃梅項目中,從更全方位的視角,更完整的設計策略,去闡釋和塑造一個以禪文化為基調的樂活康養旅遊小鎮。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面向全球禪宗流派和禪修族,圍繞禪宗之源尊崇天下祖庭,成為世界禪文化朝聖地;也將面向全球遊客和都市度假客,圍繞心靈度假創建國際禪都,成為國際禪文化特質泛小鎮。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鳥瞰圖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
歷史上,禪宗在「中土」得以傳承,黃梅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南朝梁武帝時(一說南朝宋末)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來中國傳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當他的衣缽傳到四祖道信與五祖弘忍時,才一改過去那種四方遊化,託缽乞食的做法,在黃梅設立道場,住寺弘法,實行農禪並重、坐作雙修。從此緇門俊秀,歸者如雲。以後雖遇唐武宗頒制滅法,七天之內全國「吃皇糧」的佛寺幾近滅絕,而黃梅禪宗因幽居山林,自謀生活,得以倖存並繼而風行天下。老祖寺、四祖寺、五祖寺,皆在黃梅流傳至今,享有「天下祖庭」之大名。
項目是對已有五祖寺景區和周邊待開發片區的一次銜接、整合、修繕與提升,以盤活已有景區資源、擴大影響力。它主要包括山上片區(已有的五祖寺、十萬洞、東山古韻等)和山下片區(待開發的可售物業、33蘭若酒店、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集中停車場與公園綠地等),共計113.3公頃。
基地涉及了豐富的歷史文物遺存,東山古道、釋迦多寶如來石塔、五祖寺、多個摩崖石刻、白蓮池、十萬洞等,不勝枚舉,蘊含數百年的禪文化。這裡溝渠如織、植被茂密,也形成了重要的生態資源。
「東山突起正中央,玉帶雙飄鎖鳳凰」,規劃延續了五祖寺——東山——鎮區的總體風貌格局,構築與自然相適共生的生態城鎮空間肌理。根據角馬設計的策略,已有的文物遺產、林水資源得到保養式的景觀提升或保護性避讓,使之融入自然的同時,更具觀賞性和生命力。原有的排洪渠道得以保留和梳理,保證排水網絡的完善,也不忘使之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五禪次第
動線策略讓遊客將依照一定的序列,進入禪的境地,由山下至山上,從起點到終點,一共安排了五重境界,也是五個最重要的遊覽點,禪定大道——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東山古道——菩提精舍——五祖寺區——白蓮金頂,形成一條縱貫景區的核心軸線,冠以「五禪次第」之名,意涵令人漸次了悟正覺之意。
前序-禪定大道
是五禪的序曲,一入大道,你將首先領悟人生的八苦,它們在大道兩側提醒著世人, 禪定大道還包含了一個靜心廣場和一個活動廣場,不僅可以聚集人氣,而且仿佛又在提示你,禪理無時不有,無論動靜。
入道禪-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
是一座遊覽景區,也是一座禪意社區,還是一座創意產業園區。它集朝拜、祈福、修禪、休閒、度假、生態有機產業等功能於一體,它是特質鮮明的,又是高度開放包容的。
正信禪-東山古道
是一條古老的朝聖必經之道。歷經菩提小鎮帶有人間煙火氣息的俗世繁華,一入東山古道,便是轉身投入另一個世界,清靜而苦寂,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走向心中的聖地。角馬設計為古道設置了一條上行線和一條下行線,利用不同的景觀綠植和適當的修整,讓沿線的幾處景點重煥生機。同時挖渠蓄水,營造溼地景觀,設置步行棧道、亭、硬質活動平臺,並點綴景觀燈具、景觀家具,在動線中形成駐留空間。
小乘禪-菩提精舍
為禪修者和遊客入住的精舍,靠近山麓地帶,是整個項目的僻靜之地,遠離商業街,是以令人感知禪修而心得清淨。
大乘禪-五祖寺區
朝聖者的目的地,亦是整個景區的精神領地。
菩提禪-白蓮金頂
景區的至高點。觀空空觀,感應禪道而圓同太虛,即得佛心。
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
在規劃重組過程中,東山小鎮成為重要的粘合劑,它以村落式的布局和流線,多點式網狀結構,將互相缺乏聯繫的現有遊客中心、東山法門、佛塔、山門等空間做了有效的銜接,使之友好地融為一體,形成一股連續而穩定的氣場。
東山小鎮也是遊客和朝聖者食宿遊學的核心。它以中心廣場為界,自然地分為前鎮後鎮兩部分。前鎮沿街沿湖地帶以零售餐飲業態為主,背離主街處則作客棧;靠近中心廣場區域以文化體驗和休閒娛樂業態為主,沿水地帶則加入部分餐飲;後鎮及山麓地帶以居住業態為主,集中了客棧和禪修精舍。
人們將經過小鎮之後進入法門、登山參禪,小鎮商市的熱鬧繁華更凸顯山中禪境的悠然清淨。
東山小鎮設計剖面關係示意圖
禪意神韻,侘寂之美
五祖寺的青磚綠瓦,記錄著六祖惠能繼承五祖弘忍衣缽,成為開創禪宗鼎盛時期的六祖宗師的事件。
完善的禪修場所是建築及其周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和諧場域之整體。選擇是低調克制的、和諧拙樸之美,但印象上卻依然是「房屋」;弱化的是視覺衝擊自成焦點的設計感表達,保留的是「不隱形不仿生」的存在感。
在建築的整體色調上它不以自我彰顯味目的,色彩低調柔和,融化在自然之中。在建築的形態上降低它的人工感和幾何造型感,「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總而言之,建築的存在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築與自然的關係。設計師在通過與眾多禪修人士走訪多種禪意表達形式的實例,以及嘗試坐禪冥想體驗過程後的深度探討,過於華麗或者過於留白的設計在美學上都會產生對精神的幹擾,不利於入門人士進行禪修的狀態。
適當克制設計本身的表達欲望,看不出設計感的設計才是最高境界。而過分強調簡潔設計的現代主義風格在融入自然環境的時候,往往也會形成對比反差,形成視覺焦點,自然,成為了烘託的「配景」,這樣的反差和焦點的形成,反而會成為在禪修過程中「突兀」的幹擾因素。
「本身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應該是積極地面對塵埃、風化、水蝕、褪色等自然歲月的時光在建築上形成的印記。角馬設計運用原木、以及竹、藤、麻等天然材料;它採用現代的建造工藝,玻璃、鋼結構的結合,將賦予建築輕盈通透的氣質,消融於山林的意境。通過這些自然材料的自然變化,更能契合禪意的哲學,記錄歲月的痕跡,呈現自然生長的狀態作為建築的語言,傳達設計之外,時間的和自然的流動。
設計模糊的室內外空間,建築和環境相輔共生。滋養生命的水、堅實潤澤的石、生機盎然的植物,點綴中間,讓它們的質感和溫度浸潤整個景區的環境,產生一股靜默的氣場,或者說禪的意境。當到訪者置身小鎮而不見小鎮,沉浸於一處忘我的清涼、侘寂之境。
東山小鎮(原菩提小鎮)建成部分實景圖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後勤中心
角馬設計將在之後推出項目建成篇分享,敬請期待。
業主單位:鄂旅投 & 靈山集團
項目負責人 :鄭宏傑
文化創意:鄭宏傑
規劃設計: 鄭宏傑、周洋、彭格
建築設計:鄭宏傑、張莎、周洋、彭格、劉彥珉,遊莉華,李靖
景觀設計 : 潘瑩星、國宏玉
項目位置:湖北省黃梅縣
項目規劃用地面積:12.96萬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5.21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