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是公認的燒腦神片,這部豆瓣評分9.3的高分電影自2010年來一直穩居各大影評網站綜合排行榜前十。
除此之外,《盜夢空間》更還囊括了含奧斯卡獎在內的大大小小13項獎,累計票房高達8.3億美金,位居全球票房第42位。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在獲得了極高榮譽的影片,卻始終深陷「抄襲」爭議,有關各種「抄襲」鏡頭的對比圖直到現在還有人在各大網上流傳。
而這部被「抄襲」的影片就是日本的動畫電影《紅辣椒》。
一部是導演過《蝙蝠俠:黑暗騎士》、《致命魔術》等多部大片的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另一部則是日本動畫領軍人物今敏。
兩部由不同國籍導演創作的,以不同表現形式呈現的影片偏偏都採取了「多重夢境」的主題和別出心裁的腦洞。
然而,時間線早於《盜夢空間》的《紅辣椒》卻不像《盜夢空間》那樣擁有數量龐大的擁躉,票房更是遠遠落後。
當那些電影中的經典場景被貼出來對比時,作為今敏的粉絲也確實會有些意難平。
《紅辣椒》中通過電梯把夢境陳列成多個層次,而《盜夢空間》電梯下降到的最後一層就是柯布內心最不想被人觸碰的秘密。
《盜夢空間》第二重夢境裡失重狀態下的槍戰更讓人想起《紅辣椒》中粉川走廊槍戰的片段。
最經典的玻璃鏡面破碎與夢境的銜接,連女主衣服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難怪諾蘭要被質疑抄襲了今敏。
然而面對質疑,諾蘭表現出的態度讓觀眾覺得十分傲慢。
他說「我沒有看過《紅辣椒》」「今敏是誰?」。
今敏去世前曾在自己微博上表示:「搞不懂。為什麼人們會拼命掩蓋自己受到他人影響的事實呢?大大方方承認有什麼不好。」
連本尊都發話了,所以到底是抄襲呢?還是致敬?
《盜夢空間》和《紅辣椒》這樣兩部高分電影,如果拋開相似畫面不談,只從故事角度入手,那麼他們是否還是存在著雷同?
從創作背景看:
今敏的《紅辣椒》改編自日本作家筒井康隆的小說《夢偵探》,這部小說因為其天馬行空的想像,被稱為「最不可能拍成的小說」。
原作者筒井康隆曾這麼評價自己的這部作品「這是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集大成作品。是我娛樂作品中的集大成作品,可以說是最傑出的作品了!」
《夢偵探》是筒井康隆1991年起在婦女雜誌上發表的連載小說,為了創作小說中異想天開的夢境,夢的模型都是從筒井自己的夢境中選擇,有時為了一個可用的夢境他也只能耐心等待。
以自己的夢境為題材,筒井接到了大量想要將這部作品影視化的請求,雖然這與筒井的想法不謀而合。然而將大量夢境變為現實過於困難,所以影視化的打算最終都不了了之。
2003年末,在某動畫雜誌的企劃下,筒井跟今敏有了一次對談,而這次對談成為了兩個人命運的邂逅。
今敏在訪談中曾表示「當時雖然對於將其電影化的現實性抱有很大的疑問,但是如果讓我選一部作品我一定會選《夢偵探》。所以當經過好幾年,聽到原作者筒井老師說想要電影化,我認為這一定就是命運,這就是電影《紅辣椒》誕生的瞬間。」
與將他人小說改編為電影的今敏不同,克里斯多福· 諾蘭因其強烈的個人風格,被認為是當下好萊塢導演中「作者」風範最濃的一位。他實現了巴贊與特呂弗所說的,以「編導合一」的方式對電影進行全面的掌控。而《盜夢空間》同樣也是諾蘭自編自導的作品之一。
關於《盜夢空間》諾蘭曾經表示:「我在16歲的時候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當時我想把它拍成一個恐怖片。多年來我反覆考慮過多種形式,最終,大約10年前,我終於決定下來我想讓它成為什麼樣子,《盜夢空間》誕生了。」
那時的諾蘭已經獲得了奧斯卡還有美國編劇協會的最佳編劇提名(《記憶碎片》、《黑暗騎士》)。
在談到《盜夢空間》這部作品時,諾蘭稱影片靈感來源於自己能影響夢境的能力。
在創作表達方面諾蘭更是考慮到商業化因素,加入了情感元素:「因為我希望影片能夠表達信任在思想內部、夢境和記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一主旨。因此我需要在其中提高情感所佔的比例。我們在《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中發現情緒化能更好地讓觀眾產生共鳴。角色的感情糾葛能讓觀眾感受得更加真切,無論發生的事件如何荒誕,觀眾都能融入到故事中去。」
這樣一部有著強烈個人風格商業大片《盜夢空間》跟《紅辣椒》相比,可以說創作背景與理念都是完全不同的。
從故事內核看:
導演諾蘭是一個邏輯性很強創作者。由於他太關注敘事精準和邏輯嚴密,所以電影《盜夢空間》作為一個故事,有著非常明確的要達成的最終目標。
在《盜夢空間》裡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現實+夢境,另一條是柯布和老婆之間的故事,而這兩條線在最後一層迷失域中相遇,最後首尾呼應表明任務達成。
諾蘭起初把《盜夢空間》設置成一個偷盜片。一個由柯布率領的商業間諜團隊,通過夢來侵入他人,竊取商業機密。雖然這故事已經足夠拍成一部電影,但諾蘭不想讓故事限制在一個小的格局。
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更大的目標,讓這幫偷盜專家的任務變成在他人的腦中放入一個想法!
《盜夢空間》中主角柯布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夢境植入」觀念「,讓費舍瓦解自己父親留下的集團。
費舍從小生活在父親的光環之下,最迫切的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並希望從父親的認可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為了讓費舍轉變想法,柯布給費舍進行了需求升維,從得到父親認可的尊重需求,到自我實現。
第一層夢境中:柯布通過」綁架「和」管家「證言,讓費舍父子關係破裂,費舍潛意識裡不願意再跟隨父親的腳步,而柯布趁機給費舍在夢境中植入態度「我父親做的不是我想要的.」;
第二層夢境中:柯布是向費舍植入價值觀—「白手起家的人都很了不起。」,費舍決心從追隨父親腳步,轉變為自己創業;
第三層夢境中:反轉父子關係,通過「訴求情感,煽動行動」,讓費舍瓦解父親產業的原因升華為——父親愛我,他希望我成為我自己,而不是另一個他。
通過三層夢境疊加,故事達成主線結局。
而柯布回到迷失域去拯救齋藤,在完成個人情感線後,柯布也完成了自我救贖,與齋藤一同醒來。
相比邏輯嚴謹,目標明確的《盜夢空間》,《紅辣椒》更多的是通過夢境來完成向人物內心更深層的探索,通過夢境最終達到每一個人跟自己的和解。
如果說,盜夢空間的劇情有著明確的發展方向目標,那麼紅辣椒的劇情就是來自每個人的內心世界。
《紅辣椒》電影開篇是從縮微小汽車中鑽出的小丑開始。這個鏡頭既不是小說裡的內容也並非劇本中的場景,它是今敏在作畫階段產生的想法。
「在夢境這個無意識的世界中出現了各種事物。象徵著一切的黑暗就是從無意識中冒出了一個很小很小的東西。從這個很小很小的事物中又出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東西。」
開頭的這一幕象徵了整部作品的場景,奠定了整個故事的基調。
在《紅辣椒》天馬行空的夢境世界下,隱藏的是諸多心理因素,它折射出個人與社會的衝突,讓每個人在夢境中,進行自我探尋才是它關注的重要環節。
電影通過,鏡面、畫報、屏幕、網絡等各種元素表現人物的自我認同,自我構型,自我象徵,自我隱喻以及自我反饋。
影片中紅辣椒經歷了所有他人的夢。
粉川警官因為受害人被殺、無法破案而陷入自責的噩夢。然而,伴隨著粉川夢境的深入,會發現其實更深層的自責來源於粉川十七歲時放棄拍攝電影的夢想形成難以釋懷的心結。
直到粉川用自己的夢救下了陷入夢境的千葉( 即紅辣椒) 後,他接納了自己,達成了自我和解。
而千葉作為現實中的主人格,卻一直讓另一個自己「紅辣椒」活在別人的夢裡。直到拯救時田、對抗理事長時,千葉本體的形態才出現在了自己的夢裡,夢中融合了被困在電梯中的現實時田和困在大樓間隙中夢中的時田,在正視了對時田的情感後,千葉也正視了表現為紅辣椒的另一個自我,二者合而為一。
《紅辣椒》的故事來源於人物內心最深處,而電影只是用畫面描繪人物的夢。它用影像來刺激觀眾的想像。
對於原作今敏有著這樣的記憶「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小說,所以想要將其改編成電影。如果完全按照原作來拍攝的話,因為小說太出色了,就喪失了影視化的意義。無論如何我都想表現出筒井老師的文章所展示的真實感。或者說通過描寫夢境、運用畫面在電影中表現出夢境的感覺。把影像化當作一種手段也當作故事的一部分。」
結語:
對於《盜夢空間》和《紅辣椒》的爭議主要出現在畫面的雷同,但是抽絲剝繭從電影內容和結構入手,就會發現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故事。
對於畫面的雷同,個人覺得最多就是「借梗」,而從打動人心的故事來說,我更願意把《盜夢空間》看成是對《紅辣椒》的致敬。
如今,今敏導演這個鬼才已經離世,而他在自己的電影動畫中一直努力地與大家分享著自己的世界觀。
就如他在離世前寫的:「因為今敏就是「這樣的人」,也才有辦法作出濃縮了許多與其他人不一樣成分的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