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
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於10月20-22日在浙江烏鎮舉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作為對話嘉賓出席了2019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網際網路發展論壇。在文化與科技正發生碰撞的烏鎮,範迪安院長接受了鳳凰網文化的獨家採訪,以下為對話實錄。
鳳凰網文化:作為藝術家,為什麼會參加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呢?
範迪安:我想在烏鎮召開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可以說是一個面向世界的平臺,以往幾屆我都特別關注有關它的報導,在這裡出現了許多科技的信息,對於我們文化藝術來說,也是極具激發性的動能。我經常說文化藝術的發展,也需要植入新的動能,使得它能夠跟上時代,反映時代,而網際網路技術到今天更深度的更廣闊的應用,毫無疑問對我們今天的文化藝術的創新創造提供了機遇,當然也提出了挑戰。
所以我這次能夠參加這樣的活動,了解一下網際網路世界的新變,對我來說還是很有幫助的,很有好處的。
鳳凰網文化:說到藝術和網際網路的關係,您覺得網際網路會給藝術帶來一些刺激和激發是嗎?
範迪安:我想任何時代的藝術創造都需要有新的動力,我覺得網際網路對藝術來說,著重是在兩個方面起著作用。一是網際網路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審美空間,以往我們只是在靜態的,或者在一些動態的電影電視裡面去欣賞藝術,那麼網際網路可以說把全世界的博物館變成了一個綜合的、共同的博物館。
人們可以從網際網路上獲得各個國家藝術博物館,特別是那些著名博物館的經典作品,可以獲得觀看、欣賞,還可以更多的了解藝術歷史的發展和這些偉大作品的創造。所以網際網路使得全世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視覺藝術的資源得以共享,非常便捷。
同時,各種博物館,各種展覽會,博覽會的文創產品,在網上也是唾手可得。以往的博物館有著希望觀眾把產品帶回家的理念,它通過網際網路得到了更好的實現。這讓整個社會在審美層面上,極大地打開了眼界,提供了便利。我想這對於我們人類的整個審美鑑賞力的提高,對不同文化創造的理解,對藝術創新的感知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也非常有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尤其對全球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接受和相互借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那麼對於藝術創新創造來說,網際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提供了很多便捷,尤其是數位技術的發展,對藝術家創作顯然是一種幫助,因為藝術本來就是藝術家創造和科技發展相互交融的成果。我們通常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他們的創造不僅僅是藝術本身的創造,其實是藝術和科技相融合的創造。總之,科技的進步,也促進了藝術;與此同時,藝術的創新思維,將一種高度和充分的想像力,轉變成了科技發展的生產力,這也是歷史上比比可見的。
著名的畫家達·文西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技術發明家,今年是他去世500周年,全世界都在舉辦他的紀念活動。而在網際網路時代,紀念達·文西的活動,又變成了一場藝術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一次大討論。所以各種關於達·文西的展覽,都突出地把這位文藝復興時代的文藝巨匠,在藝術與科技融合方面的許多探索作為一個重點。我覺得這就表明了,一個經典藝術家,一些經典作品是常讀常新的。那麼今年的解讀,就是側重於從藝術和科技的融合角度來解讀。
當然我話說回來,這就為我們今天的藝術創造,提供了很多便捷,所以人們今天離不開對數字藝術的欣賞,無論是用數字做成的影像藝術,裝置藝術,還是通過VR、AR這些增強手段,帶來更新奇的一種視覺體驗,都成為今天一個新的趨勢。其實人們欣賞美術,或者說欣賞視覺藝術,其實就是在參與一種視覺體驗,而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都毫無疑問地帶來了一種新的視覺體驗。所以數字作品成為了今天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勢。
我特別要強調的是,數字時代給中國藝術帶來了機會,因為在傳統形態的藝術裡,中西各有不同,西方有西方的油畫雕塑,中國有中國的水墨書法,各自在不同的體系裡,發展了幾千年。到了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數字藝術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藝術傳統紮根於同一片土壤中,可以說是一種突變式的革新形態。中國在數位技術上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中國藝術家有著創造數字藝術的良好條件。現在舉辦的第六屆網際網路大會,跟以往的大會有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個藝術長廊,也可以說是數字藝術的長廊,這裡無論燈光作品,還是三維的、動態的作品,都跟咱們這次大會的主題是相吻合的,它體現了應該將智能製造的應用體現在方方面面,尤其包括體現在藝術方面。在我們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也可以看到藝術與科技的結合,燈光、大屏幕與兩側的藝術展品共同營造出特別的、浸入式的氛圍。
當然網際網路帶來的挑戰也不能忽視,數位技術在發展,從一般數位技術的革新,再到人工智慧發展,今後可能會出現智能的畫家、智能的藝術家,這對藝術家真人便是一個挑戰。
鳳凰網文化:您覺得如果真的出現機器人藝術家,它做出來的藝術,是可以跟咱們人做出來的藝術一爭高下的嗎?
範迪安:不是一爭高下,首先,它會佔領人們一部分的審美視野,審美空間。很顯然,當智能繪畫、智能藝術得到更多的欣賞的時候,它會變成一種全新的藝術樣式。當然還並沒有這麼快。
我指出的挑戰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們怎麼把中國自身的傳統藝術觀念和數位技術結合起來,能夠創造出具有中國智慧、中國文化的數位化藝術,這也是一個挑戰。
因為全球數位技術的發展,也可能帶來藝術家構思、感受、包括手法的雷同性,相互性,同質性,為避免這些問題,需要更多地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所以只有將許多傳統藝術理念和數位技術相結合,這樣就能夠使數字藝術帶給我們非常鮮明的中國文化的特色, 並使大家相互欣賞。
鳳凰網文化: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也帶來海量的信息堆積,這樣是否會泥沙俱下,出現一些真假難辨的東西?尤其在藝術市場,藝術拍賣領域。
範迪安:你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藝術市場在全球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藝術,和中國市場;換句話說,中國的藝術市場也在為全球的藝術市場起著相當於支杆、主幹的支撐作用。毫無疑問,如果沒有中國的藝術市場,全球的藝術市場,可能會癱倒一片。我們從這些年的藝術品拍賣,無論是中國藝術品的市場價格表現,還是國際藝術品在中國市場中的體現,都在表明中國藝術市場,一方面是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市場對全球藝術市場,起著主幹線的支撐作用。
當然,隨著全球經濟遇到的問題,藝術市場也會有它的波動,也會呈現出相對疲軟的態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目光更多的注意到兩個方面:一個是進入市場的作品的真偽問題,第二個是進入市場的作品的價格問題。當然您提的問題實際上是屬於真偽問題。古往今來,在拍賣會上出現的藝術品,首先是一種道義保證,並不是法律保證。全球拍賣市場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雖然已經變得比較成熟了,但它的行業規則只單憑道義遵守,所以在拍賣市場上會有一部分並不見得是真品的作品。
此外,對於藝術品,特別是對歷史上的藝術品,也有一個鑑定的難度和不同的鑑定方法,使鑑賞者得出的不同結論。你同樣面對一幅新出來的名家的作品,大家都沒有見過,運用不同的鑑定方法,不同的鑑定的學派,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進入藝術品市場,特別是拍賣市場,也需要像進入股市那樣,進行慎重的考慮。它特別需要取得一些學術上的支持來研判。但是在一般的市場,比如二級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偽作,仿作,劣作,都構成了很大的危害性。特別在我們國內的市場上,在一些非高端的市場上,贗品,劣品還大行其道。
同時,傳播上的真假難辯,使得我們需要進一步建立市場規則,同時還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督,跟市場有關的所有方面的行為,都應該更加自律地執行,比如包括媒體如何正確地引導市場的價值取向和價格認知等,也都需要有更好的、良性的方式來進行。
鳳凰網文化:在我們的印象裡,以往的烏鎮就是一個古鎮,它代表的是傳統文化,但此刻我們的對面就是「烏鎮智變」展區,一蓑煙雨正和3D影像呼應,面對這樣的烏鎮,您在美學上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範迪安:我覺得在烏鎮這個地方,非常鮮明的體現了我們中國在新時代之後文化鑑賞的特徵,那就是把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把歷史遺產和當代創新結合起來,這應該說在全世界都非常典型地展現了我們新的文化理念。
鳳凰網文化:當說到網際網路時候,大家馬上想到的其實是年輕人,在網絡直播和各種社交平臺急劇繁榮的當下,有一批數量不少的年輕人,他們的夢想就是做「網紅」,我不知道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範迪安:我對網際網路談不上很深的了解,但是毫無疑問,我們今天每個人都生活在網際網路世界裡。而且網際網路在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同構裡面,又建立了一個新空間,甚至是一個生存空間。
無論男女老少,不同民族,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能在網際網路世界裡面找到自己的嚮往的空間。當然我也注意到年輕的學生,包括大學生他們更傾向於沉浸在網絡世界裡,網絡世界跟他們真實生活的世界有更多的重疊性,交互性,甚至同質性。在某種程度上,網際網路帶來的許多生活的、學習的新方式,他們迅速地吸收起來,並且把它演變成自我的生活方式與生存方式。我覺得這是網際網路對年輕一代最大的影響。如果說網際網路對年長的人們來說,它是提供了一種工具性的便捷,那麼對年輕一代來說,網際網路和他們的現實生活空間發生了一種疊合的關係。所以他們沉浸在裡面,學會運用網際網路開展生活,謀求生存發展,這是一種新的事物。
年輕人對網絡的迷戀和對「網紅」的推崇,首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也從一個年長者的角度來提示:網絡生活固然包含了物質性和精神性兩方面,但是我們的現實生活,更需要年輕人來創造。應該把在網上,我們通過網絡學習的知識,經驗,以及能力,能力轉換為在現實中的創造,我覺得這可能更是我們年輕朋友值得去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