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時刊發新聞分析文章說,日本福島5縣市核災地區食品究竟什麼時候開放?在「駐日代表」謝長廷眼中,擔憂的竟然是大陸若比臺灣還早一步開放,支持我們的日本政治家會很尷尬、很沒面子,那他自然也抬不起頭面對人家。
核災地區食品老早就可以進口歐盟、美國,反而是鄰近的海峽兩岸遲遲不肯鬆綁,甚至直接貼上「核食」的標籤,日本當然是滿肚子苦水。不過從大陸和臺灣的角度而言,是否開放進口就是對日本談判的籌碼,運用得當會帶來利益,怎麼會淪為「駐日代表」的尊嚴問題。
臺灣能夠從開放核災地區食品換到什麼?儘管蔡當局明示暗示食品進口與加入CPTPP的關聯性,不過就算我們滿足了日本,CPTPP的門票恐怕還是無法順利到手。
CPTPP採共識決,臺灣須與所有成員國進行談判,獲得全體成員國同意才有機會加入。蔡當局如果對臺日友好這麼有信心,那就不應該只冀望透過開放核災地區食品輸臺獲得日本的支持,更應該進一步要求日本連帶保證說服對臺灣有異議的成員國。
蔡英文當初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民進黨與外圍組織口徑一致吹捧成「臺美FTA」近在眼前,殊不知,最後僅換來保固5年的「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臺美FTA」到現在八字都沒有一撇。
過去國民黨要進口,民進黨反對,現在角色顛倒,可以想見核災地區食品終究要開放。蔡當局必須務實告訴人民,這一次到底交換到了什麼?能夠帶來哪些實質好處?絕非為了滿足「駐日代表」個人的尊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