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東風-26的研製也根本上說明了一個真理:當美國佬指責你區域拒止的時候,你最好把拒止的地盤劃大一點。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
本周,最重要的軍事新聞,無疑是解放軍向南海海域發射四枚彈道飛彈一事。這既是對近期南海局勢的強硬回應,也是對近期成軍的數個新質飛彈旅的實質性檢測。隨著東風-26部隊數量逐步超過東風-21D部隊數量,美國人必須考慮一款射程4000公裡能打航母的常規「萬能」彈帶來的「距離的暴政」。
本周另外一則新聞和陸軍有關。新疆軍區因為地理環境的特殊情況,自去年起採用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新編制:合成師-合成團-合成營制,反映出我軍編制體制改革的靈活性。新的三合成團師編制,很有美軍師的色彩。目前,新疆軍區的機械化裝備普遍老舊,而中印關係的複雜局勢讓新疆軍區有急迫的換裝需求。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以及部隊的使用習慣,已經徵戰國際賽事長達5年的96B坦克,將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未來。
真理 圖源:央視
前人未曾設想過的未來
8月26日,在發布「瓊航警」沒幾天以後,外媒報導稱我國進行了一次飛彈試驗,從兩個方向向南海預定海域發射了彈道飛彈。對於此事,我國防部發言人沒有直接回應,只是宣布我們近期在各地的軍事演習「不針對任何國家和地區」。
本次試驗前動靜很大,強敵自然也得派遣飛機過來瞅一眼。前幾年半島上空的「常客」,美空軍編號為62-4128的RC-135S彈道飛彈偵察機也如約從衝繩嘉手納基地起飛,前往南海我「瓊海警」相關海域附近開展偵察行動。在RC-135完成偵察後,這一次飛彈試驗也得到了美軍的證實。美國防部官員27日告訴英國路透社、美國彭博社,26日,中國發射了4枚中程彈道飛彈,擊中了位於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某個區域,但美軍卻表示飛彈的型號「還在研判」,同時也沒提及飛彈是否擊中預定目標。
東北亞就彈道飛彈特別多,誰家都有點新貨,62-4128這幾年也忙得很
雖然國防部發言人明確指出最近的軍事演訓「不針對任何國家」,但本次飛彈試射的意義,對於外界尤其是強敵而言,是清晰且明確的。在美國海空軍6月份恢復戰鬥力以後,川普-蓬佩奧政權為了在11月的大選中爭權奪勢,用強硬手段掩蓋自己新冠應對失誤,公然出動「羅斯福」號、「裡根」號、「尼米茲」號三艘航母,從6月份起在我南海海域「興風作浪」,妄圖擾動南海局勢。面對美軍、美國當局持續的挑釁,我出動新組建的兩個基地兩個飛彈旅,朝南海方向進行實彈射擊,打擊目標,在不針對任何國家的前提下,完成了「戰略亮劍」,有效維護了南海地區局勢和平與穩定。
對於這次試驗「到底打了什麼飛彈」,外界說法不一,部分美軍研判人員根據發射的位置推算,懷疑解放軍在26日的試驗中沒有使用東風-21D,而「東方鐘擺」網站則更加離譜的認為解放軍使用了射程1000公裡級別的東風-16反艦型號——也就是浙江金華某部裝備了新型飛彈東風-16D,這就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了。
美軍的懷疑倒是有一定的道理:東風-21D雖然是2015年才公開的「殺手鐧」,但是目前裝備東風-21D的部隊並不多,至少在東部戰區某個東風-16旅所在基地是沒有的。當然,美軍這種推測是某種程度上的「看不起人」,我軍的常規彈道飛彈部隊都是具備高度機動能力的,從山東省某基地甚至廣西省某基地千裡機動到防空保障條件更好的東部戰區某基地,向南海方向進行實彈試射,檢驗新成立部隊的戰鬥力,是很正常且十分符合實戰需求的,我們軍內叫千人百車一發彈。但似乎「解放軍飛彈是會動的」這句話,放在當前東亞局勢下有點「政治不正確」。
大家普遍是以髪國人的圖為準
但是美國方面的專家卻普遍相信解放軍試射了東風-26。像「東方鐘擺」和「大眾機械師」等外軍半官方的研究機構,以及美軍部分情報研判工作人員普遍認為,解放軍出動了東風-26的反艦型號,從青海某基地向3200公裡外的南海海域進行了試射。而不怎麼靠譜的《南華早報》則乾脆欽定這次試射的是「反艦型號的DF-26B」。我們觀網席亞洲同志從落點判斷,認為這次是兩支東21D旅在廣西和浙江某部發射的飛彈,這是合理推測,但青海發射的東風-26殼體殘骸落入貴州廣西都是合理的。
只見過東-26B,就把什麼都當成是26B
美軍和外國的情報人員關注東風-26是否參加本次試驗是有原因的,因為東-26本身就是一款「徹底改變遊戲規則」的飛彈。東風-26的官方形容是「新一代中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系統,又稱新型通用中遠程地地飛彈武器系統」。東風-26應用我國新一代材料和新一代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在彈頭方面採用了雙錐體彈頭、氣動舵末端機動等技術,射程可以達到3500-4000公裡,同時具備對時間敏感目標和堅固目標的打擊能力。
作為一款「通用」彈,目前東風-26有常規型、核彈頭和反艦型三種彈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B/C三個型號。在反艦型號上,東風-26基本沿用了東風-21D所攻關的一系列末端機動打航母技術,包括雷達導引頭,再入飛行器攻擊慢速活動的機動技術、體系化信息化電子系統、包括紅外識別引導頭在內的突防系統等等。
不過,由於東風-26採用了新的具備乘波性能的雙錐體彈頭技術,因此整體飛行速度很快,末端突防速度在減速以後,依然比東風-21D要快不少,因此我國近年來一直在解決東風-26C打航母的末端制導中的雷達罩燒蝕問題,如果本次試驗中我軍確實使用了反艦型號的東風-26,那麼這至少意味著東風-26已經解決了末端打航母的制導問題。
雙錐體+氣動舵不是最先進的技術,但是依然「夠用」
有三種變體的東風-26飛彈,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具備中遠程打擊能力的精確制導武器。作為一款射程遠超東風-21系列的中遠程彈道飛彈,東風-26的反艦型存在會大幅度增加中國岸基反航母和區域反介入作戰的範圍,甚至達到一個誇張的第一步:如果東風-26飛彈部署在東部戰區優勢火力區域,那麼足以威懾關島以東的,從聖地牙哥基地出發,增援東北亞地區的航母戰鬥群,同時,東風-26部署在我軍腹地中部地區,比如廣西、甘肅、青海等地,那麼依然有能力對包括印度南部「烈火」所在基地、關島、日本全境進行常規打擊。如果說什麼武器能最好的詮釋「距離的暴政」,那麼當代的東風-26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而這種「聽上去很玄幻」的目標,在去年還被美軍認為是副防長格裡芬「搶錢」編造出來的「狼來了」理由,但隨著近年來我軍東風-26旅的數量以一種誇張的速度在擴充,美軍也開始逐漸關注我軍的東風-26部隊。
火箭軍在換裝了三個東風-21D飛彈旅以後,近年來已經停止了東風-21D的換裝工作,轉為擴充東風-26部隊,近年來,光是在央視的各大新聞中曝光的東風-26部隊,已經達到了5個,按照每個旅額定18輛飛彈發射車計算,我軍的東風-26數量,已經達到了90部。而在2018年,美國空軍還僅僅評估認為,解放軍只有甘肅某部換裝了12臺東風-26,雖然這一評估當年就被解放軍用公開的新聞畫面打臉了。如今到了2020年,美軍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到處都有東風-26」的狀況。
因為番號吉利的原因在國外特別知名的甘肅某旅,首次亮相就明確告訴強敵「我們改制了」
從我軍裝備研製規律上來看,換裝東風-26,停止換裝東風-21D,屬於常規操作。東風-21D項目,是世紀初的「殺手鐧」項目之一。軍隊對於東風-21D形成戰鬥力的時間節點有著極為緊迫的要求,也因此我國航天工業從業者將最新的飛彈制導技術用在了一款「堪用」的彈體上。類似於東風-21D的戰備時期的武器,包括殲-8F、96A坦克等,都有這種特點。
雖然時至今日,東風-21D依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反艦彈道飛彈,對於我國的第一島鏈打擊體系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客觀的來講,東風-21D立項時間還是太早,在射程等決定性指標上已經落後於我軍最新的技術。
決定飛彈射程的主要因素有殼體材料和推進劑。我國的東風-21系列飛彈設計較早,大量技術指標都是70、80年代的設計,這也反映在殼體材料的變化上,東風-21先是使用低強度鋼,到了東風-21A上才換成較為落後的玻璃鋼。直到新世紀,我國才在東風-21C飛彈開始逐漸使用碳纖維纏繞複合材料技術生產一級殼體。而在推進劑方面,東風-21系列則經歷了CTPB到HTPB的更換。這些材料和推進劑的更換更多是提高了東風-21系列的載荷,並沒有顯著的提高射程。
而東風-26作為世紀後立項的全新彈體,無論是殼體複合材料還是新的N15B固體推進劑都和老的東風-21系列不可同日而語。作為一款有著戰略意義的中遠程飛彈,可以說,東-26才是解放軍火箭軍部隊的「目標彈」。同時在成本上,東風-26雖然相比東風-21要昂貴一些,但是對於火箭軍來講,這種成本增加相較於巨大的能力加成是能接受的——何況維持一個旅的錢、採購飛彈特車的錢,都比飛彈採購價要貴多了。
我們比衝高就是硬氣 圖源:軍事報導
僅僅從軍事學的角度來考慮,東風-26是一款「萬能彈」,他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從無有過的一種科幻設想:最高統帥一聲令下,20分鐘內,歐亞大陸的珍貴軍事目標化為齏粉。這種中二的設想如今因為技術的進步成為了軍事技術上的現實。對於美軍來講,光是考慮東風-26理論能力的「真空球形雞」,就已經十分頭疼了。而在中美競爭烈度遠未到冷戰級別的2020年,美軍在西太前進部署的態勢以及東亞地緣政治環境所帶來的低烈度對抗態勢,則會讓東風-26所具備的能力進一步得到發揮。
美軍經常說,我國的戰略策略是「區域拒止,反介入」,即建立陸海空打擊體系,對美軍遠徵而來的航母戰鬥群進行「先手打擊」,從而事實上造成美軍離開亞太戰場,這種設想如今正變為現實。在東北亞競爭烈度遠不如蘇美冷戰時期巴倫支海海域的今天,美軍面對解放軍的海空天偵察節點,尤其是艦船等節點,很難做到有效驅離。
目前美軍前進航母部署少,依賴從本土乃至夏威夷增兵進行支援,那麼這樣一個場景是很容易出現的:202X年,美軍聖地牙哥基地的「林肯」號航母,為了支援駐紮在橫須賀基地身單力薄的「尼米茲」號航母,幹涉解放軍的祖國統一戰爭,經夏威夷朝關島進發。途中,解放軍海軍遠洋戰鬥群,在一艘航母和遠程無人機的支援下,在關島以東佔領陣位,並在天基衛星的幫助下鎖定了美軍航母並進行跟蹤。這種情況下,少量的遠洋戰鬥群在關島以東位置就可以利用其身後的東風飛彈旅軍事威懾美軍。而美軍下定決心武裝幹涉臺海戰事的成本也會因此集聚增高——美軍必須決定,是否優先殲滅解放軍的追蹤艦隊,而下定決心的決策成本也因為隨後而至的東風飛彈提高了。
美國海軍的解決辦法是造一款3000千米作戰半徑的截擊機……
這種設想在今年7月份其實已經得到了驗證。在7月份南海美軍為期一個月的軍演中,我軍在南海的預設戰場上,利用近年來成軍的海空天偵察打擊體系,跟蹤識別敵「尼米茲」和「裡根」號兩艘航母,充分檢驗了近年來體系化建設成果。在上個月的演習中,美國海軍的行蹤幾乎是被我軍「全程掌握」。我軍的光學偵察衛星、雷達偵察衛星和電子偵察衛星構成的監視網絡可以全天候在重點海域監測敵軍的水面艦艇編隊。同時水面艦艇跟蹤群也「合時宜」的追上了在南海地區武裝遊行的「尼米茲」號航母打擊大隊。我軍在7月份追蹤航母戰鬥群以後,時隔一個月,就進行了軍事目標明確的反海上目標演練,其軍事意義是十分明確的,同時也對不深諳軍事的政客平民們,進行了有效的宣傳。
面對我軍的偵察打擊體系,美軍在核實力自信的情況下,其可選項還包括出動打擊能力,「先手打擊」腹地前進縱深的解放軍機動飛彈發射車或者前出的海陸空天偵察節點。但隨著東風-26的出現,至少「打擊發射車」這一選項也變的不可行。打擊1500公裡級別的東風-21D對於美軍來講還是個「可選項」,但是打擊4000公裡的東風-26則是軍事上徹底做不到的。對於當前的局勢來講,東風-26完全沒必要部署在沿海,發揮4000公裡的優勢,而是部署在腹地省份,打擊距離我國境外2000公裡外的目標。這種情況下,美軍需要出動大打核大戰用的武器和體系,才能有效摧毀部分東-26發射車。這種冒著大打核大戰的軍事選項,且不說軍事上需要付出多大的決心,光是當前美國政治上就是做不到的。
能有效獵殺東風-26載具的武器,目前主要以三叉戟系列為主,當然你要考慮我國看見三叉戟走低彈道飛過來的反應
而東風-26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其核常兼備的屬性。先手打擊東風-26發射車也提高了全面核戰的風險。我國幅員遼闊,和3個具備洲際核打擊能力有核國家接壤,同時還要面對英法兩國的潛在核威懾。為此,除了洲際飛彈和中近程戰役戰術飛彈,我國還需要一款中遠程、具備「核反擊」乃至「核制勝」的彈道飛彈用於潛在的核威懾。而東風-26飛彈正好彌補了這一缺口。
東風-26作為一款採用了新型彈體和推進劑的先進彈道飛彈,其4000公裡的射程是在搭載極重的常規打擊彈頭時才有的水平。東風-26如果更換為相較常規彈頭要輕很多的核彈頭進行戰略打擊,其射程就會得到顯著的提高,可以達到「準洲際」的水平,同時其精度水平足夠打擊加固發射井/地下工事等一系列重要目標。在搭載核彈頭的情況下,東風-26可以在中國的「絕對腹地」內對美軍在印太司令部、中央司令部乃至駐歐司令部、阿拉斯加反導部隊進行核打擊。除了美軍以外,東風-26也可以對東風26可以直接威脅歐洲諸國、澳大利亞、印度全境甚至莫斯科以及俄羅斯絕大部分「紅旗」飛彈師。
這種「準洲際」屬性一方面幫助中國獲得了針對周邊國家進行先手打擊,乃至「核制勝」的能力手段,有效提升了我核打擊能力;另一方面也分攤了我國洲際飛彈的壓力,有助於提高我國核部署狀況和核威懾能力,從能力上降低了中國的核門檻。儘管這種能力的改變不足以改變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一貫態度,但其所帶來的政治意義,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步體現。
不過目前,由於我軍擴充東-26的速度較快,我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少有的「核載具比彈頭」多的國家——這句話是否是個好消息,就要根據讀者在核擴軍和核現實的個人立場上來判斷了。
對於美軍而言,東風26「核常兼備」是一件非常讓人「糾結」的事情。因為哪怕是未來技術進步,美軍用B-21等先進手段獵殺發射車,也會事實上造成潛在核大戰的風險。美軍是擁有和解放軍打一場大的核戰爭的能力,但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提高的決策成本無疑會改變美國政治和軍事人物發布命令的決心。
對於美軍來講,他們不喜歡拿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為藉口搞辦公室政治的格裡芬,不過諷刺的是,當這位激進的副防長剛剛在新一代打擊武器研製主導權的辦公室鬥爭中失勢,「狼」就真的來了。樂觀的估計,在十個月後不遠的未來,隨著局勢進一步惡化以及特殊節點的需要,我們應該能看見東-26最新型號亮相重大節慶。東風-26的研製也根本上說明了一個真理:當美國指責你區域拒止的時候,你最好把拒止的地盤劃大一點。
新疆軍區的改制與換裝
本周另外兩則軍事新聞,也是和解放軍有關,分別是96B參加坦克比賽和新疆軍區改制換裝。8月25日的《解放軍報》詳細報導了新疆軍區編制體制改革以後,各個基層主官在新合成編制下進行「能力升級」的新聞。新疆軍區的老舊裝備改合成團,也算是官方出來進行了一個大背書。
新疆軍區的88A坦克和瑪合帕麗指導員,88A坦克是非常「應急」的一款坦克 圖源:中國軍視網
在2017年的編制體制改革中,新疆軍區的步兵師並沒有像其他集團軍的師一樣進行「師改旅」,「團升旅」,成為我軍最後一批保留老式編制的部隊,堪稱是我軍軍改前時代的「活化石」。當然,這也和新疆的部署狀態有關——新疆地區幅員遼闊,一個師負責的地域要比內地一個師大很多,同時師下轄的團互相距離遠,團部功能多,不適合合併。而新疆軍區各個作戰團又太小,不適合升級為旅。新疆軍區的作戰團,都是老式的摩步團、機步團、坦克團,一般下轄4個作戰營,距離合成旅4個合成營差距在8個連左右,還不算佔合成旅人數一半的工化偵察火炮等支援分隊。面對新疆的特殊情況,在2017年編制體制調整時,我軍也選擇了「放置」,在思考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編制前,先以原來的兵力保持新疆軍區的戰鬥力。
隨著近年來印軍越界次數增加,我軍也開始對戰備壓力較小的新疆軍區進行編制體制改革。前文提到,新疆的情況特殊,師轄區大,部隊散而小,因此在本輪編制體制改革中,我軍首創了「合成團」的概念,構建了一種比團大,比合成旅小的特殊戰術單元,以及一種比師大,比集團軍小的特殊戰役單元,來「因地制宜」地在新疆部署。
編制體制改革後,新疆軍區的4個步兵師已經由原來的「摩步師」、「機步師」調整為「合成師」,其下轄部隊也由原來的「步兵團」、「裝甲團」、「步兵營」、「炮兵營」轉型為「合成團」、「合成營」、「火力團」、「炮兵團」等合成部隊,目前部分重點地區單位已經開始換裝。
新疆軍區每個合成師下轄3個合成團、一個火力團。每個合成團下轄三個合成營、原來的團屬炮兵營和防空連合併為火力營,原來的師屬炮兵團與高炮團合併為火力團,火力團裝備155毫米火炮和防空飛彈、高炮。
新編制改革後,各個部隊的合成作戰能力、信息化作戰能力有顯著提高。而且新的編制,很有美軍的色彩——美軍的騎兵師,一般下轄三個三合成營制BCT,而這3個BCT一般是兩個輕機械化旅(SBCT)和一個重機械化旅(ABCT),同時下轄工化支援分隊、支援分隊和獨立偵察騎兵分隊。新疆軍區的合成團也一樣,在原來92步戰輕機械化團的基礎上,構建了3個裝備08車族的中型合成團,同時下轄火力團和其他支援分隊。不過,考慮到新疆軍區的師部政治架構遠不如美軍,新疆的這種「合成師」反而更類似美軍冷戰期間策劃的「合成化ROAD師」。
老舊的66式將被PCL-181取代,未來新疆軍區的火力密度很高,有師屬火力團的155毫米火炮以及炮兵某旅的300毫米火箭炮
說完編制談談裝備。新疆軍區是我軍換裝較為緩慢的軍區,歷史上幾次換裝,都跟印度有關:新疆軍區某摩步師裝甲團,就是中印關係緊張的1979年調防新疆,隨後在85年合成軍改革中特別建立的師屬坦克團;而新疆軍區女指導員瑪合帕麗所在的部隊機步某師某裝甲團,最近亮相很多、比較著名的「圓腦袋」六對輪88A式坦克,則是中印關係緊張的1995年,為了應對印度T-72坦克列裝給新疆軍區的;機步某師96式坦克、92式步戰坦克等老舊裝備也是在世紀後,某師轉隸機步師時候增加。
可以看出,新疆軍區的「坦克博物館」,是中印關係幾十年來的「記錄機」,目前新疆軍區絕大部分機械化裝備都已經十分老舊,亟待替換。隨著近期中印邊境局勢發生較大變動,新疆軍區的裝備,也會像歷史上幾次改制一樣,在編制體制改革後迎來新一輪的更新。
我軍在新疆軍區的裝備都是比較現成的,輕型的部隊換裝三代裝猛、裝猛底盤支援設備和MV-3支援設備;中型旅換裝08系列車族或者新的8輪車族;重型旅換裝履帶式重型裝備。但是在「履帶式重型裝備」上,尤其是至關重要的坦克等兵器上,新疆軍區有其獨特的「糾結」。
我軍的坦克裝備,在歷史上是根據地域分輕重的,以前我們是59和62高低搭配,90年代以後,我軍主要裝備30噸級坦克,進入新世紀以後,我軍又有了20噸級的突擊車、30噸級的15式坦克,40噸級的96系列老坦克和50噸級的新99式坦克。目前我軍新晉列裝的坦克,去年以一個旅的15式坦克與兩個多旅的99A型坦克為主,分別是30噸級和50噸級的坦克,40噸級坦克只有正在參賽的96B型坦克。
但是99式、99A列裝以後的實際使用經驗證明,50噸級坦克在我國部分地區不太適用,71集團軍某合成旅在軍改後,為了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潛在的渡海作戰需求,交出了該部擁有的99式坦克,換成了戰鬥力較弱的40噸級96A坦克。同時,新疆軍區試在用過96B和99A,並且探討部署99A可能性以後,提出了用一款新的40噸級坦克,換裝現有老舊坦克的需求——這一點倒是和俄軍單位喜歡T72B3、不喜歡T-80不謀而合。
拂曉雄關的坦克雖然帥,但是新疆軍區很多部隊是撈不到了
除了新疆軍區以外,71集團軍、72集團軍、73集團軍、74集團軍、75集團軍96重點方向部隊也提出了同樣的需求。我軍目前擁有大約4000輛中型坦克和主戰坦克,其中2500輛是96系坦克,還有不少單位依然使用59式(約兩個團以及其他頂編部隊)、59-2(約一個旅)、88A(約一個團)、88B(約一個旅)、59D(絕大部分作為中型旅頂編)等坦克。而近年來,我國反甲壓力有些許提升: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近期採購了新坦克,潛在對抗對象的新坦克以俄制T-90坦克、K1A1坦克為主,也有部分國家和地區採購了M1A2、K2等先進坦克,但數量較少。因此,各個部隊除了要求提高反甲打擊手段以外,也對40噸級坦克提出了明確的需求。
回到96B,今年又參加了一年一度的軍事競賽,這是它大秀風頭的第五年。作為一款重新設計了底盤、增添了新的8V150HB發動機、CH-1000B系列綜合液力傳動系統的坦克,今天的96B坦克與其說是「老樹開新花」,到不消說是T-90M「突破」那樣,是全面更換子系統後的「忒休斯之船」。
我們的坦克工業,在96B上大費周章的原因,除了為了軍事競賽,利用全部成熟的技術快速製造一種可堪一用的「比賽車」以外,更多的還有檢驗我國動力傳動懸掛技術的需求,以及檢驗升級我軍坦克部隊主力——80個營2500輛96系坦克的可行性。當然,96B在過去4年的軍事競賽中,在動力方面成功檢驗了實際需求,取得了不少出色的成績,同時坦克工業也對這幾輛車在比賽中出現的種種特殊狀況進行了修改。這種成績足以向軍方證實:坦克工業有能力利用現有貨架產品提供一款戰鬥力能「質變」的坦克。
隨著不同單位再一次在國際軍事賽場上證明96B的優秀性能,96B型坦克的未來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