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著蛙聲入眠
「夜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立秋前日,回老家小住,夜宿河畔農家老屋,窗外蛙聲一片。
窗外是連片碧綠的玉米田和布滿青草的繞村小河,小河裡流淌著潺潺流水,屋後又毗鄰偌大的攔水壩。壩水清澈,水域寬廣,有2000餘畝。周邊青山如黛,林木繁盛,生態環境良好,素有天然氧吧之稱。初夏,由於雨水充沛,塘田水滿,禾壯草茂,成了蟄伏其間的青蛙的樂園,真可謂是「青草池塘處處蛙」。
鄉村夜寂靜,那陣陣蛙鳴,時而如排山倒海的春潮,洶湧澎湃,一浪高過一浪;時而又似優美的田園交響樂,此起彼伏,與幾聲犬吠交相呼應,聲聲入耳,熱鬧非凡。這支超級樂隊中,仿佛有一位卓越的指揮家,舞動著那神奇的魔棍,上下翻飛,指揮自如。樂曲時而嘈嘈切切、急管繁弦、高潮迭起;時而又戛然而止,曲終人散,靜寂無聲。而不一會又樂聲再起, 「未成曲調先有情」,三兩聲蛙鳴,悠遠舒緩,如小河淌水,似空谷鳥鳴,進而引得蛙鼓頻頻,氣勢恢宏……
初換睡處,加之蛙聲如酣,便再沒有了睡意,我披衣佇立窗前,凝望著窗外月色朦朧的田野,聆聽著這天籟之聲,如聽仙樂,心曠神怡。這久違的蛙聲,如詩如歌,勝似歌星專場演唱會,令我不嫌其噪,不覺其鬧,驚喜不已。
老屋的夜是那樣寧靜,遠處有點點燈火,依稀能聽到幾聲犬吠。而那氣勢磅礴的蛙聲似乎要響徹到天明。這哪裡是吵鬧的蛙聲,分明是豐收的奏鳴曲。蛙聲與希望同在,蛙聲與豐收同在。伴著這悅耳的蛙鳴,甜美的催眠曲,我不知不覺中沉入了夢鄉。
遙想童年時光,我的家鄉魯中艾山,到處是稻田河塘。夏夜,螢火蟲明滅飛舞,蛙聲一片。在春夏的日子裡,我也常和小夥伴去荷塘稻田或小河小溪裡捕蝌蚪、撈魚捉蝦。那隻只伏在水邊草叢裡禾苗下,或蹲在荷葉上曬太陽,守候害蟲的青蛙,肩背綠得發亮,胸腹潔白如雪,一聽到人的腳步聲,便「撲通,撲通」地跳進水裡,過一會兒又從荷葉下露出頭來,鼓起一雙大眼睛,轉來轉去盯著你。待我們剛剛離去,它們又跳上田坎,「餵哇、餵哇」地一展歌喉,說不出的可愛有趣。經年後,異鄉輪渡的日子,鄉愁便成了白山黑水。而蛙聲飄過,看見年少的自己在水邊嬉戲,波光瀲灩,槐花兒在水面飄蕩,藍天白雲倒影其間,那時候,我們偶爾還喜歡唱一首詠青蛙的兒歌,至今還難以忘懷:「兩隻眼睛大又亮,唱起歌來呱呱呱,水裡遊,岸上爬。農民伯伯稱讚它。」
往事如煙,如今,城市不斷擴張,家鄉早已是高樓林立人煙稠密的社區。昔日碧綠的稻田,清清的河塘消失了,青蛙蹤影再也難覓。青蛙遠離了我們,蛙聲遠離了我們,如今身居鬧市的人們,再難以享受到泉水叮咚、蟲鳴鳥唱、蛙聲鼓譟的愉悅的天籟之聲了。充塞於耳的往往是那滾滾車輪聲、嘈雜的市聲,令人悵惘,平添幾多煩惱。一隻蜻蜓點過水麵。蛙聲就這樣吟唱著陽光的影子,顫巍巍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旋律。那一刻,淚水漫過我的雙眼。
農村要推行城鎮化,經濟要發展,與此同時,更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如果顧此失彼,生態失衡,我們將遺患無窮,愧對子孫。保護青蛙,也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身。
改變的是歲月,不變的是季節。總在最潮溼的季節吟唱著溼漉漉的歌聲,歌喉婉轉的字裡行間,是對生命的迷醉?是對物的頓悟?還是對智慧的平仄?而在靜夜清風草香聽蛙聲,那蛙鳴是抒情是吟誦,是漣漣的雨簾,水汪汪漫過我心間,剎那丘壑連綿,山青水蒙。
「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蛙鳴是大地豐收的預兆!蛙鳴是農村和諧的旋律!蛙鳴更是農民的精神寄託!鑑於此,我們黨和政府便把每年秋分節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可謂正逢其時。
審閱:陳玉花
簡評:人與自然和諧協調地共存發展,這是一個時代話題,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作者以蛙這一獨特的視角,瞻前顧後的思維,反思現代,期盼未來。留給讀者太多思考,文章魅力無限。
作者:朱玉富
終審:嚴景新
編輯:卜一
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