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曼陀鈴
作者 / 範鬥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我有一把曼陀鈴,它已陪伴了我近半個世紀,它的琴板上被塑料彈片劃出了條條細線,既是歲月的見證,也記錄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在同安溪聲小學擔任民辦教師。記得1975年春季剛開學的一個晚上,我看見顏老師坐在校園的石凳上,懷抱著一件看起來十分美麗的樂器在彈奏,那明亮動聽的音色、小巧玲瓏的琴身,我頓時被迷住了。在得知這件樂器名叫曼陀鈴後,我開始憧憬著有一天能有一把屬於自己的曼陀鈴。
沒想到,半年後我竟真的成了它的「主人」。那時,我們學校有一家校辦工廠,經過努力,校辦工廠成功地生產出粉筆,一時成為當地的大新聞。上級領導來我校視察後,決定將粉筆生產這一題材創作成文藝節目,參加全縣的文藝匯演。藉此東風,校長要求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每人要學習掌握一種樂器。也許是機緣巧合,當時顏老師已離開學校,校長便指定我來彈奏曼陀鈴。抱著朝思暮想的曼陀鈴,我竟激動得幾個晚上都沒睡好。
激動過後,我才體會到壓力山大。曼陀鈴是彈撥樂器,要求兩手協調,左手按弦、右手用塑料片在琴弦上撥動才能發聲。手指頭不用力按,會跑調;用力按了,手指頭又會疼。起初,我沒能背熟樂譜,不是眼睛盯著把位忘了樂譜,就是看著樂譜又按不準把位。經過幾個月的刻苦練習,沒有半點樂理知識的我,終於能熟練地彈奏要在文藝匯演上表演的曲目了。那次全縣文藝匯演在同安電影院舉辦,我們的器樂伴奏舞蹈節目獲得了雷鳴般的掌聲。人生中第一次上臺演奏曼陀鈴,那情景我至今仍忘不了。
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我有幸考上了大學。欣喜之餘,我突然有種說不清的不舍——我保管和彈奏了幾年的曼陀鈴要還給學校,我真心難捨,辦理移交手續時,我竟因為捨不得而淚流滿面。
到大學報到前,學校專門為我舉辦了歡送會,校長對我過往的工作給予肯定,最後宣布:經研究,將那把曼陀鈴贈予我留作紀念。當校長滿臉笑容地將曼陀鈴送到我面前時,我激動得竟不知所措,雙手不停地發抖,這是我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從此,曼陀鈴與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
前年秋天,顏老師回廈門探親。老校長約上幾位老同事去拜訪他。交談中,顏老師還提起那把曼陀鈴,提起當年我想方設法接近他想學琴的小心思,一旁的邵老師接過話:「當年是校長提議的,我們這些公辦教師每人出兩元錢,買下那把曼陀鈴,作為禮物送給範老師。」我一聽頓時愣住了,呆呆地看著老校長,只見他含笑點點頭,我情不自禁地上前,緊緊握住老校長的手,一句「謝謝」重複了四五遍……
這把曼陀鈴,在我年輕時,只是一件我鍾愛的樂器;當我年老後才知道,它的背後竟有這麼一段讓我感動萬分的暖心故事——作為陪伴我人生數十年的精神伴侶,這把承載著滿滿愛心的曼陀鈴可謂是愛的禮物。
作者
範鬥,男,1957年出生,中共黨員,廈門人。近幾年先後在廈門日報副刊發表多篇文章。
朗讀者
李小梅,福建省海峽朗誦藝術團成員。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心靈夜悟」」、「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 朗讀者姓名」或「夜讀 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許夢潔 黃曉青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及網絡
編輯:海鷹 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