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每個人與生俱來,而享受孤獨卻是一種能力。
所謂孤獨,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狀態,正如叔本華曾說:「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竇文濤也曾在節目中說道:「才思卓越之士,往往都是偏好孤獨的,孤獨對於他們來說,簡直是生活的必需。」
經常獨處的人,思考能力往往異於常人。其實人的天性是清靜的,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安靜的好處。如果父母不能是孩子的心靈導師,認為安靜是內向,試圖強行改變,而不是引導,這對成長將是致命的打擊,很有可能會磨滅孩子的天性與創造力。這種挫敗感會伴其一生,直到某個時刻忽然覺醒,回歸自心,才能重新煥發生機。
古人也提倡靜,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王弼說:「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大學·第一章》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不難看出,若想得種種成就與安定,首先是靜心,心靜則身靜,遇事時的從容淡定,能看透事物本質,做出正確的決定。
既然孤獨是天性,如何才能接納它,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但是大部分人卻害怕它,排斥它,向外界尋找安全感,追求更多的物質或是執著感情。
可想而知,如果內心空虛,越是逃避就越向外執取,產生更多的煩惱。得不到時浮躁不安,會被孤獨感吞噬,周而復始,不可自拔。
怎樣才能歸於平靜,在於知行而止,而後能定。「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是以累吾心者勿為也。」《圍爐夜話》
佛家對治的方法就在「戒」字,戒定慧:由戒生定,定生慧。聖人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覺知再往前一步,人的行為在於心念,內心越清靜,妄念就越少。要知道妄念來自於對物慾的貪執,執著又來自於害怕孤獨。
貪執的東西越多,內心越不能平靜。學會給生活做減法,讓自己從浮躁中跳脫出來,才能看到嶄新的世界。
孤獨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追求物質的快樂,逃避孤獨的感受,依賴他人,向外界尋求安全感,終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煩惱多多。
第二種不明己心,卻喜歡獨處,善於觀察和思考,舉一反三,內心專注,不輕易被外界事物左右,這種人多有成就。
第三種境界:達悟本心,認為獨處就是完整的自己,不因物喜,不以己悲,不再因得失而悲喜。出世入世,皆可以圓融無礙。內心強大,自由自在。
有的人生來智慧超群,人中龍鳳必竟少數。芸芸眾生多為凡夫,可人天導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菩提樹下證悟時就言:「奇哉奇哉,眾生皆有佛性,只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
雖然我們暫時不能得到佛的智慧,卻是可以將人生當成一種修煉,啟發自身的佛性,來一場蛻變,活出真正美好的人生。
在我們孤獨寂寥的時候,如果有善知識加以引導,認識到孤獨的正是自己的心,此心不生不滅,是'如來藏』是寶珠,亦是菩提,也是本來面目。又怎會在成長中隨波逐流,不安惶恐呢?
遺憾的是父母未必是善知識,直到我們也在懵懂中長大,本來清淨無染的心因外界的五光十色蒙上了深深淺淺的塵垢,湮沒了心光,迷茫不堪。一路跌跌撞撞,嘗遍喜樂憂傷,而內心依然脆弱。
成熟的標誌,不是處事圓滑,而是行有所止,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專注事業的人,總是能獲得成功。而人格的提升,需要磨練和思考。如何能在重複的生活中安於平淡,在平凡裡激發價值,在平淡中發現感動和美好,這需要有顆安分恬淡的心。
面對孤獨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靜下來,正視自己的心,比如靜坐,暫時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隨著獨處時間的遞增,內心也會越來越平和柔軟堅韌。
法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諸寶塔。」可見靜坐觀自在,是內省自覺最殊勝的方法。
從害怕孤獨到享受孤獨,是一場盛大的修煉,是認知自我的第一步,完全地接納自己的內心,發現它,擁抱它,愛護它。
也許此刻依然清貧,依然在創業路上奮鬥,依然孑然一身;也許平凡,也許功成名就。孤獨,不隨著財富地位增加,也不因貧窮減少,更不會因此偏愛誰多誰少,與生俱來,人人平等。
享受孤獨,接受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清醒而溫情地活著,你的人生將從此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