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國資入主一年後 水發興業能源籌謀「三年三家上市公司」
從2019年11月28日山東國資的成功紓困入主,到2020年6月中期業績利潤由虧轉盈,再到如今混改一周年重新謀劃發展藍圖,水發興業能源(00750.HK)一年多來的發展,鮮活地演繹了一家民企從陷入資金困境到獲得國資紓困並重獲新生的歷程。
國資紓困賦予新鮮「血液」
「如果說2018年10月,水發興業能源處於一個生病的狀態,那麼水發集團的注資,就相當於重新賦予了它血液,讓它逐漸恢復到健康的狀態,未來,我們將讓它茁壯成長。」混改一周年之際,水發興業能源董事長鄭清濤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
2018年10月,興業太陽能(水發興業能源前身)1.6億美元優先票據未能如期償付,觸發交叉違約。受此影響,興業太陽能多項業務受到掣肘,股價也創歷史新低。
2019年1月,興業太陽能進行債務重組,潛在買方山東國資水發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水發集團」)現身。興業太陽能向其子公司水發(香港)配售16.87億股認購股份,發行價為每股0.92港元。
目前,水發集團持有水發興業能源66.92%股份,並間接持有興業新材料62.37%股份。截至2020年6月30日,水發興業能源上半年實現收入20.7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9%,實現淨利潤約2.19億元,國企控股半年後即成功實現業績扭虧為盈。
對於如何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將水發興業能源扭虧為盈,水發興業能源董事長鄭清濤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山東國資入主後,第一步是輸血,給水發興業能源注資,解決它的燃眉之急資金問題;第二步是修復水發興業能源的大腦,完善內部機制與管理,植入水發的國企文化,形成新的更加嚴謹、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與決策體系、新的產業發展戰略定位,同時通過新建、併購、重組等多種方式推動公司更快發展。
作為原興業太陽能控股股東、董事長,現水發興業能源副董事長劉紅維也向記者表示,水發集團入主後,公司發生了三方面變化,首先有了國企背書,公司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整體融資成本降低至6%以下;其次資金問題解決後,公司經營全面恢復正常,在水發集團的助力下,公司拿項目更容易了,大項目也更多了;最後相關好轉情況都體現在財務上,所以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了扭虧為盈。
三年謀「三家主板上市公司」
不過,在控股股東水發集團看來,水發興業能源目前的發展現狀,僅僅是符合其當時併購重組時的預期,距離其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水發興業能源本身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有好的團隊與市場拓展能力,僅僅是當時因為資金問題陷入困境,所以資金進入後,公司也很快能恢復正常運轉,但其實目前水發能源的發展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因此,我們在公司混改一周年之際,制定了新的三年、五年規劃藍圖。」鄭清濤向記者表示。
水發興業能源創建於1995年,原名中國興業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2017年7月21日,興業太陽能子公司興業新材料在香港聯交所分拆上市。2019年11月,公司獲山東省屬國有企業水發集團有限公司增資控股66.92%股份,目前公司專注清潔能源、綠色建築、新型材料三大產業,資產規模達120億元人民幣。
「通過三年時間的努力,我們的公司資產規模希望達到200億,收入達到200億,淨利潤達到10億。」鄭清濤向記者透露了公司未來三年經營目標。
另外,在產業布局方面,水發興業能源將聚焦清潔能源主業形成核心競爭優勢,以光伏、風電、儲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和應用為主業,培育燃氣、供熱等綜合能源服務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商業模式由EPC為主向EPC與投資並重方向轉型,單一光伏風電項目開發向綜合能源基地開發轉型。同時持續鞏固綠色建築行業優勢地位,保持液晶調光材料的行業優勢,並引導清潔能源產業布局海外市場。
據了解,水發興業能源已明確行業首位度目標,把開發和建設、投資和併購優質光伏項目作為清潔能源業務的首要目標,力爭2023年底光伏電站持有規模達到3吉瓦。同時計劃在未來三年內,通過延伸產業鏈加併購的方式,成為行業領先的綠色建築總承包企業。
水發興業能源每一個產業背後,還有著更高的資本化目標。鄭清濤透露,針對公司目前擁有的清潔能源、綠色建築、新型材料三大產業,將分別打造各自獨立的上市平臺。具體來看,水發興業能源三年內將清潔能源重資產分拆,計劃回歸A股;以水發興業能源為主體,逐步以綠色建築系統集成、能源工程建設業務為主,保留輕資產的商業模式;完成中國興業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由香港創業板轉主板工作,繼續做大做強液晶調光材料系列產品。
(文章來源:e公司)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