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景門最早始建於隋代,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面有兩門,南曰麗景門,北曰宣輝門。
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
整個麗景門景區由城門樓、甕城、箭樓、城牆和麗景橋古時為吊橋,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幹浮雲,氣勢磅礴,成為洛陽深受外地人喜愛的打卡聖地,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誌,是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
麗景門也被評為洛陽市新八大景。
洛陽美食,最為出名的當屬「洛陽水席」了!
所謂「水席」,有二層含義:一是以湯水見長;二是吃一道換一道,一道道上菜,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
洛陽水席是洛陽最具特色的菜餚,與洛陽牡丹、龍門石窟並稱為洛陽三絕。
洛陽水席最初只是在民間流行,唐代武則天時,洛陽水席才傳入宮中,佐以其他山珍海味,製成宮廷宴席。
後來其製法又傳到民間,才形成今天的特色。
洛陽水席,由24件組成,簡稱「三八席」。
開席時先上8個冷盤下酒,分為4葷4素,緊接著再上16個熱菜,均用不同型號的青花海碗盛放。
其中最出名的一道菜,也是首先上的一道菜,就是有名的牡丹燕菜:一盆白色的湯,當中是用雞蛋製成的牡丹花,周圍是細細的白蘿蔔絲,吃起來鮮脆爽口。
水席講究8大碗,8小碗,因為是一道接著一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上,而且菜餚多為湯水裝,故而得名水席。
洛陽水席的格式非常講究,24道菜不多不少,8個涼菜、16個熱菜不能有絲毫偏差。
16個熱菜中又分為大件、中件和壓桌菜,名稱講究,上菜順序也十分嚴格。
客人到齊坐定後才上涼菜。
8個冷盤分為4葷4素,冷盤拼成的花鳥圖案,色彩鮮豔,構思別致。
水席首先以色取勝,一覽席面,未曾動筷就食慾大振。
冷菜過後,接著是16個熱菜一次上桌。
上熱菜時,大件和中件搭配成組,也就是一個大菜和兩個略小的中菜配成一組。
稱:「帶子上朝」。
在水席上,愛吃冷食的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涼菜,愛吃酸辣菜的人,水席菜能讓你辣的冒汗酸的淋漓。
有人喜食甜食,第四組甜菜足以讓人吃的可口,吃的愜意。
如果有人愛吃葷菜,席面上山珍海味、飛禽走獸應有盡有,盡可飽口福。
不願吃葷想吃素菜,以普通蔬菜為原料的素菜,粗菜細作,清爽利口。
湯水多是水席的特色,赴宴人湯菜交替食用,能讓人感到腸胃舒適。
看到雞蛋湯上桌,了解當地風俗的人都知道,24道菜已全部上完,這碗送客湯說明水席到了尾聲,賓主皆大歡喜,紛紛起身離席由於洛陽水席內容豐富,味道齊全,所以它的適用面比一般的宴席寬。
上到王宮貴族,嚇到庶民百姓,人們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點菜,豐儉隨意,實惠大方。
據說唐代時武則天就品嘗過洛陽水席,食後讚不絕口。
如今,許多品嘗過洛陽水席的外國元首和中外賓客也對洛陽水席倍加讚賞。
周總理就曾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更生牡丹花。
」
由於我們一共就5人,吃不了整桌的洛陽水席,這裡只是冰山一角。
為期3天的洛陽之旅結束了,欣賞了老君山彩色斑斕的秋色,感受了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的歷史文化薰陶,欣賞了龍門石窟精美的石刻藝術,感受了洛浦秋風,聆聽了白馬寺的鐘聲,夢回了隋唐洛陽城,品嘗了洛陽水席收穫滿滿。
期待來年在牡丹花盛開的季節,再次遇見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