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石夢竹
活動關節,擦拭鋼琴,等到準點,手指在黑白琴鍵上輕盈跳躍,奏響第一個音符……這對於71歲的鋼琴老師崔忠和來說,是最熟悉的動作和最享受的事情。而自2010年,他開始在醫院公益為患者彈琴,十年間,風雨無阻。
醫院大廳裡的音樂家
每周三和周五的上午,衣著整潔的崔忠和總會準時在南京明基醫院門診大廳彈奏鋼琴。從《天空之城》到《致愛麗絲》,一上午 2 個小時沒有重複的曲目,往來的很多病患和家屬都在這裡駐足聆聽。
受訪者供圖
崔忠和曾經在往來武漢和重慶的三峽遊輪上帶過一支女子管弦樂隊,迎接往來的中外賓客,並在船上待了七年。回到南京退了休後,在醫院彈過琴的姐姐介紹他過來做志願者,至今做了也有十年了。崔忠和說,平時自己也在外面教學生練琴,自己也在家裡彈琴,但覺得還是在醫院裡義務彈琴更有意義。
在醫院彈琴的時候,崔忠和不再需要像做樂團指揮時那樣,顧及團隊裡的其他人是否有好好練習,有沒有全員到齊。這一刻,他可以沉浸在音樂中,自由地完成一支或者許多支曲子。
「和在以往任何地方彈琴都不一樣,這裡能聽到觀眾的反饋,有的說好聽,有的說聽到琴聲沒有那麼難受了。」崔忠和說。
近些年,在醫院中一些志願者團隊中,離退老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對於擁有專業技術退休人員來說,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退休後在「志願服務在醫院」活動中仍然能派上用場,比單純的維持秩序與指路更能讓他們有滿足感。
雖然老年人在體力和精力上不如年輕人,但是他們的時間更充裕,社會閱歷和經驗更豐富,遇到問題時,很多解決方法都值得學習。
換兩趟公交車來醫院演奏
賈秀生退休前是一名醫生,對醫院和患者很有感情。78歲那年,她得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有個「心音坊」,專門幫助腫瘤患者疏解不良、消極情緒。於是,賈秀生帶著當年在哈爾濱跟隨俄羅斯老師學習8年的鋼琴功底,經過簡單測試後,開啟了每兩周一次的志願服務。
賈秀生住在北三環,從家裡趕到醫院需要換兩趟公交車。每次出門,孩子們都會提醒她注意安全,醫院的工作人員也會提醒老人小心慢行。為了能在志願服務的時候呈現最好的狀態,老人每天都在家裡的鋼琴旁坐上一個多小時。
她喜歡古典鋼琴曲,「測試的時候我就彈了蕭邦的《夜曲》。」舒緩悠揚的更適合在醫院的大廳裡演奏,賈秀生就在古典音樂中挑選了合適的曲目,認真練習。
在演奏過程中,當熱心的「觀眾」得知她已經80歲還在當志願者,都伸出拇指,由衷地給老人「點讚」。有一位患者家屬是外地醫生,看到賈秀生在這裡當志願者彈奏鋼琴,很受啟發,「回到家鄉,我也要建議家鄉的醫院開展鋼琴志願服務。」
上海瑞金醫院的老年志願者,受訪者供圖
彈琴的癌症患者
2013年,上海瑞金醫院成立了一支由瑞金醫院退休職工組成的鋼琴志願者團隊,每周有兩天,人們可以在門診大廳聆聽到他們的鋼琴聲。有一天,一位特殊的表演者加入了他們。
年近70的楊文俠是一位腫瘤患者,之前在瑞金醫院接受腦部腫瘤切除手術,雖然手術很順利,但由於疾病非常嚴重,醫生預計她的生命還有三年。在家短暫休養後,楊文俠決定報名參加瑞金醫院的志願者團隊,到醫院的門診大廳彈奏鋼琴。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給更多人帶來歡樂。
從那以後,楊文俠每周都會到瑞金醫院門診大廳彈奏。她喜歡彈《我愛你中國》、《軍港之夜》這種能引起很多患者共鳴的曲子。由於楊文俠家住在浦東,每次到醫院來都要換三班地鐵,來回至少要花費三小時,出門時還要拉著一個裝著厚厚曲譜的手拖車。
還好楊文俠有一位「護花使者」,那就是她的丈夫趙世清。趙世清是一位鋼琴教師,自楊文俠退休後就跟著他學習鋼琴,至今已有八九年的時間。在楊文俠每次前來瑞金醫院彈奏時,趙世清總是陪伴左右,由於他精通音律,還會時常義務幫醫院裡的鋼琴調音準。
「我喜歡彈琴,琴聲能夠讓我忘卻一切煩惱。即使我的生命只有幾年時間,我也要把這種快樂和希望傳遞給更多的患者。」楊文俠說。
「我們非常歡迎老年人加入到志願者團隊。」上海瑞金醫院社工部汪敏嫻表示,應該讓更多願意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的老年人回來,作為一家醫院,一個社會,能夠在老年人退休了以後,提供這樣一個過渡的階梯,緩衝心理上的壓力,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醫療服務的日新月異,再去幫助更多的人。
最重要的是,老年志願者有很強大的共情能力,能夠感受到許多老年患者的需要。「比如有些老年患者來看病,因為忘記帶老花鏡,經常找不到自己的材料,老年志願者能考慮到這一點,並且幫助他們。」汪敏嫻介紹,老年志願者熱情、心細,能夠照顧到許多細節和情感,其實患者不僅僅需要醫療上有效率的幫助,更多的也要一些陪伴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