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攻殼機動隊》的境況可謂慘烈,口碑、票房雙雙撲街,
批評聲此起彼伏,服裝太醜、演員選錯、導演太水、特效太渣、篡改精神內核等無一不是被針對的要點。
就這麼一部被噴得體無完膚的「準爛片」,依然吸引一大群人花錢買票去看。據統計,它緊靠預售就已經佔據影院40%-50%的排片,數據驚人。
這其中,當然有「寡姐」斯佳麗·詹森的明星效應,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原作動畫太過經典,許多人明知被坑,也得親眼目睹下心中的經典被翻拍的模樣。
《攻殼機動隊》最初是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於1989年開始創作的漫畫作品,後來被多次搬上銀幕。
其中,1995年由日本導演押井守指導的《攻殼機動隊》劇場版被認為最經典的動畫版,也是對這次電影版影響最大的版本。
下面,迷叔就聊聊這一版動畫,看看它為什麼被這麼多人追捧。
2029年,科技越發進步,機器已經能與人類肉體完美融合,在此背景下,誕生了大量的「義體人」,即身體的某些部位為機器,依然擁有人類意識的人。
「第九課」就是由義體人組成的反恐組織,主人公草薙素子是第九課的骨幹力量。
彼時,不法分子依靠發達的網絡訊息及人工智慧實施犯罪行為,甚至出現了名為傀儡師的AI罪犯, 它沒有實體,是龐大的電子信息「自我覺醒」後產生的類似於人類靈魂的某種個體。素子的任務,就是將傀儡師捉拿歸案。
粗看簡介,你或許以為《攻殼機動隊》是披著科幻外衣的警匪動畫,其實,它更像關於未來的一則預言。這一點,從動畫中的場景描繪便可窺探一二。
與美國大片中那些炫目的有些失真的未來都市不同,《攻殼機動隊》裡的香港更具質感與生活氣息。
它沒有憑空捏造一棟棟高聳入雲的大樓,取而代之的則是滿屏的大字報,
破舊的居民樓
以及霧靄小雨下朦朧的街景。
這樣設計顯然更能凸顯一座百年老城的積澱與韻味。未來城市的概念在觀眾看來也不再虛無縹緲,就像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延伸,而非再造。
如果說,保留都市陳舊感是《攻殼機動隊》復古一面的話,那其中的種種科技手段、思維則證明了它超前的一面。
義體化,3D列印、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這些概念,早已被實現,核危機、網絡犯罪也一直存在,甚至片中提到的AI「覺醒」,如今也被證實是可行的。
毫不誇張地說,《攻殼機動隊》早在20多年前,就已印證了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
在電影領域,它則直接影響了科幻大作《黑客帝國》系列。該系列導演沃卓斯基姐妹曾經毫不避諱地稱自己受到了《攻殼機動隊》的巨大影響。
這是《黑客帝國》中的程序代碼
這是《攻殼機動隊》中的程序代碼。
身體與網絡連接的接口。
連《黑客帝國》中的女主角也被認為是照著草雉素子的模樣找的。
甚至,動作場面都拍得一模一樣,西瓜在鏡頭中的位置幾乎重合。
「致敬」到這地步簡直喪心病狂。
被世界公認的經典大作反覆模仿, 可見《攻殼機動隊》水準之高!當然,它真正牛的地方遠不止這些。
深刻的思想內涵與哲學意味才是《攻殼機動隊》凌駕於同題材作品之上的法寶。
由於身體除大腦外均被義體化,草雉素子無時無刻不在懷疑自己生而為人的事實。
她從始至終都在思索一個問題,即「我是誰」。
類似主題曾不止一次出現在科幻片中,《人工智慧》、《機器管家》、《我,機器人》均涉及到機器人對自我身份追尋的情節。
《攻殼機動隊》比它們在這一問題上走得更遠,草雉素子擁有人的大腦、思維與意識,但她卻無法證實自己的意識真的存在。
她向自我發問,更像人類對本真身份的探索。
哲學中有一種二元學說,認為
「思想」,並不是來源於大腦的運作,而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這一學說區別於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而將精神與物質、肉體與靈魂徹底分隔開。
影片開始,草雉素子無意識間說的這麼一句話:「你我猶如隔鏡視物,所見無非虛幻迷朦」。頗有二元學說的意思。
與素子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被她捉拿的傀儡師,這個成型於網絡信息中的虛擬個體,篤定自己即是真實存在的人。
這就有趣了,擁有人類大腦的草雉素子懷疑自己人的身份,沒有軀體脫胎於虛擬世界的傀儡師堅信自己就是人。
兩者之間的巨大反差,引出了本片的核心思考——人到底是什麼?
毫無疑問,這已經上升到哲學層面。深度是《攻殼機動隊》最為人稱道的法寶,它衝破了人們對動畫電影的固有印象,拓展出不低於真人電影的思想境界。
不知多少人看過《攻殼機動隊》之後,會隨口而出一句:「哇靠,動畫還能這麼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