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夫、吉野家的去廚師化好像在走下坡路,究竟是被誰攪的局?

2021-01-19 筷玩思維

溫馨提示:本文約4600字,燒腦時間9分鐘,筷玩思維記者陳敘傑發於北京。

用一個段子開篇:兩隻小蜜蜂啊飛在花叢中啊!飛得高的對飛的低的說:「你這個low bee!」。

LOW這個詞很好玩,指的是兩種相對平等的事物的水平格局行為的高低之分,站在上帝的視角上,對兩種類似的事物進行對比。

去廚師化是這十幾年來一個新流行的詞,一般會搭配工業化、標準化、供應鏈這三個詞。

那麼,商家品牌方的去廚師化理念好像都是一樣的,在同類行為中會不會有高低之分?會不會有些讓消費者覺得LOW的?這些會對自身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今天,筷玩思維(ID:kwthink)就對去廚師化這個行業現象,從顧客的視角來分析,去廚師化是怎麼被玩LOW的,帶出來的痛點和直觀影響是什麼?

真功夫模式

去廚師化不是顧客喜愛的,真功夫的蒸才是

據相關資料,1990年,真功夫發源於東莞長安鎮;1997年,自主研發電腦程控蒸汽櫃,全球率先攻克中餐「標準化」難題。真功夫探索出中式快餐發展的新路,實現了整個中餐業「工業化生產」、「無需廚師」、「千份快餐一個品質」的夙願。

至今,真功夫已經在全國各地的一二線城市幾乎都有了自己的分店,90年代走來,去廚師化、標準化是真功夫壯大的一個點,但支撐真功夫走到現在的贏利戰術主要還是因為它的一個理念:營養還是蒸的好。

在顧客看來,點餐時候看得到的蒸汽櫃,沒有聽到炒鍋的聲音,好像出去吃飯不衛生、不營養的痛點在這個時候大部分都被打消了。真功夫能做到這一點,其最大的功勞是工業化生產帶來的強烈屬性:多店可複製、烹調少油煙、員工易操作。

另一方面,是不是顧客認知的蒸文化和真功夫企業的蒸文化真的能達成一致?

筷玩思維與真功夫的一線員工小張進行了一次溝通,就著蒸文化、食品安全、工業標準化小張說出了一些看法。

「首先吧,真功夫的衛生是沒得說的,每天下班都要對廚房進行半個小時的一次打掃,一周還要進行一次大掃除,真功夫確實不怕被隨時檢查衛生,另一方面,我們員工也是要吃自己的產品,比如說晚上賣不完的飯菜,都由我們夜班員工自由吃掉,公司規定是不可以保留到第二天再銷售的,這些消費者是可以放心的。」

「其次吧,要說這個蒸文化,也不是全部都蒸的,比如說,生菜就是開水燙的,酸菜滷肉飯的酸菜就是自己炒的,滷肉是高壓鍋燉的,當天做好分成一份一份的,放入蒸汽櫃加熱,要說不是蒸的也不能說,要說是蒸的也不全是。」

小張微微一笑,「公司的飯呢,就是自己蒸的,其他產品都是公司統一配送,差不多一周一次,發過來的菜都是洗好切好,一份份的,還有肉有些是醃製好的,有些是熟的,基本就是加熱下,就能銷售,類似方便食品那些。」

最後,小張做了下總結,「比起以前,門店的顧客確實是少了,要說蒸這個詞,我是不太認同的。」

工業標準化的供應鏈配送,是很多餐飲品牌的背後推動之手,這次推動帶來了一條快速發展的通道,也讓去廚師化這個行為得以更好的發揮,再搭配上蒸的理念,強強結合成就了真功夫品牌的成長,那麼,除了真功夫蒸式的去廚師化玩法,去廚師化還能怎麼玩?來看看日系品牌的吉野家。

吉野家模式

料理包的去廚師化不是絕招,日系企業的全世界布局才是

要說方便美食,日系可是很有一手,且不說,全家和羅森玩了很久的便當文化,就單單說料理包最早出現在生活高度緊張的日本都市,隨即在臺灣的臺北、高雄流行,被商家稱為媽媽餐,住家便當,從他們的接受度、廣泛度就可以看出它的可用性,且目前在中國廣泛行銷於機場、車站、咖啡廳、外賣、快餐業態中。

在消費者的選擇中,料理包模式是一種最廉價、最快速的生活方式。

有朋友曾經吐槽過說,吉野家就是料理包的經營模式,甚至,顧客在取餐的時候,都能看到後廚工作人員剪開一個加熱過的塑膠袋子,將它倒在飯裡就組成了你點的美食。

為了驗證吉野家出品過程的顧客體驗和上文了解的是否符合,記者到線下門店時發現,拿到手的是水煮的蔬菜澆上加熱的醬汁,不均勻的醬料和肉的搭配,甚至配菜的沙拉更是連包裝封口都沒打開。這一切都在赤裸裸的告訴消費者:我很工業化。

比起真功夫的蒸文化,吉野家的水煮行為帶來的是更糟糕的顧客體驗,既然實地的體驗不甚完美,這就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吉野家模式在中國市場是怎麼火起來的?

來看一組商業評論:1987年11月12日,零下20℃,寒風刺骨的北京,前門大街上,勞作公民扭起愉快的秧歌舞,只為迎候中國首家KFC的到來。

三年後的深圳羅湖區東門步行街,麥當勞初次來到中國,那時候中國對餐飲跨國企業來說還是一個遙遠的未知地,當麥當勞飄洋過海的來到深圳時,為了表現中國人民的熱情和友好,不少深圳人舉家前往,消費者經常動不動就把隊伍從一樓直接排到三樓,美帝這時才了解,誰是真實的花費強國。

兩年後,一家日本快餐連鎖緊跟麥肯兩位大神的腳步,把門店放在了中國最有王者榮耀氣息的王府井大街,賣的就是牛肉蓋澆飯。就此,開啟了拳打快餐界的跨國料理包文化。

餐飲業的改革開放,消費者對異國餐飲文化的好奇和接受度,正是吉野家料理包模式快速發展奠定的最好基礎原因。

但是好的基礎不代表就能一直獲得好的成績,在餐飲業變革如此迅速的今天,真功夫的蒸營養理念和吉野家的跨國文化招牌會不會有受挫的時候?

連鎖品牌方的痛,顧客的消費心理是怎麼回歸理性的?

來看看,真功夫和吉野家的目前情況是什麼樣的。

據媒體報導:曾經的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真功夫」在估值縮水一半之後,股權拍賣仍無人願意接手。2015年12月14日,中式快餐巨頭「真功夫」原董事長蔡達標持有的14%公司股權以2.17億元底價在廣州產權交易所拍賣,最後因無競買人應價導致流拍,拍賣標的被收回。

距離2000年間真功夫午餐時間的瘋狂排隊現象,今年,從北上廣的多家城市看來,這樣的消費熱度已經褪去,而記者從吉野家多家實體店的走訪後發現也是類似的情況。

在品牌方依舊保持熱度、保持產品更新能力的當下,為什麼會遇到消費逐漸受冷的現象?我們來看一個段子還原現在消費者的心理場景。

假日裡,王尼瑪和陳尼瑪走在大街上,中午時分,王尼瑪對陳尼瑪說,「陳尼瑪,我好久沒吃真功夫的排骨飯了,走,我請客。」

這時候陳尼瑪兩眼發光地說,「啊,我不我不,王尼瑪你一定是不愛我了才這麼敷衍,人家看過地圖,君太大廈還有好多新開的餐廳,我們去逛逛吧。」

結果,半個小時後,飢腸轆轆的陳尼瑪打開地圖對快要餓暈過去的王尼瑪說,「快看快看,大悅城的餐飲街今天做活動,還有優惠哦,愛我,你就帶我去。」

看得出,新商業綜合體的餐飲大軍的崛起給老品牌的守江山帶來的是毀滅性的影響,可是,這只是一部分小的趨勢,在顧客的消費心理和新商業環境的衝擊下引出的真正罪魁禍首是啥?

一方面餐飲業從90年代走到現在,商家數量呈現的劇烈井噴式裂變和多品類消費需求的品牌補充,這是讓消費者有了好奇嘗鮮拋棄熟悉老商家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年輕創業者的到來和跨界創業者的增多也是讓消費者對餐飲消費需求的渴望正比式提升。

在這一局面形勢下,真功夫和吉野家十多年前到現在一直遵規守矩的去廚師化玩法就顯得和新餐飲的有趣好玩比起來缺乏了很多亮點,消費者也會對一成不變的消費提供感到很無趣,但是工業標準化真的就不行了嗎?讓我們進入第二部分:工業標準化的另一種玩法。

老昌盛、喜家德、鼎泰豐,不一樣的標準化玩法

這年頭,好像新老餐飲人開連鎖店不懂標準化,不玩新概念都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兒,與麥當勞、肯德基、真功夫等標準化帶來的精工簡技不同的是,喜家德請來了資深手藝人、老昌盛有湯包師傅、鼎泰豐請來了行業大師,這時候,它們不玩百店一味嗎?它們不對用料用量定標準嗎?兩者的區別在哪裡?讓我們再次走進消費者的內心世界。

王尼瑪打算帶陳尼瑪去餐廳吃晚餐,陳尼瑪反對說,「吃吃吃,老是出去吃,不衛生又不健康!」

王尼瑪無奈,「那行吧,去我家,我讓你體會下什麼叫做自己做的黑暗料理跪著也要吃完。」

終於,王尼瑪和陳尼瑪出現在喜家德餐廳裡,陳尼瑪尖叫,「哇,現場製作看得到的新鮮健康,又好吃,以後就是這裡了。」

就像千裡香混沌能在上海存活下去,最大的優勢就是顧客能看到混沌是現場包的,即使肉餡是提前做好的,但是有一個新場景的互動就打敗了消費者的疑慮。

所以,我們從新的標準化場景、商業新環境和顧客心理總結出一個詞:產品服務。

真功夫和吉野家看過來的時候是這樣想的,產品服務是什麼鬼?

對大部分餐飲老闆和從業者來說,服務就是端端盤子,微微露齒一笑?

對產品服務這個詞餐飲人是這麼理解的:顧客吃東西的時候叫服務員幫忙把食物餵到消費者嘴裡?

不不不,畫面太強烈不敢想,那麼我們百度一下就發現:產品服務是指以實物產品為基礎的行業,為支持實物產品的銷售而向消費者提供的附加服務。

好像這個回答又太高大上,看不是很懂,那麼,什麼叫餐飲的產品服務呢,簡單的說就是讓產品到消費者手裡的過程中給予消費者一定的滿足感,其核心就是讓產品優點更大發揮,讓產品痛點在消費者面前消失。

用幾個顧客心聲來簡單說說:

那個,吉野家的大姐,你剪料理包就剪料理包,能不能背對著我剪不要給我看到?還有那個大哥,你拌醬汁能不能多拌一秒,均勻點,才好吃, 誒誒誒還有這位小弟,沙拉盒子幫我撕開好不好?你這裡不是自助餐廳,我剛剛付了錢,你是看到的,對不對,講道理嘛。

真功夫的大哥哥,你看這個茄子飯的茄子都壓在一起了,像茄子肉餅一樣,出餐的時候看一下行不行,也就一兩秒鐘的事情嘛,我看著呢,好不好,拜託,我是顧客,是顧客,是顧客。

另一方面,有顧客驚嘆:哇,真的想不到,大上海7元一籠的湯包居然是店裡的員工現場包現場蒸的,好好玩,好新鮮,以後就來這裡吃飯啦!

就著這些痛點問題 ,筷玩思維的記者再次諮詢真功夫的小張,得到以下回答。

「其實,你說的問題,公司是確實說過的,出餐時要看一下,但是有時候很忙,忙到撕心裂肺,也就顧不上這麼多了。」

「好像公司確實沒有出什麼規定來明確這些流程的,而且我們也不太清楚這些影響。」

所以,問題就這樣慢慢的出現,影響餐飲人也影響這顧客的消費體驗,這些,都是很容易看的到卻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事情。

在品牌方的管理下,產品的提供基本是被定型的,產品的提供方式也是被定型的,但是產品的服務是不可以被定型的,只有更好的補充和改變,才能彌補一些被定型帶來的消費痛點。

結語

曾經,餐飲業的去廚師化和標準化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理念,這些理念本身是並沒有錯的,一方面去廚師化和標準化確實給很多餐飲品牌打開了快速擴張的局面,但是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痛點。

有管理沒執行、有執行沒標準、有標準沒服務,這三個問題和顧客心理變化確實值得很多快速奔跑的餐飲人去思考。

從吉野家、真功夫的標準化理念到喜家德、鼎泰豐的標準化理念對比之下,我們看得出,標準化帶來的是讓廚房人員更好的操作,為了追求精工簡技可以去廚師化,但是去廚師化並不等於要把廚師人員隔離在廚房外面,去廚師化並不是等於去大廚化,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工業標準化和去廚師化還是有相當多的缺陷的,但是有缺陷不代表就要去拋棄,對企業方來說,有些問題去完善和改觀並不太難,消費者要的也不是太多,最簡單的產品服務就能讓他們感動不已。

針對這些現象和顧客變化,不能因為品牌要繼續往前走,就忽略了最基本的問題,不能因為品牌發展的不錯,就不去看最簡單的服務體驗。有些事情,決定品牌走上坡還是走下坡的不是消費趨勢而是消費體驗。

以上這些,都是最實際的問題。

持續不斷為餐飲業貢獻深度硬幹貨。筷玩思維於5月2日正式發布了面向餐飲上中下遊產業鏈的九大配套服務,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具體查看。各種形式合作請聯繫:蘇先生 15650737218(同微信)。

相關焦點

  • 真功夫、吉野家去廚師化好像在走下坡路 是被誰攪的局?
    去廚師化是這十幾年來一個新流行的詞,一般會搭配工業化、標準化、供應鏈這三個詞。   那麼,商家品牌方的去廚師化理念好像都是一樣的,在同類行為中會不會有高低之分?會不會有些讓消費者覺得LOW的?這些會對自身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今天,筷玩思維就對去廚師化這個行業現象,從顧客的視角來分析,去廚師化是怎麼被玩LOW的,帶出來的痛點和直觀影響是什麼?
  • 餐飲業「去廚師化」愈演愈烈,未來80%的廚師將失去工作?
    「去廚師化」這一說法在之前便有提到,也有一些餐飲門店在使用。但是在疫情過後的一段時間內,「去廚師化」這一現象在餐飲業中愈演愈烈。無法忽略的是每一個廚師未來的職業生涯都和這一概念有密切的關係。「去廚師化」概念最早傳到中國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最早使用這一方法的便是中式快餐品牌真功夫。
  • 餐飲「去廚師化」加劇:未來,80%的廚師將被淘汰
    廚師群體目前的生存現狀究竟如何?危機之下,未來的出路又在哪? 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麥肯將快餐概念帶入中國時,「去廚師化」的帷幕就緩緩拉開了。 1997年,真功夫率先攻克了中餐「標準化」難題,將大部分產品都通過中央工廠進行加工,菜提前洗好切好,肉類提前醃製好,再以袋裝的方式配送到門店。門店的工作人員只需剪開袋子,把處理好的食材放入蒸櫃裡簡單蒸一下即可出餐。
  • 必勝客、德克士、真功夫、吉野家等的外賣配送居然有順豐?
    目前,豐食上已有近百家知名餐飲企業入駐,包括必勝客、德克士、真功夫、吉野家、達美樂、雲海餚、西貝、周黑鴨等。未來,順豐將正式挑戰美團、餓了嗎!
  • 真功夫、吉野家、永和大王、味千為什麼這些連鎖快餐現在都處境尷尬?
    相比之下,味千、真功夫、吉野家、永和大王這類連鎖快餐則比較尷尬,如果對它們做個總結的話,它們屬於規模上不大不小、品牌影響力層面不上不下的一類。不可否認的是它們都曾生逢其時,並且有過相當風光的一段時期,但現在成為了年輕化浪潮裡受到衝擊最強的。
  • 吉野家大規模敗退,一碗日式牛肉飯的時代焦慮
    7月至今,海內外吉野家門店接連關閉。日本新潟市中央區吉野家宣告,8月18日下午3點起永久閉店。門店常客aki得知消息後,在閉店前一天,特地去吃了一碗牛肉飯和蕎麥麵。而在中文網際網路,吉野家閉店消息登上熱搜後,中國擁躉者同樣流露出遺憾,遍布城市車站的吉野家,曾經陪伴他們的旅途。
  • 越過了無數餐飲「山丘」,吉野家們卻早已無人等候
    但其實,對於職場人來說,像吉野家、味千拉麵、真功夫、永和大王等等連鎖快餐店,都是快速解決工作餐的好去處。只是,隨著前幾天吉野家宣布將關閉全球150家門店,部分職場人的工作餐或許又少了一個選項,而親戚或許再也看不見「我一個人」食吉野家了。根據公開數據,吉野家在日本國內外共有約3300家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店,而中國佔了六成。
  • 實不相瞞,我每次去日本都要吃吉野家.
    眾所周知,我前幾天去京都去狠狠的摸了一次夏天的尾巴。(全靠我刷屏得來的眾所周知,我知道)日本當地半夜11點半,我結束了所有路程的奔波,入住了酒店。飢腸轆轆,決定下樓用吉野家打開休假的第一餐。我第一次來日本,是兩三年前的夏天。半夜兩三點在酒店翻來覆去睡不著,於是乾脆出來,準備在街頭隨便轉轉,順便再找點吃的。
  • 喜歡一個人去吉野家吃火鍋
    心情莫名其妙難過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去吉野家吃火鍋。作為一個在職貧窮的城市民工,吉野家實在是窮人恩物,尤其是一人火鍋的性價比之高實在無以匹敵。不喜歡吉野家的朋友也可以換成「心情莫名其妙難過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去半島high tea」,沒有太大關係。
  • 吉野家關店150家:海外業務早已下滑,疫情只是最後一擊
    面對新的消費習慣和飲食習慣,連鎖快餐店不得不快速作出反應,調整適合市場的經營模式,否則走入絕境是遲早的事。因疫情遭受重創,海外業務早已下滑導致吉野家關閉部分門店的一大主要原因是疫情。據吉野家公告顯示,在疫情最嚴重的2月份,吉野家在中國停業或者縮短營業時間的店鋪多達578家。
  • 吉野家為啥只開在華北東北?一份日式蓋澆飯的前世今生
    以吉野家的品牌優勢、高度標準化的出餐方式和連鎖餐廳的經營能力,發展了20多年仍在北方市場徘徊,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個案例也可以看成是快餐連鎖在中國發展的階段縮影。隨著肯德基、麥當勞、真功夫等連鎖快餐品牌也紛紛「牽手」外賣訂餐平臺,吉野家也接入了美團外賣,提供外賣服務,同時也上線了自有外送平臺「吉食送」。
  • 東吳是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孫權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東吳是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也許很多人第一印象會是孫權駕崩、吳主孫皓繼位,東吳才開始走下坡路的。但實際上,從孫權稱帝的那會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東吳帝國衰敗的跡象已經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顯露出來了:
  • 吉野家的兩次生死時刻
    安部努力挽留:「如果我們一起辭職,就正中了新來的管理層的圈套,他們就有了讓吉野家不得不破產的理由。如此一來,無論今後我們去哪裡工作,都是摧毀吉野家的幫兇。讓我們一起為吉野家牛肉飯證明價值!重整旗鼓,讓拋棄吉野家的人後悔去吧!」 最終,申請更生法得到了法院批准,吉野家抓緊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走上了重建的軌道。
  • 定位專家顧均輝:生死至暗時刻,傳統快餐品牌吉野家如何破局?
    近日,吉野家和《寶可夢》聯動推出「poke盛」套餐,除了特色寶可夢蓋澆飯之外,還專門定製了精靈球大碗,吸引無數人打卡,讓國內粉絲羨慕不已。不過國內吉野家近期也是新動作不斷,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在北京部分門店開始提供自助早餐。
  • 吉野家大敗退,究竟做錯了什麼?
    吉野家在中國有兩個運營主體,分別是日本吉野家和香港上市公司合興集團。合興集團憑藉與日本吉野家籤署的長期特許協議,在中國北方運營吉野家。疫情期間,無論是吉野家直營店還是特許經營店,都受到了巨大衝擊。合興集團的數據顯示,2012年,吉野家店均營收為600萬人民幣,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變成了481萬元。門店平均回報率也下降了四分之一,單店收益已大不如從前。關店!暴跌!我們不禁要問了,吉野家究竟做錯了什麼?
  • 日本吉野家「大變身」,女生也可獨自去吃了吧?
    你可能會疑惑,吉野家牛肉飯賣得好好的,為什麼要突然要「換皮」呢?這又是在弄啥?
  • 日本百年快餐巨頭吉野家的疫情之殤
    假如某一天吉野家真的要在中國市場徹底撤離,還別說疫情是壓倒性的那根稻草,而是121歲的吉野家,真的「已經老了」。畢竟,主宰市場未來的胃口挑剔的年輕一代消費者,似乎更青睞「年輕」的餐飲品牌。雖說多難興邦,但誰不想一帆風順基業長青?誰不希望能愈戰愈勇,遇強愈強?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還是有差距,哪怕就是那麼「一丟丟」。
  • 吉野家母公司2019年營收21.03億元 上半年將放慢開店步伐
    報告顯示,2019年合興集團淨增門店38家,截至2019年12月底,公司共有597家餐廳,其中冰雪皇后189家,獲得收入2.31億元;吉野家385家,獲得收入17.82億元,為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公開資料顯示,合興集團2011年出資34.75億港幣獲得日本吉野家株式會社特許經營權,經營範圍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及部分東北地區。2018年,因與主要專利商日本吉野家集團合作加強,合興集團取得河南、山西和陝西「吉野家」店鋪的獨家經營權利,經營範圍進一步擴大。
  • 吉野家日本遭遇九年來首次業績虧損,它在中國的日子也不好過
    記者 | 楊秋月快餐連鎖品牌吉野家正面臨新的經營危機。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報導,日本吉野家控股(HD)的業績正在惡化。1月10日發布的2018年3-11月合併財報顯示,該公司營業虧損達5億日元(3125.5萬人民幣),而去年同期為盈利25億日元(1.56億人民幣)。
  • 引進吉野家、DQ開店700多家,洪明基是如何融入「中國味道」的
    那個時候,我其實一直都在考慮去投資銀行工作,因為那是我的興趣所在。」  說到這,他哈哈大笑起來,因為後來有轉折,而且這個轉折實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沒有到投行工作,而是選擇進入跟投行完全不相關的餐飲行業。  這個「意外」的產生還要從他去美國留學開始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