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1.4M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1「品牌強國工程」發布活動在北京舉行。據悉,2021年的「品牌強國工程」將推出融媒體傳播服務方案,涵蓋總臺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各類資源,活動現場氛圍熱烈,引發行業關注。
但是這場發布活動最吸引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小編目光的,卻是時隔兩年終於將要回歸的第三季《朗讀者》的身影!
在發布活動中,第三季《朗讀者》節目主持人、製作人、總導演董卿正式宣告了第三季《朗讀者》將要回歸的消息,時隔兩年,小編翹首以盼的「小朗」終於要回來了!
更讓人興奮的是,第三季《朗讀者》的「前奏」活動——「一平方米」朗讀亭活動將於10月16日-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三城展開三天的直播活動!
對今年共同經歷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和猝不及防的宅家生活的大家而言,想必會有許多想抒發的情感和內心故事。而這一次「三城三天」「72小時不間斷直播」的朗讀亭,則給了喜愛朗讀,或者想要講述親身經歷的小夥伴提供了表達的機會。
站在朗讀亭中,面對鏡頭,或者朗讀經典佳作,或者分享回憶,亭內5分鐘的時間都或許是一次無與倫比的體驗吧!
此次朗讀亭活動於9月20日開啟了網絡報名通道,通過搜索相關信息發現,《朗讀者》的粉絲們也和小編一樣,早已完成報名,翹首等待線下的朗讀亭體驗!不僅是粉絲圈沸騰,節目的回歸還得到各大主流媒體的報導。其中,主流媒體《光明日報》發文點讚:此次「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既是第三季《朗讀者》回歸的前奏,也是送給2020年的一份禮物。
而隨後第三季《朗讀者》先導片的發布,也將本季《朗讀者》新的前進方向——「向光而行」傳遞出來。通過熟悉的鏡頭和對比的手法,片子描繪了人們走過困難、迎來希望的命運轉變,雖然文字只是載體,朗讀只是形式,但對過往文字的朗讀,都是對今日世界的發聲。
微信大號《光華銳評》對本次朗讀亭活動的舉辦和第三季《朗讀者》的回歸評論道:這個只有一平方米大小的「入口」,通向深不見底的人心和漫無邊際的世界。可人心就是這樣,再深不見底也值得我們一探究竟,世界就是這樣,再漫無邊際也值得我們勇敢出發,這就是《朗讀者》希望跟大眾一起做到的事。
朗讀亭啟動報名、第三季《朗讀者》先導片上線後,粉絲群體掀起了打卡風潮,紛紛留言打call。
「不論時光流轉,回頭再看《朗讀者》,依然讓我們熱淚盈眶」
「今年是特殊且不平凡的一年,朗讀亭一定會記錄很多溫暖人心的故事吧」
「讓我們向著光,追趕光,成為光!期待《朗讀者》第三季」
「現場連線太酷了叭!!!選擇武漢真好,那裡應該會有很多故事」
小編通過對粉絲的評論關鍵詞進行統計,發現大家的討論和留言更多地集中於本季朗讀亭的城市、故事主題、治癒特質,留言中表露出了大家的滿滿期待。
朗讀者活動評論詞雲圖
小編又去查看了相關數據,發現《朗讀者》的百度指數在近日均實現了大幅上升,其中媒體指數同比上升26%,環比上升達到433%。
《朗讀者》百度指數
朗讀亭的微信指數同樣也在近期實現大幅上漲,預約報名通道開啟後,微信指數日環比提升69.58%,品牌強國工程發布節目回歸消息後,日環比提升69.28%,先導片發布後,日環比又提升了21.65%。
朗讀亭微信指數
從這些數據上可以直接看出,《朗讀者》這個國內文化綜藝市場領跑者的回歸,在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期待。
那麼,作為一檔已經播出兩季,收穫高口碑且名聲在外的文化類綜藝,第三季又會用什麼手段來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又為觀眾準備了一些怎樣的新驚喜?
品牌強國的發布會上,董卿用「新媒體化」這一關鍵詞,對第三季《朗讀者》在傳播形式方面進行的創新做出解讀,也向喜愛《朗讀者》lP的觀眾做出回答。
按小編的理解,新媒體化應該就是現在網際網路圈最熱的一個詞:產品思維。也就是將《朗讀者》打造成一款新媒體端的網際網路產品,它是視頻化的,而不僅是傳統大屏端的電視節目。
具體有哪些方面呢?綜合各方資料與信息,小編進行了一番分析。
從傳播方式來看,本季朗讀亭活動採用慢直播形式和連線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互動性。朗讀亭採取的24小時慢直播形式,將朗讀亭的環境、朗讀流程、朗讀細節、語言甚至動作都變得真實且觸手可及。而董卿也會在北京的朗讀亭外,傾聽三地朗讀亭記錄下來的聲音,並隨機與亭內的朗讀者進行連線,與他們互動交流。
總臺編務會成員孫玉勝在「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關於總臺視頻傳播新探索的演講時認為,視頻有兩個原始屬性,一個是娛樂,另一個就是現場,視頻對現場的追求應該是其自然的法則。而本季朗讀亭的慢直播+互動連線模式,正是強調了這種「現場感」,讓朗讀亭真正成為分布在社會中的「情感採集器」,這也是總臺在視頻傳播探索中的一個重要實踐。
觀眾可以通過活動直播平臺——央視頻,「雲」觀看實時朗讀現場,並在線進行互動。這裡要提一下央視頻,它是總臺基於5G+4K/8K+AI等新技術,推出的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平臺,也是中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朗讀者》與央視頻的碰撞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同樣令人期待!
新媒體化的另一個特質,便是節目主題的選擇更加具有社會性和共情性。「以人感動人,以人指引人、以人鼓舞人」,是此次朗讀亭活動的初心。第三季《朗讀者》將視線更多地投向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聚焦於社會話題,用慢直播記錄下更多普通人真實的生活聲音,以及亭外真實的車水馬龍和城市日夜。通過朗讀與大眾的生活相連接,讓觀眾能夠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得到共情和共鳴。
所以本次朗讀亭活動選取了北京、武漢、廈門三座有代表性的城市,有北京的「世界之聲」,更有廈門的「文化交融」,還有武漢的「英勇奮戰」,不僅涉及到南北方不同的風土人情,更擁有更廣闊的社會議題。三地朗讀亭將記錄下諸多值得記憶的故事,也將使得第三季《朗讀者》的主題設置具有更深厚的社會意義,符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
但新一季《朗讀者》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並未到此結束,據悉,節目還將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深度合作,將綜藝和廣播相結合,充分展現融媒體產品的特點。看來,以後開車時在廣播中聽到《朗讀者》的聲音也不是不可能的。
此外,第三季《朗讀者》還將推出衍生品牌節目《一萬公裡》。這是一檔專門為新媒體端打造的半記錄式戶外文化類節目,將帶領觀眾走出演播室,走向城鎮、鄉村,奔向中國的各個角落,聆聽故事,解讀鄉愁,去實現「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如此看來,新一季的《朗讀者》融合了大屏、廣播、慢直播+互動、新媒體衍生節目等多種傳播形態,並且與5G新媒體平臺合作,打造出一個融媒體產品矩陣,新媒體化的雛形已經呼之欲出。
據悉,本季的朗讀亭還將進行空間優化,通過與實體書店進行公益合作,將部分朗讀亭設置在書店中,帶動更多的人投入閱讀。在「書香也怕巷子深」的當下,小編認為朗讀亭的活動將成為推廣全面閱讀,讓朗讀亭成為城市文化地標的好方式。
曾經有書店管理人員分析:「實體書店的下滑不是因為讀者不看書,而是讀者沒有走進書店去看書。」在實體書店客流量下滑的現狀下,《朗讀者》若能夠長期與不同書店合作,開展專場線下公益活動,將自己的資源與經驗進行輸出,為書店打造流量入口,那麼節目發揮的文化價值和引領作用將更加突出,也更加值得點讚!
同時小編認為,《朗讀者》可以開發更多的衍生音頻節目,如《朗讀者「鑑書」》等,將正片中的書目在音頻中進行整本朗讀,或挑選經典段落朗讀並配合講解。另外,節目還可以在線下設置體驗點,如在實體書店、咖啡廳或圖書館等場所設置「聽書專區」,讓喜愛閱讀的人可以在此處「聽書」,這些都可以讓《朗讀者》在大眾閱讀習慣和文化審美培養方面發揮更大的價值。
董卿說:「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到只容得下兩三人站立,但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傾聽數以萬計的心底的聲音。」走到第三季的《朗讀者》,我們相信它必定將「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