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裡,能做成爆款綜藝的只有口無遮攔的網絡綜藝,或者經典IP的《極限挑戰》、《跑男》等等。
但是其實,有些綜藝或許沒有太高的曝光度,但是真的很有意義和內容。這個名為《國家寶藏》的綜藝,就是國產綜藝中絕對的口碑綜藝。
《國家寶藏》是一檔由中央電視臺製作的文博探索節目,張國立老師就是這檔節目的講解員。如今節目已經做到的第三季。
而最新一季在12月初和大家見面,並且首播就得到了很多觀眾的關注,收視成績成國產綜藝中的「香餑餑」。
節目由9家博物館聯合播出,是一檔挖掘和探索寶藏文物的節目。在這檔節目裡少了很多綜藝的娛樂性質,多了歷史的厚重和故事感。
目前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節目都保持在9.1分,第三季的節目剛剛開播,暫無評分,但是基本的水平也和前兩季沒有太大的出入。
震撼,是每個文物寶藏帶給節目的直觀感受
《國家寶藏》是一檔將文物放在高清鏡頭下,給觀眾展示的節目。即便是在博物館中親生瀏覽,也難以察覺到很多文物精細的脈絡和宛若天成的工藝。而《國家寶藏》給了觀眾一個仔細觀察文物的機會。
在節目中,有文物殘缺美的展現,也有文物修復後帶給觀眾的震撼。在前兩季的豆瓣評論中,諸如「熱淚盈眶」的高度評價並不少見,而在第三季的節目中展現的文物可以說是越來越震撼。
比如「金嵌珍珠天球儀」這段,即便是不講述它的故事,也能通過它的外形被驚豔到。
這個儀器周身都是金光閃閃,而在有關於「帝」的星星標註上都用到了最大的珍珠。精湛的工藝,絕對精細的脈絡,在高清的鏡頭下震撼了在場的觀眾,也震撼了熒幕前的我們。
而這檔節目中出現的文物、國寶也不止於此,在第三季的第一期中一共出現了三個文物國寶,除了天球儀之外,還包括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以及午門。
對於觀眾來說,這是一檔感受寶藏的節目,而這些寶藏也完全沒有讓觀眾失望。他們飽含著古代人的智慧,也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韻味。
在故事中,感受民族自信
在看這檔節目的時候,其實很容易產生一種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為了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民族自信也油然而生。除了簡單的講解文物之外,演員的演繹對這檔節目來說也是吸引觀眾的一個亮點。
在第三季的節目中,除了張國立之外,還有靳東、張子楓、馮小剛的參與,他們只是演員,但是也是國寶守護人。
節目大氣磅礴的舞臺布景,加上演員專業的演技以及堪比影視劇的服化道,就這樣帶著觀眾走進了國寶的故事。
在故事中,有講述寶藏由來的,也有它從無到有所歷經千錘百鍊的過程。就像國寶「午門」在建造過程中的700張手稿,就見證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比起博物館裡對文物國寶的一張卡片介紹,演員們真的把故事展現在了觀眾的面前。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原來國寶也會說話,原來一個歷經時代的物件也有故事。
在筆者看來,這就是寓教於樂最好的呈現方式,節目中有很多的「教」,其中有關於古代人生活、觀念等方方面面的普及,讓寶藏依舊有著歷史的厚重感。
而節目中的「樂」,則是把古書上的文字變成了親眼所見的畫面,讓寶藏的經歷變得更有趣,但是卻不顯輕浮。
這檔節目的優勝之處,就在於他不想王剛的鑑寶節目那樣膚淺,而是用寶藏的故事勾起了觀眾的自豪感。
以史為鑑,也並不是一味吹噓
《國家寶藏》中出現的國寶,每一個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但是這檔節目也並不是一味地鼓吹,只拿出那些光鮮亮麗的一面,讓我們沉迷自豪忘了進步。
在講解「金嵌珍珠天球儀」的時候,講解人黎耕講述了這個儀器今生的故事,他展示了儀器上金光閃閃的精美,更帶著國寶上顆顆閃耀的珍珠,證明原來奢侈不只是一個金錢數字,更是一種氣勢磅礴的氣質。
但是同時珍珠的存在,更是一種值得我們反思的細節。它是回眸之器、認知之器,更是警醒、激勵之器。
當時的造辦處為了討好乾隆爺,故意將本不是最亮的星用了最大的珍珠,原因就是這顆星的名字有個「帝」。
在這裡既凸顯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又證明了皇權曾凌駕於科學的社會常態。
中國天文學在古代的輝煌時刻讓我們驕傲,但是過分的自信也導致了本身超越其他國家的天文學,在我們依舊沉迷輝煌的時候就被輕易趕超。
節目中不僅承認了我們曾經的輝煌,也搬出了我們曾落後於西方大國的事實。在這些寶藏上我們看到的也不僅僅是讓我們倍感自豪的故事,還有著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歷史,不得不以史為鑑的自覺。
這檔節目就是本著中肯的態度,帶我們借著寶藏瀏覽了過去的時代。
《國家寶藏》這檔節目,也算是出一季火一季。節目由「前世傳奇」演繹和「今生故事」講述兩個部分,既邀請了相當專業的國寶講述著,也邀請了大家很喜歡的熒幕演員,幾乎是涵蓋著內容質量和娛樂兩方面。
在《國家寶藏》的節目中,讓人感到震撼的是節目的舞臺布景,是各種一覽無遺的電子大屏,同時也是在高清鏡頭下完全展示的寶物,而比起這些觀眾們更加欲罷不能的也是節目中呈現的國寶故事。
《國家寶藏》的收視和口碑,證明了其實綜藝節目不一定只有嬉戲打鬧,即便是年輕人不感興趣的領域,即便是探究文化遺產這樣的沉重話題,只要是認真做的,也能夠做的魅力十足,做成國產綜藝中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