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直到1958年,浦東才首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得到確認。僅3年後,又撤銷建制,劃歸川沙縣和楊浦區。
199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浦東。2年後,浦東新區正式設立,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
贅述這麼多,只是為了說明,如果沒有30年前的一錘定音,上海或許還會有以浦東為名的地域,但可能不會有那麼多波瀾壯闊的精彩。那可能是另一個故事。
從無到有,由0到1。浦東的意義,絕不僅是阡陌農田上建起高樓大廈,更是突破桎梏、闖出一片天地的壯麗史詩。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今天,我們隆重紀念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也不僅是為了紀念,而是為了重新出發。中國共產黨,從來就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前進的政黨。革命年代如此,建設年代亦如此。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因為相信,所以反覆述說,那30年浦東的過去和現在。除了致敬改革開放,致敬偉大時代,致敬英雄豪傑,更是為了致敬美好未來,是為了讓前人事業在這一代人手中延續,進而超越前人,鑄就新的傳奇。
最近,有一個說法很流行:浦東是「最牛90後」。那麼問題來了,浦東究竟有多牛?浦東為什麼牛?怎麼繼續牛下去?
有多牛?有個比喻很形象——浦東是一支中國最大「牛股」:30年30個漲停,市值200多倍漲幅。這絕非誇張,僅以GDP指標來計算,浦東1990年GDP為60.24 億元,2019年GDP為12734.25 億元,增長超過210倍。財政總收入也增長了380多倍,外貿進出口總額更是增長超過790倍。
還有一組數字很說明問題——浦東用全國1/8000的土地面積,實現了全國1/80的GDP,1/15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奇蹟。
30年歲月滄桑,墾荒者多已老去,但精神不老,夢想長青。他們的故事中,藏著締造浦東奇蹟的密碼,也是「浦東為什麼牛」的最好解答。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浦東的開發開放,不僅是高瞻遠矚的謀劃,更是不甘落後的上海人,一次充滿熱血的出發。
有時候,沒有退路,意味著新的開始。不是柳暗花明,而是破釜沉舟。今天的上海人,可能根本無法想像當年上海所處的境地。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登了一篇令人震驚的文章——《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麼?》一時間「洛陽紙貴」。文章列舉了上海經濟的十個全國「第一」,也列舉了上海城市發展的五個全國「倒數第一」。當時,上海一年上繳財政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1/6,生產全國1/10的工業產值,但因為投資不足,城市基礎設施和民生欠帳大,自身發展跌入谷底。
著名作家何建明《浦東史詩》一書,曾講過一個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某個春節,一位上海主要領導去無錫出席蘇南「鄉鎮企業『億元村』先進表彰會」,因為上海沒有一個「億元村」,結果被安排坐「冷板凳」,也沒有資格上臺為獲獎者授牌。
上海人是好面子的。當面子和裡子都沒了,「上海向何處去」的思考與呼聲越來越高。
不僅是上海,當時的中國,同樣面臨巨大困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風雲變幻。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國下一步邁向何方。關鍵時刻,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了「把中國進一步開放的旗幟打出去」。
1990年,剛在上海過完春節的鄧小平回京,與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起形勢,酷愛打橋牌的他說:「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一個半月之後,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出席上海大眾汽車公司成立5周年慶祝大會。致辭中李鵬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所以,浦東為什麼牛?只因浦東開發開放,一開始就是國家戰略,看似啟動稍晚,卻在更高起點上起跳,習慣於「在地球儀旁思考」,胸懷廣袤太平洋,瞄準的是「與世界從容對話」。
更因為她誕生的使命,註定了她必須在攻堅克難中拔節生長。沒有模式可循,沒有經驗可鑑,敢闖敢試,是成功唯一的秘訣。
敢闖敢試,這個詞現在聽的多了,似乎有些麻木。但在30年前,一個「敢」字,意味著動真格,意味著打破陳規、突破桎梏。敢不敢,確實很敢,膽子大不大,也真的很大。
開發需要什麼?需要錢,需要地,需要規劃、需要人才。啥都沒有,怎麼辦?「資金空轉土地實轉」,土地作價成立合資公司,建立「生產資料交易市場」……一個個破天荒的舉措,在充滿爭議中大膽實施。這背後,不僅是勇氣,更是智慧,是開放帶來的眼光、改革帶來的活力、創新帶來的動能。
比如人才引進,當時有「800壯士下浦東」的說法。1993年,浦東在人民日報刊登啟事,面向全國招幹部,前所未有。當時上海乾部並不缺,原川沙縣就有1300多個,為什麼還要一刀「砍」掉1000多,再從全國各地招人?這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也是向世界發出求賢若渴的信號。
浦東為什麼牛?還因她始終一往無前。鄧小平說過,「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這是一種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信心,更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信念。浦東30年,是不斷接受挑戰的30年,即使度過了創業的艱難,浦東也始終從未停滯,從未懈怠。
2005年,國家綜合配套改革戰略實施,浦東成為首個綜合改革試驗區;2009年,浦東與南匯兩區合併,新浦東承擔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任;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浦東設立,中國自貿試驗改革大幕正式開啟;2019年,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
30年來,從「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到「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成為激勵浦東不斷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
去年創造「特斯拉速度」:項目籤約到開工建設只用了半年時間,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今年又創造「山姆速度」:落戶外高橋保稅區的山姆中國會員旗艦店,籤約到開工僅用了76天。
三十浦東,迎風而立。這個天生弄潮兒,從未放下自己與身俱來的使命與榮光。奮鬥者永遠年輕!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已成為浦東和浦東人身上鮮明的特質。
下一個7年,再造一個新浦東。面向2050,全面建成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浦東,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藍圖已展,如何實現?
唯有更大膽地闖、更大膽地試、更自主地改;還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潮湧東方再揚帆,這個最牛「90後」,必將再次書寫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傳奇。
作者:潘高峰
來源:新民晚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路景斕
↓可能你還想看↓
▶
▶
▶
▶
▶
原標題:《「最牛90後」!TA怎麼做到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