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世家》|漢代治國,為什麼需要依靠親戚?

2020-12-19 雲影飛燕

在某種意義上說,在古代封建社會,任何一個帝王的婚姻都不是單純的夫婦人倫關係,它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者說帝王的婚姻深切地影響了政治,政治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帝王的情感與婚姻。

正如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開篇記載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他認為,自古受天命的開國帝王和繼承正統的國君,不僅僅有過人的學識與崇高的美德,另外在政權統治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外戚的幫助,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在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社會的政治舞臺上,外戚憑藉掖庭之親成為統治階級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在國家的政治體制中佔有特殊地位,在政治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外戚世家》正是一部描寫外戚榮辱興衰的著作,它記述了漢高祖至漢武帝五代漢朝皇帝的后妃及后妃親族的興衰史,以皇后及皇后的親族為主。這幾位漢代帝王的皇后們不僅深切影響了當時的朝政,更有甚者,直接改寫了歷史的走向。

每一代帝王后宮的妃嬪們彼此之間明爭暗鬥的背後無不與政治利益密切相關,或為爭寵,或為爭權勢。因為后妃一旦得寵,不僅自身獲利巨大,達成「子為儲,母為後」的政治目的,還能惠及家族,父母兄弟也能夠立即青雲直上,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就像《外戚世家》中的呂太后呂雉、薄太后薄姬、竇太后竇姬、王太后王娡以及衛皇后衛子夫,她們都是一朝得勢後,便大肆分封親族好友,將他們封侯拜將,權勢富貴無所不有,盛極一時。而這些皇親新貴往往成為影響王朝政局的重要勢力。

在大漢王朝,帝王們與外戚勢力之間的關係更是緊密交錯,密不可分,外戚勢力貫穿大漢王朝的始終。那麼,以《史記·外戚世家》為例,分析一下漢代治國,為何必須需要依靠親戚?這其中,有兩大方面的原因。

1. 國家政權穩定的需要

在西漢時期,外戚勢力之所以能壯大、成為氣候,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政治需要。從皇后到太后,這些女性輔佐兩代君主,同時又是君主身邊最親近的人,故而她們在帝王家族中的地位及影響力都是舉足輕重的。

太后外戚勢力的鞏固

太后,是對古代社會帝王母親的尊稱。在西漢王朝,太后的權利較之後世都比較大,一是因為當時女性地位的相當高,再就是西漢帝王們推崇「以孝治天下」,故而太后成為帝王家族成員裡面最有權威的一位女性。

帝王,特別是剛登記的新帝,基本上都對母親言聽計從,對母親的言行不置可否,故而太后在政治抉擇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皇帝年幼無知、昏庸無能時,為了政局的穩定,太后往往會臨朝稱制。這就為外戚進入朝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當幼帝成年開始執政,為了穩固政權,自然而然的就會依靠母族,這也為外戚的壯大提供了條件。從這一點來看,外戚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比如,西漢時期最早臨朝稱制的當屬呂太后。孝惠帝劉盈「仁弱」,然而呂后「為人剛毅」,漢高祖劉邦駕崩後,政權就牢牢的控制在呂太后的手中;後來,孝惠帝駕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呂太后臨朝稱制。掌握實權的呂后大力扶植呂氏外戚,呂氏集團日益龐大。在呂太后統治期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漢朝經濟恢復發展,輕徭薄賦,黎民安居樂業,為文景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還比如,竇太后好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在她輔佐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帝王時期,對漢初的經濟恢復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竇太后及竇氏外戚的輔助下,文景時期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朝的強大打下了基礎。

所以,太后的臨朝稱制在某個時期,某種程度上來看,對國家的穩定是起到正面作用的。

帝後夫妻關係的保證

中國古代的國君、天子或者皇帝,一直是一夫多妻制。其中,皇后作為後宮之主,皇帝的正妻,皇位繼承人的母親,有著特殊的家庭地位,也是皇帝可親可信的人。故而在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帝後相互依靠、相互「利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比如,呂后依父母之命配與劉邦,先是成為劉邦生活的賢內助,對他不離不棄,為他分憂解難;後來,劉邦登基大寶,呂后為人剛毅果斷,有謀略、審時度勢,而且心狠手辣,成為劉邦政治上的得力助手,對大漢江山的穩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漢高祖帝後二人起於微細,在經歷社會階層的轉變中,形成為並肩作戰的夥伴。

再比如,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受盡寵愛,衛氏家族也就越來越顯赫,封侯拜將,勢傾朝野。衛青被拜為大司馬大將軍,衛皇后的外甥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衛氏家族對漢武帝忠心耿耿,保家衛國,為大漢王朝的邊疆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為了皇權的穩定性,皇帝就必須倚重那些他認為可靠的肱骨,比如可以信任的皇后一脈;而皇后為了永固自己的地位,又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家族親友。這樣皇后一脈的外戚與皇帝就有了一致的利益,兩者互為利用和成就,進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皇帝的平衡策略

由於外戚身份的特殊性,一旦其勢力膨脹到一定程度,或穢亂朝綱,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為皇帝所不容;或威脅到了帝王的皇權穩定性和完整性被羽翼已豐的帝王藉機予以打壓剷除。

比如,西漢初年,呂后重用諸呂,呂氏外戚盛極一時,權傾天下,進而打壓、殘害劉邦寵姬及劉氏子弟,使劉氏宗族的發展受到限制,引起諸劉氏不滿,最終呂后死後,劉氏子弟及元老功臣合力消滅了呂氏集團。呂氏外戚從此退出朝堂。

還比如,漢武帝即位之初毫無根基,統治的實權掌握在竇太后手中,所以時時受制於竇太后。在竇太后去世之後,漢武帝親政,開始了剝奪外戚竇氏權利的鬥爭,他依靠於母親的外戚田氏來打壓舊外戚竇氏。等到將外戚竇氏逐出了朝堂後,漢武帝又把目標指向了田氏集團,然後經過各種手段也將外戚田氏趕下了政治舞臺,將皇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在漢武帝年老之時,他寵愛鉤弋夫人,並且想要立她的兒子為皇帝,但是又因為太子年幼,無法勝任朝政,而「主少母壯」極易形成女主專權,外戚橫行,所以為了政權的穩定,漢武帝毅然將鉤弋夫人賜死,杜絕外戚專政的局面。

所以,當太子登基帝位之初,為了江山的穩固,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往往會依靠母族和妻族的外戚勢力,而外戚勢力幹政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確實起到了穩定政局的積極作用。

但是當外戚勢力壯大,而帝王又羽翼豐滿,兩者為爭奪最高統治權,勢必會產生矛盾。至於鹿死誰手,那要看誰的段位更高一籌了。在西漢王朝,既有不戰而敗、將權勢拱手相讓的孝惠帝;也有不斷積蓄力量,壯大自己的實力,最終成就一番霸業的漢武帝。

2. 西漢人才選拔制度的弊端

為政之要, 首在得人。人才,乃立國興邦之本,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需要為國家出謀劃策的能臣謀士,需要滿腔熱血奔赴疆場的將軍戰士,需要滿腹才學的文人大儒,也需要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農工商,無不所用。

大漢王朝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徑也有徵闢、察舉、軍功、貲選、任子等等。其中,薦舉與考試並行的察舉制是當時漢代選拔人才和官吏最主要的一種方式,也源源不斷地為朝廷選拔和輸送了大批的人才,出現了「漢之得人,於茲為盛」的局面。

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察舉制協調了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的分配,部分地滿足了中下層地主分子參政議政的願望,對政權的鞏固起到巨大的影響。而且,它還奠定了以後歷代平民參政的基礎,對後世衍生出的科舉制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限於時代發展的局限性,察舉制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失誤和弊病。隨著世族地主階層逐漸走上政治舞臺,選舉完全被權門世家所把持操縱,導致整個選官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弊端叢生。

兩漢徵辟察舉之權掌握在極少數達官貴戚之手,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措施作保證,察舉不實、所舉非人的現象常有發生,進而導致社會上賄賂公行,營私舞弊之風盛行;在朝堂上,帝王無人可用的局面。故而,這也是皇帝之所以重用外戚勢力的原因之一。

君主需要外戚,自然賦予外戚極大的權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外戚勢力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功高蓋主或者權傾朝野的現象,這樣皇帝就開始打壓外戚,舊外戚就失去了皇帝的寵愛與信任,逐漸退出了政治舞臺,然而新的外戚又會出現,新舊外戚交替,周而復始。

比如,漢武帝寵幸歌舞伎衛子夫,由此衛氏家族都得到了重用,像是衛青從一個馬奴一舉提升為大將軍,衛子夫的兩個姐夫——公孫賀、陳掌都得到提拔。後來,衛子夫在後宮一舉封后,母儀天下,衛青及其外甥霍去病以軍功起家,封侯拜將,衛氏家族支屬有五人封侯。這樣外戚衛氏就形成了「貴鎮天下」的局面。此後,漢武帝又開始扶植新的勢力,打壓外戚衛氏集團。

總而言之,封建君主一方面不得不依賴於皇后、太后及其外戚勢力來鞏固皇權穩定;另一方面,他們還必須壓制、利用和平衡這些外戚勢力,以防其做大,形成憂患。因此兩者之間成為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

特別是在西漢初期,諸侯王勢力增大,威脅到漢王朝的統一與鞏固。所以,皇帝不得不利用其他力量來與之相抗衡,這時外戚就是最可靠的力量。而外戚勢力過大,威脅皇權時,皇帝又會拉攏其他勢力來打壓抗衡,從而鞏固皇權的統治。

縱觀整個歷史,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帝王們所依靠的力量不外乎外戚、宦官和權臣,他們在帝王的扶植下,權勢地位此消彼長,交替出現,就這樣輪迴重演著一幕幕主角不同而劇情相似的歷史故事。

相關焦點

  • 《外戚世家》寫什麼?司馬遷揭露了古代後宮女人不可告人的秘密
    1.漢朝後宮女人為什麼權力那麼大?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外戚」指得是什麼呢?對皇帝來說,皇后以及她的母族一方,包括宮裡的妃子,以及她們的家族等,都可以稱為外戚。那麼自漢朝以來,後宮女人的權力逐漸發展到了一個高峰。為什麼呢?
  • 母以子貴:西漢竇氏外戚怎樣登上歷史舞臺?
    到後來,不論是皇帝、太子,以及竇氏家族,都不得不讀黃帝、老子的著作,遵循道家的治國修身之術。所以竇氏外戚雖然富貴,但是物質生活卻十分簡樸,而並不像後世很多統治階層那樣驕奢淫逸。 皇權與外戚 漢文帝之所以要尋找竇皇后失散的兄弟,一再認證身份,是因為他剛剛即位時,政治力量十分弱小,他迫切需要尋找同盟者,擴張自己的羽翼,鞏固自己的地位。 前文說過,漢文帝之所以能繼承皇位,是因為軍功階層與齊國系宗室勢均力敵的結果。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對於司馬遷嘔心瀝血寫出的《史記》,包括了十二本紀、二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等。其中,世家主要記錄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亡,而列傳則主要敘述人臣。那麼,問題來了,《史記》中,為什麼韓信入列傳,而蕭何、張良入世家呢?一首先,蕭何進入《史記》的世家是沒有爭議的。根據史料記載,蕭何是沛豐人,是劉邦的老鄉。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
  • 漢代的豪強是如何發展到左右國家運作,甚至國家興亡的?
    漢武帝需要人幫他增加收入漢武帝打匈奴,需要大量錢糧,沒錢怎麼辦?只好把手伸向了鹽,鐵,礦等產業。西漢開國時採取的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的國策,這些產業都是百姓自營,朝廷不與民爭利。但是漢武帝需要錢糧啊,只好開始各種改革,收歸國有。而經營這些產業需要人才,需要一批新力量,他們不從中賺錢是不可能的。因為與民爭利,就形成了地方豪強。
  • 身為外戚的王莽為什麼要篡奪西漢的政權?他為什麼能成功呢?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身為外戚的王莽為什麼要篡奪西漢的政權?他為什麼能成功呢? 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然而秦朝三世而亡,其結局和命運可悲可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真正在華夏大地上紮根是從漢朝開始的,自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爭霸中脫穎而出,大漢   原標題:身為外戚的王莽為什麼要篡奪西漢的政權?他為什麼能成功呢?   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然而秦朝三世而亡,其結局和命運可悲可嘆!
  • 隱藏在史書下的皇權與世家門閥的千年之爭,是非功過皆於利益
    這個時候的西漢,土地兼併嚴重,貴族財閥集團,改變著整個國家的性質,把控選官制度就是每個世家大族的生存基礎。這也是西漢末年為什麼進行一系類改革都無法解決土地兼併問題的部分原因,到了王莽改制妄想改變西漢的土地兼併的狀況,直接導致內部的分崩離析,中底層開始了反抗反抗王莽的統治,經歷了亂局之後,由關東豪族支持的南陽劉氏建立東漢政權。
  • 外戚之患,尾大不掉,始皇終生不立皇后,武帝立子殺母
    古代王朝有三大患,外戚、宦官、士大夫;他們三者任何一個做大,都會威脅封建王朝的統治,今天我們就講一講外戚之患。外戚指帝王的母親或妻子方面的親戚,他們都和皇家沾親帶故,可以說後宮和他們的親戚形成了龐大的外戚集團,他們仗著後宮的關係,攬取各種權利,逐步成長為左右皇位繼承人的重要勢力,外戚往往幹政擅權,甚至有謀朝篡位者,如王莽、楊堅等人。
  • 漢代丞相為何因它而死?
    在漢代星佔學中,術家認為熒惑還與帝王的天命密切相關,《史記》記載:「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漢代帝王十分重視災異,而大臣也會上疏,將政治上的失德與災異相聯繫。面對災異帝王往往會下詔罪己,任用賢良,賑災救濟。同時漢代的丞相還承擔著燮和陰陽的職責,在發生災異後帝王往往會怪罪丞相,認為其未盡職責,並將其罷免。災異被認為是帝王不符合天意的表現,因此帝王必須承擔政治上的責任。丞相作為輔佐帝王的一把手,也需要分擔責任,但實際上都是丞相一人承擔。漢代翟方進便是一個為漢成帝承擔災異的宰相。
  • 為何爸爸的親戚叫「堂」,媽媽的親戚稱「表」?
    尤其是親戚之間的禮儀往來,其實在親戚中大部分都是堂親和表親,可到底它們彼此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用一句話俗語簡單概括就是「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其中又蘊含著什麼道理呢?其實堂親和表親的關係聽起來很複雜,但只要我們捋順了,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
  • 日本版外戚專權:藤原家「攝關政治」可與西漢呂后同一而論嗎?
    這個女人不簡單,呂雉是有記載以來的第一位皇后,但是她的名氣可不僅是因為來自丈夫劉邦,而是呂雉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河,是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然而外戚專權並不僅存在於我國歷史上,與我國相鄰的日本也出現過外戚專權的現象。與我國對於外戚專權的稱呼不同,日本將外戚專權稱為「攝關政治」,這是一個專有名詞,可以將它與我國的呂后稱制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嗎?
  • 儒生治國的反面案例
    作為儒生治國的一次全面嘗試,他的失敗也在情理之中。要搞清楚王莽改制為啥失敗,我們得先弄清楚他為何能夠上位。外戚王莽能夠篡位,靠的卻並不是外戚,而是天下儒生的支持,這跟西漢後期的衰落有關。從巔峰走向滑坡,西漢的衰敗來的如此之快。
  •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幹政,為什麼明朝卻是個例外?一個制度最為關鍵
    外戚亦稱外家、戚畹,指東亞封建社會中的君主(中國皇帝、日本天皇、朝鮮、越南、琉球國王)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幹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把持朝廷政權的現象。皇帝年幼時,外戚往往幹政擅權,中國尤以漢朝為烈。
  • 西漢李廣為什麼遲遲不能被封侯?其實是因為他有一件事沒做到
    西漢李廣為什麼遲遲不能被封侯?其實是因為他有一件事沒做到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其實它是一句詩,出自唐朝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裡包含了兩個典故。
  • 秦始皇的最後時刻:選了扶蘇,他會想起和楚系外戚的恩怨嗎?
    但秦始皇始終沒讓眾望所歸的扶蘇當太子,反而花了十個月考核胡亥,這是為什麼?說到底,秦始皇是對扶蘇有所疑慮,更準確地說,是對扶蘇另一半血統牽涉到的楚系外戚集團有所疑慮。秦始皇對楚系外戚的感情,很複雜,可說是又愛又恨。
  • 「不罔顧國情,不因循守舊」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不斷探索創新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法治精神的治理模式。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在漢代大一統封建帝國建立後,忠(義)孝(仁)由意志自由的應當轉化為意志自由的必然,其最終的邏輯歸宿必然是向法律轉化,其與漢代法制的融合既是中國傳統社會家國一體社會結構的邏輯歸宿,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忠孝倫理與漢代法制的融合。
  •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把握全面依法治國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把習近平法治思想確立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使全面依法治國有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不僅回答了什麼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問題,而且回答了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的問題,以此為指導,可以從三個維度把握全面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