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美術館如何突破傳統「觀看」方式,開闢公共教育、美育機能和藝術療愈的新途經?直播盛行的當下,怎樣合理髮掘「線上」媒介特質,而非盲目跟風?面對變化與挑戰,美術館又如何保持活力?
日前,在上海明珠美術館剛剛結束「
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
」並籌備新展「以花之名」之際,「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就相關問題專訪了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
「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展覽現場
英國哲學家阿蘭·德波頓在《藝術的慰藉》中的定義:「藝術是一種具有療愈性的媒介,能夠協助引導、規誡以及撫慰藝術品的欣賞者,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疫情時,上海明珠美術館「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一度暫停,應運而生的線上內容卻出人意料的豐富。古籍、中國傳統文化的「冷知識」經由新媒體包裝和傳播,成了特殊時期緩解焦慮的一縷清風。
為「觀看」插上「知識」與「思想」的翅膀,是該館的理念。疫情後重開的美術館,如何突破傳統「觀看」方式,開闢公共教育、美育機能和藝術療愈的新途經?直播盛行的當下,怎樣合理髮掘「線上」媒介特質,而非盲目跟風?面對變化與挑戰,美術館又如何保持活力?日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就此專訪了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
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李丹丹
澎湃新聞:首先請談一談疫情對美術館有哪些方面的實際影響?
李丹丹:
對明珠美術館來說,這段特殊時期是一個保持密切外觀與沉浸內省的時刻。在疫情之前我們都在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來不及停下欣賞沿途的風景。在6月28日閉幕的「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是我們在1月18日對公眾開放的年度大展,原本有春節不打烊、夜場不停歇的假日陪伴計劃,有超過30場配套公教活動等著在展期內為大家獻上驚喜。然而突如其來的暫停,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美術館的意義與作用,思考藝術在特殊時期的價值與形態,思考人文關懷在生命攸關的時刻怎樣才能直抵內心,成為照亮前路、堅持前行的溫暖與力量。
當現實世界愈加嚴酷,藝術人文之光愈加令人感到美好欣喜。因此雖然從1月24日除夕被迫閉館,我們很快調整策略,協調各方資源素材,在2月2日(年初九)率先開啟「PAM在線|」品牌項目建設,通過豐富多元的主題策劃與高效執行,把線下展覽與活動搬到線上,堅持每日更新內容話題,平衡知識性、趣味性與互動性,在抗疫特殊時期力爭發揮美術館獨特的文化藝術與公益力量。
閉館50天,我們除了不間斷的線上發布挖掘藝術人文內涵,回顧梳理當前與往昔展覽活動的脈絡精髓,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在集思廣益、探討調研,為後疫情時期的美術館發展方向開拓尋路。人與人的關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藝術的關切,一切都在發生,一切都在變化。我們踐行美術館的公益屬性、美育機能,調研館校聯動線上化的可行性,摸索在線主題藝術課的實現度,溝通跨領域互通的協作可能,關注新科技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探討紙上出版「永不落幕的展覽」等等。因為危機,更觸發了我們對自身存在的意義探尋,從而拓展創新的思維、視野與實踐。
「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展覽現場
與此同時,明珠美術館在3月初作為慈善捐助聯合發起機構之一,積極參與「風雨同舟」藝術抗疫慈善拍賣。此次為期三天的線上拍賣獲得眾多藝術機構和藝術家的支持,共籌集善款逾千萬元。這些款項全部通過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直接採購防疫物資,定向捐助給疫情區的80所學校。
明珠美術館在3月14日恢復開館,線上發布持續進行,線下活動也隨形勢逐步重啟。我們很高興看到,閉館期間的積極行動與沉澱思考發揮了效力。明珠美術館微信的線上關注及閱讀人數持續上漲,紮實有料的系統化原創內容受到不少專家學者、觀眾讀者的好評。線下觀展人數也穩步回升,5月至6月增長明顯,尤其在國際博物館日、母親節、兒童節、端午節這些節假日,我們為線上線下的觀眾精心策劃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現場觀展至「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閉幕前已趨近疫情前的景況。這些正面反饋給了我們更多信心與動力,在未來持續打造理想中「無牆的美術館」與「流動的藝術學院」。
兒童節小朋友拿著兒童互動手冊參觀「風景與書」大展
澎湃新聞:2020年1月開幕的「風景與書」大展,遇到疫情,是比較遺憾的,你們採取了哪些方式繼續傳播展覽,收效如何?
李丹丹:
「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是一場跨越古今的獨特展覽,和書籍、閱讀、東方傳統與人文傳承息息相關,開展即遇到疫情閉館,確實十分可惜。因此我們迅速調整策略,第一時間全面開啟「PAM在線|」品牌項目建設,從2月2日至3月14日恢復開館前堅持每日更新,多角度全方位深入挖掘展覽內容,以更豐富的多媒體形式在線上為大家呈現展覽精華。從線下到線上,考驗的不僅是展覽的多維度表現,也是對美術館公共教育內容與方式的探索考量。
「PAM在線|」的策劃執行雖然緊急,卻是系統化主題化的,並且攜手多方專家學者,精選內容。我們希望這些在線內容是有溫度、有深度、有廣普度的,能引發思考,能普及知識,能讓大家從中有所收穫。「風景與書」展覽是「PAM在線|」的重頭戲,展品超過200件,有很多古籍善本、書畫捲軸,是一般觀眾知道卻沒實際看到過接觸過的,亮點很多,知識點豐富,科普任務艱巨。比如有人就會問什麼叫善本?善本與古籍有什麼不同?怎麼才能看懂一本古書?對我們來說,如何深入淺出地解說?如何讓冷知識有記憶點?如何讓大家看得有趣又能系統化學習?這些對線上呈現都是不小的挑戰。
《結蓮社集》, 北宋,杭州西湖昭慶寺刻本,紙本水墨 29.9× 18.4 cm(「風景與書」展品)
結合語音與圖文的多媒體視聽形式展品賞析,是「PAM在線|」推出的首個系列,特邀青年作家蔣方舟獻聲中文語音導覽,娓娓道來的作品解說與圖文並茂的文章相互加持,讓觀感更加立體。隨後開啟的在線講座系列,在摸索嘗試中不斷升級,從語音圖文形式到視頻圖文形式,我們將計劃中與多位專家學者的線下講座搬到線上。因為形式渠道變化,講座呈現方式也需要隨之變化,我們的公教部花費了很多心力,溝通主題、梳理內容、精心準備。
「風景與書」語音導覽海報
閉館期間的在線講座主要以語音加圖文的形式在明珠美術館的微信公眾號推出,比如天一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古籍專家李開升談「明代書籍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這篇文章非常專業且深入,閱讀量很不錯,讓我們看到了大家對古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從3月恢復開館後,我們又開始策劃視頻形式的在線講座,以「書的故事」主題系列為開端,從「風景與書」展覽出發,在「有書店的美術館」裡開拍,希望給觀眾帶來更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
緣起於書,而不止於書。「書的故事」系列在線講座的第一季追溯書籍源頭,以中國古籍為起點,邀請專家學者談書籍史話,面向普通觀眾,深入淺出做知識普及。視頻的優點在於可以充分利用展覽現場,我們特邀在上海的學者到展廳裡,以難得一見的古籍書畫珍罕實物為例開講,現在已推出四集: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開篇,詳解中國古籍善本;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白謙慎談張充和的詩與畫;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談古籍製作的程式與風景;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先行談存世宋版書。
「書的故事」系列在線講座第一期,範景中教授在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
「書的故事」系列在6月推出即廣受好評,這其中有古籍領域的專家學者,也有感興趣但不是很了解的普通觀眾,人群跨度很廣,難得對講座內容兼具的廣普度與專業度都讚賞有加。未來我們將通過在線視頻形式給大家帶來更多關於書的精彩故事,希望通過系統化的公益講座讓觀眾對書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更懂書、更愛讀書。由此也將明珠美術館對書籍、對藝術的「閱讀」理念與體驗分享給更多人。我們的理念是希望為「觀看」插上「知識」與「思想」的翅膀。「書的故事」系列講座也受到出版社的青睞,文稿集結出版計劃已提上日程,從書中來又回歸於書,視頻與文稿兼備的立體模式希望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學習所需。此外我們的出版計劃還包括「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時期的多場主題講座精選文集。
範景中教授在明珠美術館講座
除了線上「書的故事」系列講座,我們的線下公益講座也在6月13日重新啟動。目前持續推出的是明珠美術館與上海書畫出版社攜手開啟的「開卷有藝·讀畫」系列講座,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經典書畫作品為原點,從對作品的藝術欣賞深入其創作背後的歷史人文、社會風貌等多方面的源頭探索。通過「古畫新談」,我們希望能開創品讀藝術的全新視角。從第六講《洛神賦圖》的解說起,這一系列將恢復每月一講的頻率,不僅持續在線下推出,並將有在線直播與圖文回顧留存,是明珠美術館公共教育在線上與線下的同步嘗試。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邵琦在明珠美術館·心廳解讀《洛神賦圖》
澎湃新聞:直播最密集階段,有人玩笑稱,「藝術行業都上線直播,觀眾不夠用了。」你們怎麼看?美術館如何培育線上社群和觀眾黏性?
李丹丹:
美術館直播其實早幾年就有,明珠美術館2018年的「讀書行路:路易威登遊記藝術展」就曾與「一條」合作,邀請文化人btr帶領觀展,2019年的「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也在開展首日由我本人導覽觀展在雅昌直播,其他還有講座直播等等。除了與一些外部平臺合作直播,我們的首次自主直播是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帶領線上觀眾夜遊明珠美術館。直播形式在疫情期間被格外強化,但對美術館來說,我們不會盲目跟風,而是要深入研究與發掘「線上」媒介的特質,加以利用。
參觀美術館、欣賞藝術,是一個慢動作;美感的培養、知識的積澱,更是需要長時間深耕、系統化學習的過程。我們常說「明珠美術館是一座21世紀的美術館,要用藝術與文化持續為城市賦能」。作為新時代新景況下的美術館,線上形式是打破空間、跨越時間的有效手段,是展覽「永不落幕」、公共教育活動「活力永駐」的重要媒介,是美術館充分發揮公益屬性、實踐美育機能的拓展橋梁。
我們一直在探索適宜線上形式的內容,比如線上VR全景展廳、在線講座、在線手工坊等,也在試圖探討新科技,比如人工智慧,與藝術之間的無限可能。然而與網絡時代習慣的碎片式閱讀不同,美術館自帶的教育屬性讓我們更希望以系列化、專業化的方式,從各個方面深入挖掘,徹底講透一個主題,啟發新的認知。每個展覽,以及相關公教、出版、傳播等活動,都是對一個主題的深挖,是一個由淺入深、系統化串聯、觸類旁通的過程,也是吸引興趣人群,培養黏性的過程。由系統化的高品質在線內容引導線上觀眾,而線上線下的聯動,將更有助於興趣人群的拓展與互動。
「開卷有藝讀畫」第二講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陳研解析《重屏會棋圖》
澎湃新聞:當前,過多的線上內容,是否會讓傳播者和用戶產生焦慮感?如何克服這種焦慮,讓線上內容更好地抵達受眾?
李丹丹:
焦慮很多時候來源於對未知的擔憂。明珠美術館的「PAM在線|」項目啟動很快,我們正是希望在疫情閉館期間依舊能讓大家感受到些許藝術的慰藉,在關注疫情、思考生命的時間之外,也能靜下來看一看藝術沿途的風景、讀一讀歷史人文裡的逸事。這些線上內容與時事無關,卻是緩解當下焦慮情緒的一縷清風。
我們的在線內容多是在微信、微博上發布,尤其在微信的原創首發,都是精心策劃、成系列成系統的主題內容,除了與展覽相關的介紹、講座、延伸等,我們同時也趁著這個時機對以往的展覽、活動做了回顧梳理,比如「慕夏」展的全景VR觀展指南、「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直播回看、「開卷有藝·讀畫」系列講座精彩回顧等,各種內容交叉並行,儘可能豐富在線話題,豐滿視聽觀感。正如明珠美術館一貫的展覽主旨,從線下到線上的呈現都朝著「最經典與最前沿」的方向,希望可以是歷久彌新、跨越時間的存在,有著平穩恆常的前進速率,希望這種安定感能通過這些線上發布傳達給觀眾。
《大佛頂首楞嚴經蒙鈔》 清順治,寫本,紙本水墨 21 x 15 cm(「風景與書」展品)
澎湃新聞:疫情以後,國外部分博物館/美術館出現一種動向,不僅在線傳播展覽內容,還開展藝術療愈項目。明珠美術館在疫情期間,開展過這類活動。藝術療愈的具體實踐,對國內美術館還是一個新的課題,您怎麼看待它未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在後疫情時代,對美術館的展覽、公教有什麼思考?
李丹丹:
藝術的療愈功能是它與生俱來的獨特屬性。正如英國哲學家阿蘭·德波頓在《藝術的慰藉》中的定義:「藝術是一種具有療愈性的媒介,能夠協助引導、規誡以及撫慰藝術品的欣賞者,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人。」藝術有令人感動落淚的能力,也有令人愉悅欣喜的力量。藝術可以喚醒心靈,讓人們敞開心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
藝術療愈是明珠美術館從2017年開館以來,持續探索並實踐的課題。明珠美術館一直對軍人、消防救援人員,以及需要特殊關愛的人群免票。這次疫情恢復開館後,我們把免票觀展的福利擴展到廣大醫護人員,並且是永久性的,只要憑個人有效證件就可以永久免費看展。我們也一直都有為特殊群體如自閉症兒童、乳腺癌患者及醫護人員提供藝術專場活動,為他們導覽觀展,切身感受藝術的魅力。今年5月12日國際護士節,我們又與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衛生技術與護理學院聯動,為護理專業的師生舉辦了專場公益觀展活動。
思博學院護理專業師生在護士節專場參觀「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
藝術療愈與美育有密切關聯,是21世紀的美術館在公益屬性、美育機能之外的延伸功能。因此除了特殊人群,兒童也是藝術療愈的重點關懷對象。我們接待過好幾次小記者團的免費觀展,今年兒童節期間安排六一當天周一不閉館,3天免費向14周歲及以下兒童開放,還免費發放為兒童觀展特製的互動手冊,結合展品設計了圖案辨識和手工拼貼創作小任務,看展的過程變成了有趣的尋寶遊戲,小朋友們特別樂於參與挑戰,家長們也樂於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兒童互動手冊 內頁
這些藝術療愈實踐對我們很有啟發,藝術的療愈應該像春風拂面、春雨潤物,隨風潛入,潤物無聲,但也需要是長久浸潤,潛移默化。隨著線上的發展,觀展模式的變化,VR全景、人工智慧等高新科技的介入,藝術創作、展覽與公教活動都在變化中,藝術療愈的方式也必然會更加多元。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針對不同人群定製專屬療愈方式,學習如何更好利用先進技術輔助展覽、公教與療愈,既要考慮到更廣泛人群,也要精準定位、精細化深耕,比如兒童互動手冊,在新展中我們就將推出面向不同年齡段少年兒童的更精準版本,以應對不同需求反饋,達到更好的美育療愈效果。館校聯動、社區聯動、機構聯動等深入校園、社區街道、不同行業領域的藝術文化交流溝通,藝術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工作坊等,也是未來明珠美術館將踐行的美育與療愈方向。
兒童節小朋友與家長在水印木刻區體驗傳統版畫製作
澎湃新聞:開館以來,你們做了不少國際展覽。疫情後涉外展覽會有所減少,美術館如何及時應對變化和挑戰?
李丹丹:
剛落幕的「風景與書」就是一個古今同在的展覽,有中外藝術、當代創作,也集中了大量古籍、書畫等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珍品,放眼世界更深入我們所根植的文化淵源。緊接著在8月將推出的新展「以花之名」,是一個當代藝術群展,邀請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將展出他們圍繞「花」的母題、意向、媒介所展開的繪畫、攝影、影像、裝置和與空間有關的藝術創作。這其中涉及了諸多中國當代藝術家,當然也不乏國際聲音。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這是一次以花與藝術的名義發起的「緊急召集」,希冀通過展覽、研討會及一系列相關公共教育活動(線上線下講座、工作坊等),向觀眾呈現藝術家們相互關聯又迥然各異的多元創作。這些作品勾連起藝術史中的吉光片羽、此地他鄉的風物人情,亦是「以花之名」展開的觀看、再現、創造與沉思,用詩的方式探討藝術、生命、死亡、欲望、自然、情感、權力等從未遠離也從未如此緊迫的議題。
鍾愫君與她的機器人共同創作
此外,明珠美術館也將持續在多元領域的探索與實踐,比如跨界探討藝術與人工智慧的交融結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明珠美術館受邀參與,與跨領域合作夥伴科大訊飛,共同策劃舉辦了以「AI與藝術創造力的未來」為主題的線上直播論壇。我們邀請了留法青年藝術家陳俊愷、義大利藝術家誇尤拉(Quayola)、加拿大華裔藝術家鍾愫君(Sougwen Chung),這3位常年探索新科技與藝術創作融合的國際藝術家,與科大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竺博和我共同探討藝術與人工智慧結合的前沿領域。
AI+藝術論壇直播現場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