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融貫古今的獨特對話
一次跨越千年的東方漫遊
七位中外當代藝術家的探索創作
兩百餘件多元珍品的薈萃雅集
當代藝術、古籍善本、古代書畫
江南文脈、西湖勝景、秦淮八豔
觀書中畫、遊畫中景、遇景中人
時值兩周年慶典,放眼世界更深入其所根植的文化淵源,上海明珠美術館於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5月5日,策劃舉辦題為「風景與書」的獨特展覽,邀請陳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王冬齡、徐冰、嚴善錞、楊小京、周小英,呈現7位中外藝術家圍繞這一母題展開的精彩而多元的當代探索與創造。鑑於對往昔與當下的共同關切,他們的作品或直接或間接地相互折射與唱和,並勾連起藝術史、文學史、書籍史中諸多如星光般璀璨的人物、作品與故事。
「風景與書」展覽開幕式現場
此次展覽共展出當代版畫、油畫、裝置、藝術家手工書、古籍善本、古代書畫、手稿等200餘件精彩之作,從「書籍之為藝術」(Books as art)的獨特視角出發,以自然和心靈的風景為底色,在新年開啟一場關乎書籍與藝術、時光與記憶的獨特旅程,引發未來創造之思考。
漫遊東方,觀自然與心靈的風景
自2017年底開館至今,明珠美術館自主策劃舉辦了多場廣受好評的國際展覽,2020年的開年大展「風景與書」作為兩周年慶典展,追本溯源,尤為特別。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及策展人李丹丹女士表示:「明珠美術館策劃舉辦這場會古通今、散發著濃鬱書卷氣的展覽,以踐行開館以來一貫秉承的試圖打破藝術門類間藩籬與時空桎梏的策展理念,力圖用人文與思想之光照亮最經典與最前沿的藝術創作。我們希望通過策劃舉辦這樣一個獨特的展覽以及展期內的一系列高水準學術講座,引發人們對於書籍的藝術與歷史、文本與圖像、傳統與當代關係等議題的重新發掘與思考。」
上海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及策展人 李丹丹女士
「風景」與「書」是貫穿此次展覽的顯性議題,隱藏在其中或立於之外的「人」則是靈魂所在。正如踏入明珠美術館展覽序廳首先所看到的——藝術家陳丹青創作的油畫作品《被書帖包圍的文徵明》。他用三聯布面油畫形式描摹王羲之書帖與文徵明山水畫冊,畫中有書,書中有景,景中有人,引用與再現層層疊疊。雖然於藝術家本人而言,在畫布上描摹畫冊,只是單純提出「為什麼要畫」這個問題。然而這種圖像引用卻關聯起傳統與當代,構建起風景與書與人的關係思考,詩意且耐人尋味。
《被書帖包圍的文徵明》,陳丹青2015,布面油畫101 × 228 cm
序廳裡隨之展開的,是日本藝術家清川阿莎美的「我們的故事」系列手工書創作。她以一位酷愛閱讀的女性藝術家視角,甄選了對自己而言最重要書籍的特定頁面,其中包括列夫·託爾斯泰的《人生論》、三島由紀夫的《春雪》、聖·埃克蘇佩裡的《人類的土地》等世界經典讀物。藝術家用色彩與線條在字裡行間穿針引線,通過刺繡將情節、記憶交織纏繞,使情感嫣然浮現於紙面,借通感之美喚起人們內心的故事。其敏銳而細膩的表達,令文本與圖像交互轉換,在書頁上呈現獨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我們的故事」系列,《破戒》島崎藤村,清川阿莎美2016,書、繡花線14.8 × 21 cm
自然風景經由人的文字書寫、圖像創作,被傾注情感、映照神思,成為超越視覺經驗的人之心中意象,如此轉化後的心靈風景已是符號式的抽象意態。對於藝術家徐冰而言,「中國的繪畫是一種符號的結果」,所以他可以用立體材料來重構傳統山水畫,將其從紙本水墨的傳統媒介中分離,以魔術般的手法探求藝術本質。徐冰為本次展覽特別創作的裝置作品《背後的故事:溪山風雨圖》以元代王蒙山水圖冊十開中之三幅為摹本,在空氣中調配光,而光是散落於空間中的,讓一塊毛玻璃成為空氣中光的切片,可以說是一種「光的繪畫」。畫面存在於空影之中,「像風景的靈魂在與古人神交」。展覽中,
《芥子園山水卷》(局部),徐冰2010,傳統木刻,紙本水墨34 × 534 cm
徐冰的另外兩件作品《天書》《芥子園山水卷》也均為與古代傳統對話、與風景和書籍相關的創作,同時展現了藝術家當代的思辨與藝術語言。
《天書》,徐冰(作)、周小英(題跋)1987,活字本,紙本水墨46.1 × 59 cm
融貫古今,探「書籍之為藝術」
穿過前路風景,我們步入展覽的第二部分。這一區域主要展出藝術家嚴善錞、楊小京、周小英的作品。他們不僅都對古籍與藝術史著迷,且都長期活躍在杭州西子湖畔,藝術創作聚焦西湖風景與人文歷史傳統,涉及「西湖畔刷印的書籍」「西湖閨媛和名人的文獻」「西湖風景」三大子題。風景與書與人在此間交織於以「西湖」為代表的中國人文勝景,穿梭於從五代至今上下千年的悠長時空維度。其中嚴善錞的版畫作品,與近現代刷印的西湖風景遙相對話;楊小京的繪畫創作,本身便與古代書籍相關;周小英的題跋,更直接綴於書頁之上。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與思考討論了「書籍之為藝術」的議題。
《湖邊的花#3》,嚴善錞2013,銅版畫,紙本油墨13 × 20 cm
嚴善錞的丙烯作品和版畫如同「湖邊的花」,次第「綻放」於展廳的不同空間,一路走來皆是風景。其中較為集中展示的是他極具代表性的銅版畫創作,比如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的「寶石山擬古」系列。嚴善錞手中誕生的風景著眼於細微之處,瀰漫靜謐的詩意。他探討銅版印刷直接和偶然的奇妙跡象,所追求的效果相比蝕刻版畫,更近似於珂羅版印刷能夠展現的微妙逼真。
《富春#6》,嚴善錞2019,布面丙烯175 × 145 cm
他曾寫道:「這種效果與我一直迷戀的珂羅版的印刷的效果非常相似,也與我追憶中的西湖的氣質非常相似,尤其是採用日本的雁皮紙印刷後,更具有一種銀鹽攝影的光澤,使得畫面更加厚重且具有一種金屬感,也更加接近我自己對西湖的氣質的理解:清峻、遙深、溫潤、古雅。」
《西湖十景之蘇堤春曉》,楊小京2019,布面綜合材料30 × 40 cm
另一位風景的描繪者楊小京作為冉冉上升的新星,不僅熟稔中國美術史,更以藝術家的方式對古代書籍插圖作出回應。她將關注點投向早期書冊形式影響下的作畫和看畫方式,以古人閱讀手卷、立軸的分節式眼光觀看風景,把握住風景與詩書聯繫的分節點,將觀看風景轉換成閱讀風景,眼前有景,景中有詩。她的小畫《西湖十景》試圖用詩歌般的節奏韻律,通過10幅柔美畫作,傳達出一種透水月華、波中搖曳的詩意之美。
《西湖十景之花港觀魚》,楊小京2019,布面綜合材料
另一組大幅的《西湖十景》則以水墨做明暗對照,並且採用了來自中國古籍的符號拼貼。這種畫面上的細節拼貼除了讓觀者的心靈集中在某些物像上,也在傳達藝術家的意願:「我所畫的西湖十景,已大量出現在古代的典籍中,因此,這些畫是和古書的對話,也就是和歷史的對話,是和我們的文明的對話。」
《勘書圖》(局部),邵仄炯、蒙中、王素柳(畫),周小英(題跋)2019,手卷,紙本水墨、顏料30 × 1050 cm
書籍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意義非凡,尤其在最早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中國。在中國古代書籍史上,刻書以宋代藝術水平最高,杭州刻書又在宋代甲於天下。從展覽第二部分的開篇,觀眾們即可進入中國書籍刊刻印刷的歷史「河床」,宋元、明清,直至當代,時光如流水蜿蜒,鋪陳於白色展臺上的歷代古籍刻本按年代排序,靜待後人的審閱。依中國傳統閱讀習慣,自右向左首先展開的是刊刻於五代吳越國時期的《雷峰塔佛經》,此經源自雷峰塔磚內藏經,卷首題記上有當時吳越王具名,是中國古代印刷品中難得的早期實物,尤為寶貴(此五代刻本展至2020年3月1日)。緊隨其後的北宋杭州西湖昭慶寺刻本《結蓮社集》是現存最早的北宋孤本詩文集,2015年曾創下單冊中國古籍拍賣世界紀錄,並刷新單冊宋版書最高拍賣紀錄,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藝術家周小英所書、著名中國與西方美術史專家範景中所撰題跋,稱其「真國之重寶也」「氣壓鄴侯三萬軸」。此難得孤本僅對公眾展出一日,之後將代以南宋眉山七史刻本《宋書》殘葉,亦是宋代書籍刊刻精品。
《通鑑綱目》,朱熹(撰)、周小英(題跋)南宋,江西廬陵刻本,紙本水墨29.5 × 40 cm
此外本次展出不可錯過的古籍珍品還包括:宋代蜀刻龍爪本《資治通鑑》、南宋江西廬陵刻本《通鑑綱目》、南宋華亭刻本《陸士龍文集》(華亭即松江之古稱,此為罕見上海地區宋刻本)、明萬曆大字寫刻孤本《東徵紀事》等,進一步拓展中國古籍的觀覽視野。更為難得的是,這眾多古籍善本、古代書畫,經由藝術家周小英的題跋書寫,跨越悠悠歲月,與今人有了對話。周小英的這種創作在今天顯得尤為獨特,她享受著寂寞的研究與創作,探索如何讓勘校和題跋成為藝術,用最活潑潑的方式延續這一古代文人傳統的生命。
《柳如是遺集》,張蘭思(編)、周小英(題跋)晚清,寫本,紙本水墨31.5 × 18 cm
在「西湖閨媛和名人的文獻」部分,周小英的題跋書寫關涉到一些西湖名人的文獻,例如蘇東坡、錢謙益、龔自珍這樣的文學大家,更重要的是一些女性人物,從北宋時期蘇東坡的知音王朝雲,到道光年間的閨秀詩人領袖沈善寶,更引人矚目的,還有撰寫了《湖上草》的柳如是。我們甚至發現,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豔大多與杭州有緣,由此把秦淮八豔的畫像都請出,在西湖的背景中一一登場。這是八豔第一次共現展場,也是這次展覽中最有故事可講的內容。
《柳如是尺牘》,王冬齡(作)、周小英(題跋)2019,寫本,紙本水墨33 × 44 cm
周小英的題跋書寫不僅勾連起古人,也與當代藝術緊密相連。藝術家王冬齡素以大字聞名,此次用小字狂草為展覽特別創作了淋漓磅礴的《柳如是尺牘》,尺牘語淺情長,周小英欹側秀美的跋文與錄文相映成趣。並行展出的《天書》,極為考究的製作工序,使人們難以相信這件精美的「典籍」居然因為藝術家徐冰創造的「偽漢字」而讀不出任何內容。周小英為其所書題跋,出自範景中撰文,稱「徐冰此書,奇字滿紙,純是新意,早已掙脫了傳統的藩籬」。而周小英卻用中國傳統文人的方式,為這本「既吸引又阻截著人們的閱讀欲望」的當代作品書寫評說,妙趣橫生。
燭照當下,引未來探索之思
著名中國與西方美術史專家範景中應邀擔任「風景與書」展覽的學術主持,他如此評價道:「這是一次特殊的展覽,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創舉,它古今融貫,又古又今,又藝術又文獻。學術的含量甚至潛入展覽的題目當中。它是指向藝術、指向歷史的。我們的文明史是書籍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我們生活的大地應該不斷美麗、不斷風景化的歷史。」
著名中國與西方美術史專家、風景與書展覽學術主持 範景中先生致辭
以建立「無牆的美術館」與「流動的藝術學院」為理想,明珠美術館通過全連結的工作方式,匯聚全球一流的藝術與創意資源,用藝術與文化為城市賦能。此次「風景與書」展覽期間,明珠美術館特邀範景中、白謙慎、胡曉明、呂澎、大衛·皮爾森(David Pearson)、楊光輝、萬木春、董捷等30餘位專家學者,從展覽主題引發延伸、深度挖掘,帶來內容豐富、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的高水準系列公益講座。此次展覽及相關活動獲得上海圖書館、中國美術學院的特別支持,不僅聯動長三角區域文化合作,更擴大交流領域,放眼全球範圍內由「風景與書」引發的多維度討論,燭照當下,引領未來探索之思。
嘉賓合影
其中開幕首場講座由展覽學術主持範景中教授主講,聚焦「風景與書中的故事」,由展出的多件重點作品引申,話題涉及賞景方式與畫景方法的討論、活躍在西湖畔的人物(金農、龔自珍、秦淮八豔等)、在西湖畔刊刻的書籍(《結蓮社集》《東徵紀事》等孤本),十分值得期待。其他講座主題涵蓋中國古代勘校題跋、書籍裝幀的傳統與獨特藝術魅力;湮沒於歷史中的江南閨媛的文字藝術佳作、逸事傳奇;東西方版畫歷史與技法;古墨中的文人世界、書房趣味;旅行與山水等,帶領公眾深入淺出地領略人文傳承之精華,引發人們對於書籍的藝術與歷史、文本與圖像、傳統與當代關係等議題的重新發掘與思考。此外,明珠美術館也將推出相關主題的兒童互動手冊及兒童工作坊等美育活動。此次展覽的中文語音導覽特邀青年作家蔣方舟錄製,歡迎大家在現場掃碼收聽。
展覽信息
風景與書
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
出品人:
李 爽
學術主持:
範景中
策展人:
李丹丹
參展藝術家(按音序排列):
陳丹青
清川阿莎美
王冬齡
徐冰
嚴善錞
楊小京
周小英
主辦:
明珠美術館
支持:
上海新華發行集團、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
特別支持:
上海圖書館、上海報業集團、中國美術學院
展覽日期:
2020年1月18日—2020年5月5日
展覽地點:
明珠美術館
上海市吳中路1588號愛琴海購物公園8樓
參觀時間:
每周一閉館;
周二至周四10:00-19:00
(18:00停止入場);
周五至周日10:00-22:00
(21:00停止入場)
春節假期每日開放時間
2020年1月24日(除夕):
10:00-18:00(17:00停止入場)
2020年1月25日—2020年1月30日:
10:00-19:00(18:00停止入場)
票務信息
網絡&現場購票:80元/人、160元/多人
(多人票最多可三人同時入場,展期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