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見過一隻貓咪,從出生到死去,幾乎整個喵生都是在籠子裡度過的。
小時候,爸爸經常帶我去樓下的便利店買東西,每次我都會看到店主養的那隻小貓咪——糰子,一身毛茸茸的毛,水汪汪的大眼睛,見到路過的人都會喵喵叫,但糰子是只籠養貓。
時間逐漸過去,糰子看起來也長大了些,但依舊很瘦,後來見它經常無精打採地趴在籠子裡,身上的貓變得雜亂不堪,眼神再也沒以前那般明亮了。而她生活的籠子也變得鏽跡斑斑,稍微靠近便是一股臭氣燻天。
有些路過的人實在覺得糰子太可憐了,就跟店主說能不能散養,甚至有人願意用600塊錢來買走糰子,可是都被店主拒絕了。
「這是我的貓,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們管不著」「貓髒兮兮的,散養豈不是弄髒弄亂東西,看著煩,哪有這麼多時間打掃」這些都是店主掛在嘴邊的理由,在他心裡,就壓根沒把糰子當一回事。
嫌棄貓咪髒,當初為什麼要養貓?既然養了,又為什麼不讓糰子進入家門一步?既然厭惡,何不把她送養?
一直以來都是將她關在籠子裡,只是單純提供水和糧。這麼做有想過糰子的感受嗎?貓咪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水,還需要關愛和足夠大的活動空間啊。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養貓咪,但遭遇像糰子這樣的貓,不勝其數。
01天性被「束縛」,容易誘發疾病,產生抑鬱,嚴重可能會輕生。
籠養的貓咪缺少足夠的活動空間,且多數鏟屎官忙於工作無暇照顧貓咪,採取的多半是自助式餵食,這就導致了貓咪吃得多但卻動得少,根本達不到每天正常的運動量,很容易發胖並引起糖尿病、心臟病、骨骼病等多種併發症。
這個時候有人就會說「換個大籠子不就可以了嗎!」我只想說,就算是再大的籠子,可終歸還是籠子啊!貓咪能活動的範圍始終有限。
第一個產生這樣的認真並實驗的是19世紀的精神病學家William Lauder Lindsay。他通過觀察動物自殺的案例,得出的結論是:自殺,是動物深思熟慮的結果。
如果你家貓咪出現對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好奇心,不再喜歡探究移動的物體,不再喜歡吃東西,不再喜歡爬上爬下。而只是窩在自己的小窩裡,並且睡覺時間越來越長,面對你的逗弄和餵食,它都表現的性質寡淡。
狹小的籠子對於貓咪來說就像是一個監獄,一天中有12個小時以上貓咪都是獨自度過,期間沒有任何互動帶來的孤獨感,很容易讓貓咪產生抑鬱症,從而做出一些本不屬於它們該做的事:比如不喜歡打理毛髮或過度打理毛髮、舔欄杆、原地不停轉圈圈等,嚴重時還會導致貓咪輕生。
長時間的籠養貓,在我的理解就是慢性虐貓。
02跟籠養貓差不多的栓養貓
在農村,不少養貓家庭的養貓方式就是栓養,說到底就是怕貓跑,在貓的脖子上綁一根繩子或鐵鏈,再將鐵鏈的另一端綁在結實不易挪動的地方。籠子的成本比繩子高,於他們而言,用一根繩子就能解決的問題。
可於貓的感受,沒人在乎。
貓咪會哀嚎、會慘叫、會用盡全身的力氣掙脫掉脖子上的繩子,直到被勒到喘不過氣,可是這樣又能改變什麼呢?
不論是籠養貓,還是栓養貓,它們的目的都是違背貓的天性和生活方式,將貓限制在極小的範圍內而成為自己的奴隸。
最後,我是堅決反對籠養貓咪的,並且那些長期籠養貓的人,從來都不是愛貓的,它們從來沒有在乎過這隻貓,在乎的只是這隻貓的性命屬於誰?
將心比心,換做是你在這個毫無自由的「籠子」裡生活,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