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總結性的會議又來了。
明年市場該怎麼判斷?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了!
12月16日至18日,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政策"風向標"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勝利召開。
一起來看看這次會議的看點和重點。
以及,對於投資者而言,2021年會有哪些機會?
簡單說,這次會議可以用8個字來形容: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過去這一年,我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為什麼說是"滿意"?
首先,從背景上來看,過去的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受新冠疫情,中美貿易爭端的影響,2020年只能用一個"難"字來形容。
即便是在各種情況的衝擊下,中國依然成為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一點實屬不易。
除此之外,"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完成,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躍上新的大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因此,在過去成績的經驗上,確定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點工作:
1.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2.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3.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4.全面推進改革開放;
5.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
6.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7.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8.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接下來筆者重點對以上幾點闡述下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一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在這八大重點工作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與"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非常打眼,雖然看起來這兩條沒有任何關係,但綜合2020年的國內外社會背景,這兩個工作的關係十分密切。
關於"反壟斷",這是繼中央政治局會議後,再次提出。
從11月3日上交所發布通知暫緩螞蟻集團科創板上市,到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再到近期人民日報發文評論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可以看出:
監管層對網際網路企業的監管措施逐漸嚴格,預計後續監管層將針對壟斷企業,特別是網際網路企業可能會出臺一系列相應的較為嚴格的監管措施,同時引導各類資本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高新技術發展領域。
從改革開放到2008年的時間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西方市場建立了連結。中國的人口、資源、工業生產能力也因此走向世界,同時中國藉助西方的消費能力發展了自己的工業,並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變成世界工廠,發展到今天成為了世界製造業中心。
在2008年之後,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到了2010年,西方市場觸及到了天花板,西方的消費能力也主要靠金融信用擴張,而它的擴張,更進一步引發了全球性金融危機,並且西方還存在極低的人口增長率,這決定了中國僅僅靠西方市場推動經濟發展是不現實的。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搞去工業化,將自己的工業轉移到成本更加廉價的國家去,他們認為自己擁有軍事、科技、金融貨幣和商業霸權,商品流向和價格就可以都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這樣就把更多的經濟利益留在了自己的經濟體內。
起初,西方通過此種模式過得挺富足,但同時,美國社會財富分配方式越來越畸形,也就是說資本獲得的利益越來越多,開始進行社會生活成本控制,提高民眾的生活幸福感,以此化解社會矛盾。
只不過我們朝著更高端的製造業發展的時候,美國就要掀桌子了,因為挑戰了它的技術霸權,就開始打壓我們。
於是從歐巴馬開始,西方資本重點以圍堵中國為主要目標。
到了川普就更加"赤裸裸"地極限施壓。
既然美國等西方市場已經是天花板了,基於他們還想"欺負"我們,我們只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前賣給西方國家,現在賣給我們自己,將更多的福利和紅利留給自己。
所以,2021年八大工作任務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也就很明白了,簡單的說就是注重需求側管理,與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所提出的需求側改革相呼應。
那"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又作何解釋呢?
眾所周知,網際網路有利有弊,它便捷、迅速,能獲取大量的數據。
而這大數據,有可能會不斷抬高用戶的消費成本。
最近資本在消費領域的擴張異常兇猛,普通人可能沒有什麼感覺,甚至覺得消費還便宜了,但是這同時也擠壓著民生領域的實體經濟,在某種意義上,這和國家政策方向是相悖的,如果現在不加以約束,消費的最後一公裡也將被壟斷。
也許你會覺得商業本來就是優勝劣汰,但是,這樣很有可能讓國家補貼消費的資金被資本拿走,很有可能會對國家的戰略構成威脅!
資本必須為實體服務,更直接一點就是必須為人民服務。
加強科技方面的補貼,促進科技創新,補足短板,解決"卡脖子"問題,用資本推動創新,通過創造新的市場和新的需求,可對經濟提供持續增長力。
大數據殺熟,會員價,過度收集信息,會出現"天下苦平臺久矣"的聲音。
就像最近某個平臺"殺熟",如果都這麼做,從根本上來講,不利於推動經濟的發展,也不利於刺激需求、擴大內需。
這也意味著一心追尋壟斷利潤的資本造富神話破滅了。
像這種前期大規模燒錢,培養用戶習慣,將平臺做大之後收割壟斷利潤的路徑,應該是行不通了,而且目前市場基本被幾個大平臺佔據,怎麼跟隨國家的腳步進行創新才是創業者應該追求的目標。
在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中有提到"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這兩句話。
"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意味著稅收政策和轉移支付方面會有一定的動作。
"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也點明了新時代知識分子的發展方向,北上廣深大有前途,但基層也會別有一番天地。
二
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在房地產方面,2018、2019年已經淡化了這一方面,今年不僅重提房地產,而且還作為了2021年的任務重點,提到"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提及"大城市"的住房問題,是因為一線城市為主的房子高燒不退的現象仍然存在,接下來可能會出臺一些針對這些地方的調控政策。
並且再次提及"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對於"安居"這一內容,前段時間,蛋殼公寓等長租公寓暴雷一系列事件,說明了中國房屋租賃市場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此次會議也要求規範長租公寓租房市場,加快長租房政策,在公共服務方面,租購住在享受公共服務上逐步會具有同等權利。
這說明對於房子的態度仍然沒有任何鬆動,大家需要明確的是房子這塊肯定是嚴控的,特別是一線城市的房產。
三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在今年4月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最高領導人指出,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這次會議再次指出產業鏈問題,要求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要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近一年來,美國沒少在中國科技方面進行卡脖子。
中國科技、企業遭遇不少問題。
但中國目前有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政府力量對於具有一定公共品性質的基礎研究的支持,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關於產業鏈,在這次會議中還提到了"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
要知道,種子、耕地,是中國農業和糧食安全之本。
在種子方面,今年9月提到"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
如果這方面大多依賴國外,這個問題就變得很現實,如同科技一樣,過多依賴國外,一旦被"卡脖子",就有點困難。
所以說,這次明確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也是一種防患於未然。
在各行各業的產業鏈上,中國也許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歷史和現實已經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我們做不到的,但前提是你要立志於攻克,減少依賴。
四
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
2014年11月,《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發布,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2020年9月,國家最高領導人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明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次會議要求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實際上這個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
碳中和是一個長期過程,這方面涉及到經濟社會轉型的路徑和生產生活模式的轉變。
而實現這個目標可以促進我國科技進步,實現基於科技進步和碳中和的內生性高質量可持續增長。
此外依託科技,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同時還可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綜合來看,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這次會議可以說是給定了基調。
這八大重點工作意味著在我國疫情防控有效、經濟恢復的情況下,2021年的工作重點會逐漸從應對疫情轉向常態化。
我們可以再看看一下前兩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宏觀政策的要求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宏觀政策的要求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
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宏觀政策的要求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此次會議重申"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還提到了"可持續性"。
所以說和2020年政策相比,2021年的政策可能會收緊。
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回覆性增長,在明年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會逐步回歸正常,明年的政策也會逐漸向"防風險"傾斜。
"穩貨幣""穩信用" 或將成為明年的貨幣基調。
這八大重點工作中有科技、內需、種子耕地、反壟斷、碳等字眼,預計2021年的財政政策會向這幾個方面傾斜。其中,"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首次提出。
考慮到人民幣的升值以及國外疫情,流動性還沒有回收,2021年一季度前回收流動性的可能性較小,在流動性回收之前,股市、商品可能會表現為向上的行情。
如果疫苗在明年能夠大規模的應用,國外疫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這個時候主要經濟都會面臨流動性回收的問題。
其他經濟體回收流動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會減小,我國回收流動性的時間窗口可能就到了。
2020年已經很難了,走過了這一年,並且經過這次會議的定調,大家是不是心裡更有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