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回顧了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研究了2021年經濟工作的形勢任務。2021年不但是中國步入「後疫情時代」實現經濟全面復甦的一年,還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明年經濟工作制定部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位專家解讀稱,從會議公報內容來看,釋放出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政策信號尤為值得關注。
關於財政政策,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積極的財政政策基調沒有改變,「提質增效」延續了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但今年特別強調了「更可持續」。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此解讀稱,這主要是由於疫情期間財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缺口較大,壓力明顯增加,不利於政策的可持續性。
與疫情期間相比,本次會議提出的財政政策要求釋放了適度收緊之意。今年2月21日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政策基調明顯更加積極。為對衝疫情衝擊,我國主要通過提高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等政策。其中,赤字率提高到了3.6%,比上年提升0.8個百分點,也是有數據以來首次突破3%的國際警戒線;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三次發行特別國債;新發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目前基本發行完畢;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2.09萬億元,全年減稅降費預計超過2.5萬億元。
當前國內經濟逐漸修復,全年GDP能夠實現正增長,大規模刺激性政策託底經濟的必要性已經下降,宏觀政策的取向逐漸向「防風險」偏移,貨幣政策已經逐漸回歸常態,財政政策的力度也將有所放緩。但考慮到減稅降費、穩定就業、保市場主體、保障基本民生等政策具有長遠意義,因此財政政策不會大幅收緊,而是會更加與經濟增長向適應。
根據會議要求,預計明年財政赤字率將回落至3%左右,新增專項債規模回落至3.2萬億元左右,抗疫特別國債要關注資金退出與跨期銜接問題,對於只針對短期項目,隨著抗疫任務的完成可實現自然退出,但對於中長期項目,資金到期後要充分做好跨周期安排。減稅降費是保企業、保民生的重要舉措,預計明年仍將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負,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另外,明年還會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為經濟社會恢復發展創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植信投資研究院認為,在主要任務上,財政政策將在促進創新發展、調節收入分配助力擴大內需、積極防控債務風險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作用。去年會議要求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同時要與貨幣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位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貨幣政策仍然要「穩健」,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
「不急轉彎」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關於貨幣政策的要點,植信投資研究院認為其具有雙重含義:首先是貨幣政策要穩健,不急著轉彎,不應該出現大幅的收緊和調整;其次是不要搞「急轉彎」,即考慮到經濟增長已經逐漸恢復,貨幣政策即便要調整,也是相對平穩的微調。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逐步回歸到正常區間,貨幣政策基調也在從應對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轉為支持經濟向潛在產出回歸。另一方面,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這表明2021年經濟增速或已經接近潛在增產出對應的名義經濟增長。貨幣政策趨向回歸中性,既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讓市場缺錢;另一方面也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
根據公開報導,去年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今年為應對疫情的衝擊,2月21日政治局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政府工作報告》雖延續了這一提法,但進一步明確「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截至11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0.7%,比去年同期高2.5個百分點;社融存量同比增長13.6%,比去年同期高2.9個百分點;均明顯高於去年同期。
溫彬分析,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逐漸從疫情衝擊中恢復,貨幣政策更加強調精準導向,開始邊際收緊。央行主要通過「逆回購+MLF」的組合來調節市場流動性,使之與經濟發展需要相匹配,避免了超寬鬆政策退出後給經濟留下的「後遺症」。
而《2020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再次強調「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基本匹配」,釋放了下階段貨幣、信貸邊際收緊的信號,市場對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已有預期,目前社融拐點已經出現,10月末社融存量增速達到13.7%的全年高點之後,11月末已經開始回落(下降0.1個百分點至13.6%)。
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會議特別強調了「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溫彬解讀稱,貨幣政策要「靈活」,主要是由於我國面臨國內外的複雜形勢和多種風險挑戰,需要根據經濟形勢進行調節,尋求多種目標的平衡。「精準」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社會恢復發展中,還有一些短板領域和薄弱環節,例如製造業、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等,需要更多結構性、直達性貨幣政策的支持。「合理適度」是指貨幣信貸增長要與經濟發展所需相一致,要避免「大水漫灌」式強刺激,釋放了貨幣政策回歸常態的明確信號。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潘福達
編輯 潘福達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