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素有「張良謀,陳平計」的說法。陳平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是歷史上與張良齊名的最智慧的人士,也是漢高祖劉邦手下最有名的謀略家。陳平的許多智謀,放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有學習和借鑑的價值。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時,陳平最先投奔的人是魏王魏咎,也就是魏王豹的哥哥。魏咎任命陳平為太僕,也就是負責管理軍隊中馬匹的官員。顯然,魏咎是將陳平當成後勤管理方面的人員,而不是制定大政方針的謀士。所以,陳平為魏咎獻出的計謀,魏咎一個也沒有採納。
陳平的志向絕非是做個「弼馬溫」。在魏咎手下不受重視,陳平選擇改投項羽,並跟隨項羽西進關中入主秦朝的都城鹹陽。項羽剛開始的時候,分封他為雖有地位但無實權的「卿」的爵位。項羽從關中東歸彭城後,殷王司馬卯反叛,項羽封陳平為信武君,命他帶兵平叛。陳平成功擊敗並收降了司馬卯。項羽給陳平記功,任命他為都尉,獎賞黃金二十鎰。但是,沒過多久,漢王劉邦的人馬出漢中,進攻三秦,打下了殷地,司馬卯迫於形勢背楚降漢。項羽大怒,遷怒於原來收降司馬卯的將領,並揚言要殺掉上次平叛的所有將領。陳平非常害怕,他決定渡過黃河投奔劉邦。
陳平找準一個機會,封好項羽賞賜給他的黃金和官印,派人送還給項羽,自己一個人偷偷地抄小路投奔劉邦去了。站在常人的視角,陳平既然選擇背叛項羽改投劉邦,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地將黃金和官印送還給項羽呢?一起帶走不是很好嗎?其實,這其中大有謀略。
雖改換門庭,仍要正大光明
陳平離開項羽,錯不在陳平,而這於項羽沒有查清事情原委,就揚言隨意處罰手下將領,在道義上陳平並沒有過錯。所以,將在臨走時,陳平派人將項羽賞賜給他的黃金和自己的官印,一起送還給項羽,同時正大光明地告訴他,我陳平準備離開你項羽了(實際上已經離開了),並且將自己離開的理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像今天,我們離開某某公司或單位時,還要主動提出辭呈,說明辭職的理由和自己的去向。陳平這樣做,關係重大,一是為自己贏得好名聲,二是不至於惹怒項羽。陳平離開項羽選擇投奔劉邦時,已經是第二次變換主子了,在那個崇尚「一始而終」、「好漢不事二主」的年代,這對個人名譽上是很大的汙點。人中豪傑呂布,就是因為先後三次變換了主人,終其一生都被人瞧不起,被人罵為「三姓家奴」,成為人格上永遠的汙點。
雖選擇背叛,仍要留下後路
陳平在離開前,選擇將項羽賞賜給自己的黃金或官印,主動送還給項羽。這麼樣做的目的,就是雖然離開了項羽,但也不至於讓項羽記恨,至少不至於當場大怒,也算是給自己留條後路。畢竟,項羽是那個時期最強大的人物,將來的形勢如何發展,還未可知。如果萬一將來項羽成功,或者說不小心陳平再次落在項羽的手裡,至少還有說話求情的機會和餘地,不至於將事情做絕了。另外,如果陳平是偷偷摸摸地逃離,如果將賞賜的黃金或官印隨身帶走,項羽知道後大怒,立即派出騎兵追捕,陳平能否逃脫還是未知數。再說了,以當時項羽的實力,如果真心惱怒陳平,對外界放言,誰敢收留陳平,就是跟我項羽過不去,我項羽就要攻打誰!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劉邦是否願意留下陳平,也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初出茅廬的陳平,世人還並不知道他是個奇才。
雖急需金錢,仍不貪圖小利
陳平家中貧苦,一個人單獨從項羽軍營出逃劉邦,非常需要這些黃金做路費盤纏,或者說急需這些錢在投靠新主人時,用來上下打點或聯絡各個方面的感情和關係。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二十鎰黃金,對於陳平來說就是「雪中之炭」,是救急之物。雖然如此,陳平仍然選擇將黃金送還給項羽,自己身無分文地離開。為什麼?因為在陳平的心中,既然選擇離開項羽,那麼項羽曾經對自己的賞賜就不應該再屬於自己了,這是大的原則問題,自己不能因為急需就改變個人為人的原則,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一旦違背了自己的原則,突破自己的底線,欲望就會如同破堤的洪水,洶湧而來,再也不可遏制了。陳平後來投奔劉邦之後,經手辦事的黃金成千上萬兩,劉邦從不過問黃金的去向,從不懷疑陳平貪汙,就是基於對陳平品行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完全來自於陳平平日裡對自己的苛刻和自律。
陳平這則故事,放在今天的職場,仍然很有借鑑意義。無論我們跳槽多少次,選擇到多麼理想的公司,對我們曾經工作和學習過的公司和單位,都應該光明磊落,大大方方地離開,做到無愧於心,無愧於他人。對於我們曾經的老公司、老上司、老同事,更應該選擇和平友好,看重曾經的情分和友誼,即使分手,也可以做到優雅溫情,既給自己留條後路,也給自己留下好的名聲。
最不可取的,就是以為既然選擇離開了,將來再也不會相見或打交道了,所以在離開的時候貪圖小利,將本不屬於自己的財物或者資料信息帶走。這樣的話,一定會讓原來的公司和同事,記恨你、瞧不起你!殊不知,天下之大也不過方寸之間,自古冤家路窄。說不定在某個不合時宜的時間和地點,也許就會再見面!甚至在你落魄潦倒的時候,這些曾經的同事或領導,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你脫離困境,卻因為你曾經的貪圖小利,讓貴人變成了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