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項羽改投劉邦,陳平逃離時「封金掛印」有著怎樣的職場智慧?

2020-12-24 晨風曉月趣歷史

歷史上素有「張良謀,陳平計」的說法。陳平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是歷史上與張良齊名的最智慧的人士,也是漢高祖劉邦手下最有名的謀略家。陳平的許多智謀,放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有學習和借鑑的價值。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時,陳平最先投奔的人是魏王魏咎,也就是魏王豹的哥哥。魏咎任命陳平為太僕,也就是負責管理軍隊中馬匹的官員。顯然,魏咎是將陳平當成後勤管理方面的人員,而不是制定大政方針的謀士。所以,陳平為魏咎獻出的計謀,魏咎一個也沒有採納。

陳平的志向絕非是做個「弼馬溫」。在魏咎手下不受重視,陳平選擇改投項羽,並跟隨項羽西進關中入主秦朝的都城鹹陽。項羽剛開始的時候,分封他為雖有地位但無實權的「卿」的爵位。項羽從關中東歸彭城後,殷王司馬卯反叛,項羽封陳平為信武君,命他帶兵平叛。陳平成功擊敗並收降了司馬卯。項羽給陳平記功,任命他為都尉,獎賞黃金二十鎰。但是,沒過多久,漢王劉邦的人馬出漢中,進攻三秦,打下了殷地,司馬卯迫於形勢背楚降漢。項羽大怒,遷怒於原來收降司馬卯的將領,並揚言要殺掉上次平叛的所有將領。陳平非常害怕,他決定渡過黃河投奔劉邦。

陳平找準一個機會,封好項羽賞賜給他的黃金和官印,派人送還給項羽,自己一個人偷偷地抄小路投奔劉邦去了。站在常人的視角,陳平既然選擇背叛項羽改投劉邦,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地將黃金和官印送還給項羽呢?一起帶走不是很好嗎?其實,這其中大有謀略。

雖改換門庭,仍要正大光明

陳平離開項羽,錯不在陳平,而這於項羽沒有查清事情原委,就揚言隨意處罰手下將領,在道義上陳平並沒有過錯。所以,將在臨走時,陳平派人將項羽賞賜給他的黃金和自己的官印,一起送還給項羽,同時正大光明地告訴他,我陳平準備離開你項羽了(實際上已經離開了),並且將自己離開的理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像今天,我們離開某某公司或單位時,還要主動提出辭呈,說明辭職的理由和自己的去向。陳平這樣做,關係重大,一是為自己贏得好名聲,二是不至於惹怒項羽。陳平離開項羽選擇投奔劉邦時,已經是第二次變換主子了,在那個崇尚「一始而終」、「好漢不事二主」的年代,這對個人名譽上是很大的汙點。人中豪傑呂布,就是因為先後三次變換了主人,終其一生都被人瞧不起,被人罵為「三姓家奴」,成為人格上永遠的汙點。

雖選擇背叛,仍要留下後路

陳平在離開前,選擇將項羽賞賜給自己的黃金或官印,主動送還給項羽。這麼樣做的目的,就是雖然離開了項羽,但也不至於讓項羽記恨,至少不至於當場大怒,也算是給自己留條後路。畢竟,項羽是那個時期最強大的人物,將來的形勢如何發展,還未可知。如果萬一將來項羽成功,或者說不小心陳平再次落在項羽的手裡,至少還有說話求情的機會和餘地,不至於將事情做絕了。另外,如果陳平是偷偷摸摸地逃離,如果將賞賜的黃金或官印隨身帶走,項羽知道後大怒,立即派出騎兵追捕,陳平能否逃脫還是未知數。再說了,以當時項羽的實力,如果真心惱怒陳平,對外界放言,誰敢收留陳平,就是跟我項羽過不去,我項羽就要攻打誰!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劉邦是否願意留下陳平,也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初出茅廬的陳平,世人還並不知道他是個奇才。

雖急需金錢,仍不貪圖小利

陳平家中貧苦,一個人單獨從項羽軍營出逃劉邦,非常需要這些黃金做路費盤纏,或者說急需這些錢在投靠新主人時,用來上下打點或聯絡各個方面的感情和關係。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二十鎰黃金,對於陳平來說就是「雪中之炭」,是救急之物。雖然如此,陳平仍然選擇將黃金送還給項羽,自己身無分文地離開。為什麼?因為在陳平的心中,既然選擇離開項羽,那麼項羽曾經對自己的賞賜就不應該再屬於自己了,這是大的原則問題,自己不能因為急需就改變個人為人的原則,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一旦違背了自己的原則,突破自己的底線,欲望就會如同破堤的洪水,洶湧而來,再也不可遏制了。陳平後來投奔劉邦之後,經手辦事的黃金成千上萬兩,劉邦從不過問黃金的去向,從不懷疑陳平貪汙,就是基於對陳平品行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完全來自於陳平平日裡對自己的苛刻和自律。

陳平這則故事,放在今天的職場,仍然很有借鑑意義。無論我們跳槽多少次,選擇到多麼理想的公司,對我們曾經工作和學習過的公司和單位,都應該光明磊落,大大方方地離開,做到無愧於心,無愧於他人。對於我們曾經的老公司、老上司、老同事,更應該選擇和平友好,看重曾經的情分和友誼,即使分手,也可以做到優雅溫情,既給自己留條後路,也給自己留下好的名聲。

最不可取的,就是以為既然選擇離開了,將來再也不會相見或打交道了,所以在離開的時候貪圖小利,將本不屬於自己的財物或者資料信息帶走。這樣的話,一定會讓原來的公司和同事,記恨你、瞧不起你!殊不知,天下之大也不過方寸之間,自古冤家路窄。說不定在某個不合時宜的時間和地點,也許就會再見面!甚至在你落魄潦倒的時候,這些曾經的同事或領導,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你脫離困境,卻因為你曾經的貪圖小利,讓貴人變成了仇人!

相關焦點

  • 劉邦的開國功臣陳平,從貧困走向成功,背後崛起的秘密是什麼?
    陳平,劉邦的開國功臣,也是劉邦不可多得的智囊團人物六出奇計,離間項羽和亞父,解除滎陽之圍,協助劉邦,結束楚漢之爭年少的陳平,家中十分貧困,面對這樣的處境,陳平是如何一步步的崛起?他成功的背後,有哪些重要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呢?
  • 劉邦聽聞陳平與嫂子通姦,大呼人才!
    這戰績,更讓項羽對陳平這樣的小角色不放在眼裡。公元前206年,項羽殺到了關中。害怕的劉邦早已經還軍霸上。項羽設下鴻門宴,劉邦帶著張良和樊噲來赴宴。作為項羽的謀臣,陳平也有幸參加了宴會。陳平一見到偷奸耍滑的劉邦,喜不自來,大有一種相逢恨晚的感覺。從這時開始,陳平就「身在楚營心在漢」了。
  • 劉邦質問陳平:你「盜嫂」名聲不好!陳平回復21個字,立刻被重用
    楚漢之徵時,他曾經就用一個妙計,毒計,來削弱了楚國的勢力。在當時,項羽的手下有幾個肱骨之臣: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這幾個人,可以說是項羽最信任的人,也是項羽唯一信任的人。陳平就開始拿這幾個人做文章。他明白項羽不可一世,但是容易頭腦簡單,聽信讒言,全部是靠這幾個人才能穩定政局。
  • 劉邦如何評價陳平?為什麼說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後來,項羽攻略到魏地,陳平就跟隨了項羽。劉邦還定三秦,殷王反楚,項羽任命陳平為信武君,帶領魏王咎的門客食客等,前往說服殷王歸降回來了,項羽派項悍授予陳平都尉,賞400兩銀子。不久,劉邦攻打殷王,項羽發怒了要殺搞定殷王的將吏,陳平害怕了,就掛印封金而去。陳平投靠劉邦後,劉邦任命為都尉,做了劉邦的參乘,主管近衛軍。
  • 項羽排擠範增,和陳平沒有太大關係,這是項羽集團人才流失的縮影
    大家熟知的是,項羽懷疑範增是因為陳平的離間之計,但實際上,項羽排擠走範增,根本原因和陳平沒有任何關係,陳平的離間之計,只不過是一個由頭而已,而且項羽這對外姓部屬的排擠是很明顯的,不僅僅針對範增一人。首先說一下,範增的出走對項羽影響的確很大,劉邦就曾經說過,「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可以說範增還活著,並且項羽願意聽從於範增的話,那麼劉邦想要擊敗項羽還是要付出更多代價的。而為什麼說,陳平的離間計不是項羽排擠範增的根本原因呢?
  • 陳平多次獻上「毒計」,助劉邦成事,被稱史上第一是否浪得虛名?
    陳平家境貧寒、熱愛學習,陳勝起義後投奔陳勝,後投奔項羽陳平出生時家境貧寒,和哥哥相依為命,勉強度日。他牢記父親要勤學好問、做大事的囑託,整日把自己關進屋裡認真讀書學習,不關心外面的事,種地都是由哥哥承擔。
  • 陳平智謀極高,卻不能獨當一面。劉邦對陳平的評價錯了嗎?
    陳平智商高,情商更高,和漢初三傑放在一起也絲毫不遜色。為什麼,劉邦在臨終之前評價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呢?陳平不能獨當一面究竟是能力不足還是資源不夠?這和陳平的出身究竟有什麼聯繫呢?在劉邦去世,呂后主政到漢文帝即位的這一段混亂時期,陳平顯得默默無聞,甚至有些被動,他的智謀似乎沒有了用武之地。
  • 幫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奪取天下的大將軍韓信,為什麼被劉邦處死?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未得到任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韓信是秦末楚漢戰爭中漢軍統領三軍的大將軍,他指揮百萬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助劉邦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楚漢霸王項羽,奪得天下,為劉邦的漢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
  • 劉邦馭人之術高超,查明陳平貪汙後,不罰反賞顯智慧
    周勃等人對此萬分不滿,覺得陳平沒有資格,憑什麼和他們這幫跟劉邦出生入死的武將平起平坐。為了扳倒陳平,這些人也是煞費苦心。他們精心收集了證據,拿到劉邦面前,表示:陳平與嫂子通姦,又大肆收賄賂。周勃和灌嬰對著劉邦說:「大王要擦亮眼睛,看清陳平真面目,他長得人模人樣,但行的確是雞鳴狗盜這種齷齪事,在老家時,他就和自己嫂子有一腿,著實行為不端。而且他當初跟著魏咎混,混不下去了就投奔了項羽,在項羽那也沒有出路,他又來找大王。對於他這種頻繁跳槽的人,大王您也願意給他機會,確實心胸寬廣,是厚道的領導。
  • 陳平犧牲2000少女,助劉邦突圍,悲嘆:我家必敗於女人!果然應驗
    公元前206年,劉邦與項羽開始正式爭霸,歷史上將其稱之為「楚漢相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劉邦在張良等人的建議下忍辱負重,屈就「漢王」這一稱號。而後趁著項羽率領部隊平定齊國之亂時,劉邦徵服了三秦地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漢中王」,從此以後便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
  • 韓信和陳平所說的「婦人之仁」,到底是指項羽還是劉邦?
    他最先投奔項羽,被任命為郎中。對於韓信這樣一個無資歷、無背景、無名望的「三無人員」而言,能夠獲得郎中的職位已經算是不錯了。可韓信對此不滿意,找機會逃離了項羽的軍營,來到劉邦身邊。經過一系列波折之後,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
  • 劉邦死前想殺3位功臣,陳平機智應對,後個個升官
    秦建立後,嬴政並沒有誅殺功臣,即使是六國中的貴族他也不例外,他給了他們一條活路;在帝國時期,開始誅殺功臣,始於漢高祖劉邦,後人紛紛仿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眾所周知,劉邦在創業時期,多次被項羽吊打,從來沒有想過能獲勝,後來逆襲成功。這是為什麼?所有的諸侯離開項羽,都跑去支持劉邦,項羽被所有的諸侯聯合絞死。
  • 楚漢相爭,項羽、劉邦、韓信三方博弈,三國歷史差點提前400年
    項羽派出大將龍且前去討伐,聯合齊軍殘部一道與韓信對峙,在韓信面前卻毫無招架之功,龍且一戰而亡。 一、項羽採取的補救措施 楚國再也沒有力量分兵了,只能派出辯士武涉前往遊說。 武涉提出: 1、劉邦的目標是吞併天下,任何諸侯都難以倖免。(韓信剛被劉邦封為齊王。)
  • 項羽與範增分道揚鑣的原因,不是中了劉邦陣營的反間計那麼簡單
    項羽塑像劉邦謀士提出的反間計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眛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這是劉邦陣營謀士陳平提出的反間計,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項羽陣營內亂,包括將帥之間的不信任,那麼項羽是何表現呢?懷疑之心自然是有的,那麼他們是否真的與自己離心離德了呢?項羽沒有選擇輕易相信,而是想證實心中的疑慮。於是,項羽遣使打探劉邦陣營的消息,可是得到的結果卻遠不止鍾離昧等大將的投敵之嫌,居然還有亞父範增。
  • 漢初宰相陳平: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
    陳平在戰亂時期能擇明主而侍,運籌帷幄立下赫赫功勞,在和平時期能獨善其身左右逢源,最終壽終正寢,他跳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規律,歷任惠帝、呂后、文帝三朝宰相,比漢初三傑的蕭何、韓信、張良等任何大臣的結局都完美,可稱為人生大贏家。那麼陳平是怎樣走向人生巔峰的呢?
  • 垓下之戰,劉邦與韓信是如何把西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的!
    不久,項羽派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指出劉邦貪得無厭、欲盡吞天下的意圖,韓信之所以能活到現在是因為有項羽的存在,項羽一旦滅亡,劉邦必然要消滅韓信,如今韓信「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勸他「反漢與楚連和,叄分天下王之」。韓信因已得劉邦封王,拒絕了武涉的勸說。接著,韓信的謀士蒯徹又兩次勸告韓信,說劉邦和項羽都已經精疲力竭,「兩主之命懸於足下。
  • 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但是,項羽剛愎自用的弱點很快就暴露了出來,中了陳平的離間計,疏遠了範增,最後把範增氣得回家養老。 因此,以項羽的這個性格,即使過了烏江,在江東也註定不會有大的作為。而且他的這個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即使在江東重整旗鼓,也無非是再重複一遍錯誤而已。 反觀劉邦,卻非常喜歡聽取將士們的意見,張良、蕭何、陳平、韓信,個個都是天縱奇才,有他們來輔佐,劉邦想不成功都難!
  • 項羽力能扛鼎英勇無敵,待人恭敬慈愛,為何人才都往劉邦那邊跑?
    項羽年輕的時候,他和叔叔項梁一起在人群中觀看秦始皇的出巡,他指著皇帝的鑾駕,挑釁地說他可以取代他的位置。項羽高大威武,他有八英尺多高,他力氣很大,能扛三腳架,當他開始創業時,他用一把劍瞬間殺死了100多名身穿盔甲的秦兵,沒有人能比得上他那兇猛的戰鬥力。
  • 被項羽包圍在滎陽的劉邦,能夠除掉範增並安然逃走,多虧這個人
    楚漢之爭,在最開始處於劣勢的是劉邦勢力,一直被項羽攆著打。甚至有幾次,劉邦都險些命喪項羽之手,不過都僥倖逃掉了。其中有一次就是滎陽之圍,劉邦被項羽和範增聯合包圍了,糧食也被掐斷了,十分危急。
  • 「名人百科」六出奇計定社稷的謀臣良相——陳平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陳平確實是一代名相,他胸懷大志,縱橫捭闔,有著很強的能力。但如果從人性角度來說,他貪婪奸滑,詭計多端,借刀殺人,毫無人性,是後輩君子所不齒的。漢丞相陳平自幼胸懷大志,足智多謀。他初投漢王時,有人在劉邦面前進讒言,說陳平在家時私通其嫂,後又貪財受人賄金。劉邦聽後責怪引薦人魏無知。魏無知力保陳平是「奇謀之士」,不必因其盜嫂受金這些小過失而懷疑不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