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救贖,離不開行動,行動是彌補愧疚感的唯一方式。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作品,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被讀者追捧,成為口碑極佳的暢銷書。全書以風箏為線索,圍繞著富家子弟阿米爾和其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與親情、愧疚與救贖,展開了一場並不複雜、曲折,但卻盪氣迴腸、感人至深的故事。
小說以時代為背景,通過追逐風箏,勾勒出了一副人性從懦弱、逃避到勇敢、面對的鮮明畫面,通過閱讀,使我們明白和平之不易,以及感人至深的情誼之重,在閱讀中汲取能力和養分。
首讀《追風箏的人》是在初中,那時正值青春年少,對書中主人公哈桑的形象記憶尤為深刻,他勇敢、智慧、忠誠,然而命運多舛,人生結局卻又讓人唏噓不已。另一位主角阿米爾,作者對其刻畫可謂入木三分,反差的性格塑造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跌宕起伏,極具畫面感。在書的前半部分,我們看到的阿米爾是一個多疑、懦弱、自私,甚至讓人反感、討厭的人物形象。隨著人生閱歷遞增帶來的頓悟,阿米爾逐漸意識到曾經的辜負,以及背叛所帶來的痛苦。在書的後半部分,我們看到了一個蛻變的阿米爾,儘管在美國過得很小資,但為了拯救內疚的靈魂,毅然踏上了戰亂不斷的阿富汗,歷經千辛萬苦,用行動彌補愧疚。這個過程極具危險性,但它從未退縮。特別是阿米爾冒著生命危險救哈桑的兒子的那個情節,此時的阿米爾已不再是膽小、自私、懦弱,而是勇敢、執著、堅強的英雄形象。
隨著哈桑兒子索拉博在放風箏的時候露出微笑,纏繞在阿米爾心頭多年的自責和愧疚終於得到釋放,儘管救贖仍在繼續,但人性的成熟已悄然而至。
提到風箏,很容易讓我們回憶起無憂無慮的童年,就像書中的兩個主人公阿米爾和哈桑,風箏留給他們了太多美好回憶。為了幫助阿米爾贏得風箏比賽的冠軍,哈桑始終踐行著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哪怕忍受屈辱和痛苦,仍然不改初衷。
在《追風箏的人》中,「追」這個動詞不但讓風箏靈動,更是體現了一種不屈不撓、尋求真善美的追逐精神。人性的成長和成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完善這個過程總會經歷一些曲折、痛苦、磨難,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免不了犯渾、出錯,不要一味抱怨、甩鍋,找到問題所在,拿出實質性行動,唯有行動才能彌補過往的愧疚、遺憾。
避免人生遺憾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行動,唯有行動才能改變現在,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