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故事,這四點思考與我們息息相關

2020-12-10 雪域情感觀

《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阿富汗人,後來移民美國。在寫出《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之前,他熱愛寫作,更熱愛他的國家阿富汗。即使阿富汗因戰亂變得不再熟悉,童年記憶早已經漸漸模糊,但阿富汗的民俗追風箏,阿富汗的宗教信仰和阿富汗人所遭受的痛苦,他有過切身的體會和深刻的記憶,尤其是對年少時期犯下的錯誤充滿了自責與不安,備受折磨。

《追風箏的人》就是根據作者自身的經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阿米爾和哈桑來自不同的階層和種族,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家庭生活背景和不一樣的性格。阿米爾懦弱自私;哈桑則勇敢無畏。

他們兩人一起長大,一起參加鬥風箏比賽。哈桑少爺阿米爾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追風箏。

在哈桑的眼裡,阿米爾就是他可以為之赴湯蹈火、付出一切、「為你千千萬萬遍」人。但阿米爾表面上與哈桑玩得好,但骨子裡嫉妒他,在心裡上沒有認可哈桑是他的朋友。原因在於,阿米爾的爸爸對哈桑的勇敢聰明稱讚有加,對自己似乎只有更多的沉默和嘆氣,很少有過稱肯定和誇獎。

阿米爾久而久之對哈桑心生妒忌,迫切地想證明自己的優秀,想讓父親認可自己。為了贏得父親的肯定,阿米爾下定決心要贏得備受關注的鬥風箏比賽。也正是這場鬥風箏比賽,他犯下了一生都在懺悔的錯誤:

在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上,阿米爾一展風採,奪得冠軍,哈桑一如既往地為他去追那隻被斬斷線的風箏,卻遭到了「惡霸」阿塞夫的阻攔。哈桑豪不退縮,為了追到風箏,讓阿米爾贏得比賽,他遭受了阿塞夫的不堪侮辱。

恰好這一切,被一旁的阿米爾偷偷看在眼裡,卻懦弱得一言不發,他沒挺身而出阻攔阿塞夫的惡性,任由哈桑遭受阿塞夫的侮辱,回去後也沒有告發阿塞夫的惡性,只是接過那隻代表勝利的風箏去父親那領賞。

阿米爾贏得了比賽,獲得了父親的誇獎,但他內心卻倍受煎熬,對自己犯下的錯誤無法釋懷,甚至一錯再錯,在生日後將父親送給他的名貴手錶放進了哈桑房裡,栽贓陷害哈桑偷盜。哈桑默默承受著阿米爾的陷害,默默承擔著一切。最終,哈桑和其父阿里默默離開了阿米爾家。

後來,阿米爾一家逃離阿富汗,輾轉到美國,有了幸福的家庭,實現了作家夢,但卻始終活在悔恨與自責中。

終於,阿米爾接到朋友拉辛汗的一通電話,得知那裡有一條「通往好人的路」,知道了一個驚天秘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

於是,他隻身回到了阿富汗,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於水火之中。他勇敢地進入塔利班佔領的喀布爾。經過一番周折終於救出了索拉博,收養了他,並將他帶回美國。

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少年時代的阿米爾如何犯罪,成年的阿米爾如何贖罪的故事。從犯錯到救贖,看似一個簡單的故事,其中卻蘊含了四個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值得我們思考。

一、人性問題——是堅持性善論還是性惡論。

1、人性的不完美。從阿米爾和哈桑的身上,我們看出了人性的不完美,雖然不能為人們全部接受,卻總能隱隱約約感受到你我的身上也存在這種與生俱來、難以抹去的烙印。

阿米爾:無法逃避懦弱和自私所帶來的懺悔,只用用餘生來救贖。

阿米爾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但優越的條件並沒有給他帶來自信和優越感,也沒有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認可,反而養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於是,他只有將自己的想法傾注於文字,在文字中表達自己。因為文字,得到了僕人阿桑與父親的朋友拉辛汗的認可。

當然,因為有哈桑對阿米爾的忠心、崇拜與尊重,阿米爾從他那裡獲得了自信與尊重,於是產生了一種凌駕於哈桑之上的優越感,也忽視了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所隱藏的一份真誠,逐漸無視哈桑的自尊,到最後一再踐踏了哈桑的自尊,深深傷害背叛了哈桑。

當然,這種背叛帶來的結果,成為了哈桑永遠的心結,伴隨著他的人生,難以釋懷。他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更多的心血與內心的懦弱自私作鬥爭,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決心去追回自己曾遺失的那份真誠與坦然。

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只因為我更在乎更珍惜。

「哈桑跟我喝過同樣的乳汁。我們在同一個院子裡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還有,在同一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我說的是「爸爸」,哈桑說的是「阿米爾。」——《追風箏的人》

文中的這段話,早已經預示著阿米爾與哈桑的命運緊密相連,影響阿米爾的一生。對於哈桑來說,「阿米爾」是他可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

他視阿米爾為最尊重、最崇拜、最好的朋友,把自己的心赤裸裸地交給了阿米爾。

他認可阿米爾的文字,並鼓勵他;面對阿塞夫的欺負,他拿著彈弓挺身而出;他為了讓阿米爾贏得風箏比賽,任由阿塞夫的不堪侮辱;面對阿米爾加貨他盜竊,他默默承擔一切並選擇了離開;戰爭爆發後,哈桑為他看家,用生命守到最後一秒。

在哈桑的心裡,他始終是阿米爾最忠實的僕人,始終是那個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

哈桑這種義無反顧的付出,這種低姿態,源於他天生的善良與純真,源於他阿米爾的愛。

這種純粹的愛,讓人感動,讓人震撼。

2、人性中的惡。比起哈桑的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善良,阿塞夫的身上則處處充滿了人性的惡。

阿塞夫同他的而兩個夥伴,第一次欺負阿米爾,因為有哈桑,成功逃過一劫;第二次,阿塞夫赤裸裸地對哈桑進行了侮辱。

在阿米爾的生日上,阿塞夫偽裝成一幅善良友好的形象,獲得了父親的稱讚,也正是這種偽裝,隱藏了惡毒的面貌。

後來,當阿米爾營救索拉博時,再一次遭遇了阿塞夫,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爾終於勇敢地同阿塞夫搏鬥,然而,這份勇敢依然抵不過阿塞夫內心的惡。恰好因為有索拉博的彈弓,讓阿米爾他們成功逃過一劫。

種下的因,必須要承擔結下的果。阿塞夫骨子裡的惡給哈桑帶來了傷害,但最終由哈桑的兒子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在儒家思想裡,孔子倡導「性善論」,荀子則趨向於「性惡論」。

有人說:科學是在黑暗中探索,人性就是黑暗中的蠟燭,照亮我們走過的道路以及前方的危險。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人性也許存在不完美,但本性是善良的。也正是有這種人性中的善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二、階級問題——是否可以改變階級帶來的命運。

很明顯,阿米爾同哈桑喝著同樣的乳汁長大,卻因為階級所帶來的身份問題,導致了兩個完全截然不同的命運。

首先,身份關係得不到認可。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兄弟,但由於是父親同僕人的私生子,僕人又是哈扎拉人,在普什圖族人眼裡,這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哈桑也被視為哈扎拉人,只能以僕人的身份相伴左右,無條件地服侍自己的哥哥阿米爾。

其次,社會地位不平等。阿米爾一出生就有光環圍著他,他可以上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過著富家少爺的生活,無憂無慮,可以舉辦生日宴會,可以到處旅行。但哈桑不一樣,他是哈扎拉人,身份是僕人,沒有平等的社會地位,沒有資格上學,得不到身邊人的平等相待,只能做著僕人該做的事情,享受哈扎拉人所該有的待遇。

最後,命運結局大相庭徑。因為動亂,阿米爾在父親的庇護下,依託父親的社會關係、身份地位,離開了阿富汗,來到了陌生的美國,得到了父親全心全意的愛,能夠繼續讀書,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作家,並和自己心愛的人結婚,開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反觀哈桑,他只能同父親阿里一起無奈地離開,哪怕離開後的他,認真生活,努力識字寫字,並娶妻生子,用心照顧著阿米爾的老宅,最終也無法抹去「哈扎拉人」這個身份,最終被侵略者開槍打死,活下來的兒子索拉博繼續重複他的命運,在戰亂中任由他人摧殘,苟延殘喘地活著,直到阿米爾的到來,才成功被救助。

因為兩個人的階級身份不同,從出生就註定了兩個一同長大的孩子不一樣的命運結局。在那個時期、那種環境下,階級問題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是一種難以改變的宿命。

有句話說,你不能選擇出生,但你可以選擇努力;你不可以選擇命運,但你可以選擇堅強。

我們的人生,無法選擇的東西太多太多,也許你我會輸在起跑線上,但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跑中,哪怕結局早已註定,哪怕宿命難以超越,但我們依然可以改變對待人生的態度,堅持跑下去,拼盡全力搏一搏,讓人生不留遺憾。

三、救贖問題——經歷背叛是否能夠進行自我救贖。

讀《追風箏的人》,更應該讀懂阿米爾是如何進行自我救贖。他的自我救贖之路,教會我們的,就是如何正視自己的問題、如何面對自己的背叛,然後如何勇敢地救贖自己。

阿米爾所犯下的罪源於他自私懦弱的性格,他傷害背叛了哈桑,更背叛了他自己的良心。

他以為,只有將哈桑趕出家門,對他視而不見就會遺忘掉這種背叛;他以為,只要生活在美國,內心的自我譴責就會褪去、消失。

事實上,這種自我逃避,不僅沒有讓他遺忘,反而讓他一直活在痛苦與不安當中。

當然,在這種痛苦當中,阿米爾也幸運地找到了一條救贖之路,找到了「再次通往好人的路」,迎來了彌補往昔過錯的機會。

這條「再次通往好人的路」,就是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阿富汗動亂中救出來。經過內心的鬥爭,歷經千難萬險後,阿米爾成功將救出了索拉博並收養他,不斷尋找各種途徑將他帶回了美國,讓索拉博徹底遠離動亂,為他創造新的生活。

小說中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阿米爾做到了。他和妻子視索拉博為己出,用對索拉博的愛來彌補曾經對哈桑的虧欠,用善行來彌補曾經因為人性的不完美所造成的罪惡。

阿米爾救贖了哈桑的孩子,也救贖了自己,更救贖了人性的不完美。

人性中存在不完美,但本性是善良的。這種不完美可能源於我們的經歷、性格,這種不完美也許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過傷害、欺騙、甚至罪惡,但人性的光輝會為你開闢一條「通往好人的路」,只要坦然面對,用愛與善良去釋懷,終究會成功地自我救贖。

四、風箏問題——是否在勇敢地追尋心中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中的「風箏」,給我們帶來那些現實意義的思考呢?我想,它有以下的寓意:

1、追求問心無愧的自己。

奇怪的是,我很高興終於有人識破我的真面目,我裝得太累了。——《追風箏的人》

一個人生活在內心的譴責與不安下,是痛苦的。

當阿米爾教索拉博放風箏,看到索拉博有了一絲微笑,為他追風箏是時,阿米爾終於釋然了。

經歷過背叛和救贖,此時的阿米爾,追回的不僅僅是索拉博手中的風箏,更是那個可以坦然面對自己、問心無愧的自己。

2、追求種族階級的平等。

回到小說的創作背景,當時的阿富汗階級制度嚴格,種族歧視嚴重。普什圖族人對哈扎拉人的鄙視根深蒂固,除了極少部分人以外,其他人則永遠把他們放在低等的位置上,肆意侮辱,貶低,甚至是暴力傷害他們。

哈桑就是哈扎拉人的代表,他們沒有平等的人格地位,得不到普什圖族人的尊重,人格與自尊隨意遭到踐踏。

阿米爾親身經歷過普什圖族人對哈扎拉人的摧殘,他在自由平等的美國生活過,更希望阿富汗能消除種族之間的歧視,平等相待,友好相處。

3、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

因為戰爭原因,阿米爾同父親一起逃離了阿富汗。在戰爭中,暴徒們無視生命、道德和人權,肆意妄為。有能力有條件的可以早早離開,到他國避難;而那些生活在底層、沒能力沒條件逃跑的人,只能被留在動亂的國家裡苟延殘喘。

阿米爾在營救索拉博中,經歷了九死一生,看到了戰爭帶來的沉重災難,看到了普通人的疾苦,他雖然成功將索拉博帶到了美國,但還有無數的民眾、無數的孤兒流落街頭,奄奄一息生活。

小說的最後,在美國生活的阿富汗人共同慶祝阿富汗的戰爭結束,這也是作者的心願,能夠少一些戰爭,多一點和平,民眾有更加安定美好的生活。

也許《追風箏的人》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遠遠不止於此,但一部好的作品值得我們耐心品讀,細細咀嚼,不斷挖掘其中的營養價值,這才是最大的收穫。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勇敢追尋吧!

與君共勉。

聲明: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小編。

相關焦點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多個重量級電影獎項《追風箏的人》:放飛的風箏,連接過去與未來
    電影《追風箏的人》於2007年發行,2008年獲得多個重量級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電影配樂,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之最佳劇本改編等等,實屬佳作。《追風箏的人》是根據同名長篇小說來改編,節奏把握,人物內心世界,故事前後連貫等等,都改編得很好。
  • 看完《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電影中的哈桑更像作者理想化的人類形象,雖然不幸但他幾乎具有人類的一切美好品質:善良、堅強、獨立、寬容、慈愛、好學,他是追風箏的一把好手,而文中的阿米爾,則更像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缺點,也曾犯下過許多的錯,卻最終因為自己心底的人性之光完成了自我救贖,最終也成為了追風箏的人,像大冰說的到死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
  • 電影《追風箏的人》相比原著改編得如何?值得一看嗎?
    電影《追風箏的人》雖然不及原著給人的飽滿傷感,但此次改編也算的上精良了,畢竟一部長達2個小時的影片,並不能和幾十萬文字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其中對於故事的描述和情感表達難免會有不足之處,想要完美濃縮為一部影片,原著中一些重要情節也難免會遭到刪減和忽視。
  • 看完電影《追風箏的人》,終於原諒了阿米爾
    作者|槳小嗯當年讀小說《追風箏的人》時,還在上大學。不知是否因為少不更事的關係,當時合上書,腦袋裡一直浮現哈桑追到藍風箏後,在巷陌被大變態阿瑟夫侮辱,膽小的阿米爾躲在牆壁後,不敢吱聲,以及阿米爾想方設法趕走哈桑的場景。越想越生氣,心疼哈桑,覺得阿米爾自私、懦弱、膽小。
  • 丟失的自我與二十年的救贖《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一
    這當頭,有人悶聲回應。我把手架在眼睛上,掙扎著坐起來。透過風雪飛舞的簾幕,我看見人影搖擺,顏色晃動。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了。一隻手伸在我面前,我望見手掌上有深深的、平行的傷痕,鮮血淋漓,染紅了雪地。我抓住那隻手,瞬間雪停了。我們站在一片原野上,綠草如茵,天空中和風吹著白雲。我抬眼望去,但見萬裡晴空,滿是風箏在飛舞,綠的、黃的、紅的、橙的。
  • 追風箏的人,感覺整部電影看下來讓人直想嘆氣
    追風箏的人,感覺整部電影看下來讓人直想嘆氣——追風箏的人網友評價:一段故事,兩位少年,三種情懷……最令人感動的是哈桑,面對主人對他的欺騙,外人對他的羞辱,生活上的種種不如意,卻意外的熬下來,並樂觀的面對生活。這種生活態度不應該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嗎?這小說不只是寫出了人性,還有人內心深處的情感,也反映出社會那險惡的一面。我記得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哈桑說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文中多次反覆句話,但情景不同,讀出來的滋味也是不同的。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堵在心裡的愧疚,唯有行動才能彌補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作品,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被讀者追捧,成為口碑極佳的暢銷書。全書以風箏為線索,圍繞著富家子弟阿米爾和其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與親情、愧疚與救贖,展開了一場並不複雜、曲折,但卻盪氣迴腸、感人至深的故事。
  • 電影《追風箏的人》在阿富汗遭禁,原著的暢銷被當地人引以為恥
    電影《追風箏的人》在阿富汗遭禁,原著的暢銷被當地人引以為恥在阿富汗這個地方,十二三歲的孩子最喜歡玩的就是放風箏了,然而塔利班禁止當地人放風箏,當時遠在美國的作家胡塞尼看到這種報導之後聯想起自己的童年,因為他小時候很喜歡放風箏,而且他的童年是在阿富汗度過的。後來由於這個原因,胡塞尼寫出了《追風箏的人》。
  • 有一個原耽的開頭,卻給了一個名著的結尾,追風箏的人救贖成功嗎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
  • 書香有線丨員工薦書——《追風箏的人》
    會關注到這本《追風箏的人》,是因為當時在當當網上給女兒買書時,無意間注意到這本書的排名很高,心想追風箏的人應該也會渴望像風一樣自由吧。細細讀來,被文中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童年友誼而感動,但兩人之間的友誼備受考驗,就像放飛的風箏一樣既堅韌又脆弱,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情,阿米爾因無法面對自己心裡的自責和痛苦,用計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著父親逃亡美國,但是阿米爾心裡的內疚無時無刻都在折磨著他,最終他踏上了救贖之路。
  • 悅讀|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而我卻在永恆的傷害裡
    文:木容圖:網絡(侵權刪)故事簡介阿米爾出生在阿富汗一個富裕家庭,哈桑是阿米爾從小的玩伴,也是阿米爾家中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是一個勇敢、正直又十分忠誠的孩子,更是幫阿米爾追風箏的能手。相反,父親總是更加在意和關注哈桑,這令阿米爾十分吃醋,他十分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認可。終於,阿米爾在一次風箏比賽後,終於拿到了第一名,哈桑作為追風箏的能手連忙去了追風箏,卻遇到阿塞夫一伙人的圍攻,哈桑為了保護風箏被阿塞夫強姦。而阿米爾追上去看到那一幕時,選擇了逃避,沒有出面保護哈桑。
  • 《追風箏的人》: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千千萬萬遍的自我救贖之路
    #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因為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獨特的文字力量,戳痛了無數人的心,更是將哈桑對阿米爾的友誼升華到極致,也更是將阿米爾對哈桑的救贖顯得那麼令人感動。簡介: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這部小說在評論界獲得了廣泛好評,但同時也在阿富汗國內引起巨大的爭議。
  • 可以讀書|《追風箏的人》只要你能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
    《追風箏的人》。雖然距離看這本書已經過去了幾年,但初讀它時的震撼和感動還是恍然如昨。《追風箏的人》問世於2003年,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作,是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球銷量突破4000萬冊。對於書籍這樣感性的東西,數字的證明不免顯得過於生硬。
  • 重讀《追風箏的人》: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最真實的自己
    浩瀚書海中,有這樣一本書,它將人性的自私和懦弱,情感的背叛與自我救贖,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讀過它的朋友,無不淚溼眼眶。這本書就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首版於2003年6月,至今已經跨越了近20個年頭。2006年,作者因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 《追風箏的人》哈桑:當愛被漠視,仍願為你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讓胡賽尼獲得了聯合國人道主義獎。這本書沒有華麗的文字,只是用樸實、純淨的話訴說著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催淚故事,不僅是一個人的成長歷史,也是一個國家的苦難史。
  •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濃縮成4句話,總有一句讓你感同身受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首版於2003年。作品以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的友情為主線,用溫暖細膩的筆觸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跨越26年之久的自我救贖故事。我們行走在這條單行道上,會收穫成功的喜悅,會贏得別人的誇讚和掌聲,同樣也可能遭受挫折和失敗。人人都喜歡得到,厭惡失去,因為得到能帶給我們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而失去會讓人失落、低沉,甚至萎靡不振、陷入自我懷疑。
  • 《追風箏的人》:終其一生,請不要變成哈桑!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看過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書中,我們會憎恨阿米爾的背叛、拋棄,會為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不已,但本文中我並不是要將書中的故事和寓意複述一遍,而是想從心理層面去解讀兩個孩子,讓我們發現更新的東西。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一開始看《追風箏的人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和肯定,而哈桑,勇敢,忠誠,會奪走父親對自己的愛,這一些都是他沒有的。他渴望通過爭奪風箏大賽贏得父親對自己正眼相看的巴望,著實讓人心疼。傾心寫好的小說,興衝衝地拿去希望父親可以品讀,卻得到父親的忽略和不屑。雖然他是少爺,卻也在羨慕著哈桑。哈桑有一個愛他如生命的父親,關心他,緊張他,即使哈桑不如他富有,可是哈桑父親對他的愛卻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