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書海中,有這樣一本書,它將人性的自私和懦弱,情感的背叛與自我救贖,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讀過它的朋友,無不淚溼眼眶。
這本書就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首版於2003年6月,至今已經跨越了近20個年頭。2006年,作者因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追風箏的人》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中,感覺只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以及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
著名作家周國平則說:「它是一本好看的小說,故事情節曲折,敘事緊湊而流暢,不玩文學的技巧和噱頭,能夠吸引讀者一口氣讀下來。」
《追風箏的人》沒有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它只是以娓娓道來的語言和真實細膩的情感,將讀者帶入了一個男人跨越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自我救贖之路。
雖然情節早已爛熟於心,可再次翻閱書頁,瞥見那些熟悉的文字,仍不免被深深觸動。於我而言,感觸最深的無非以下三點:
01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最真實的自我
羅曼羅蘭曾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生活有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如果你明白這一點,還能積極樂觀地去體驗和感受生活,那麼你就是生活中的英雄。
同樣的,做人也是這個道理。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世上最難的事,不是指出別人身上的缺點和不足,而是敢於面對真實的自我。這裡所說的真實包括一個人個性之中那些不好的東西,比如自私、懦弱、膽小怕事、貪圖享樂等等。
童年時期的阿米爾就是一個自私怯懦的人。
他慫恿哈桑用鏡子把陽光反照進鄰居家裡,還讓哈桑用胡桃射人家的牧羊犬。等到被阿里發現,哈桑被訓誡的時候,阿米爾從不站出來說這是自己的主意。
在外遇到萬惡的阿塞夫,阿米爾也總是怯生生地躲在哈桑的背後。
其實,阿米爾這樣的個性早已為罪惡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所以,阿米爾為了拿到那隻藍風箏,贏得比賽,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阿塞夫侮辱,卻偷偷躲在角落裡,沒有挺身而出。之後,又因為自己無法面對哈桑,誣陷他偷盜,致使其離開。
有些人就是這樣,因為懦弱犯錯,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糾正錯誤,而是想著用另一個過錯來掩蓋一切。
可就像卡勒德胡賽尼在開篇處所寫的:
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做錯了就是做錯了,你不可能用新的過錯掩蓋舊的,也不要去奢望用時間磨滅往事。若想尋得精神的安寧,除了鼓起勇氣直面過往,別無他法。
在我看來,雖然阿米爾用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自我和解,但他仍然是自己的勇士。
當他把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回美國,當他對索拉博喊出哈桑常對自己說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他也是在與懦弱的自己做最後的告別。他不只解救了索拉博,也救贖了自己。
其實,很多困難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有時候,你越害怕面對,就覺得困難越是強大。但實際上,直面比想像簡單的多。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勇敢一些,只要你能誠實的面對自己,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02在任何一種情感關係中,你都沒有必要刻意討好任何人
有人說,愛情應該是兩個人之間平等而自由的對話。
其實,任何一種感情都是如此,友情亦是。
無數人為哈桑對友情的忠誠守護而感動,我卻覺得這種友誼如風箏線一般脆弱,因為它本身並不純粹。
哈桑和阿米爾不只是朋友,還是主僕。所以,阿米爾身上有著一種優越感,而哈桑永遠是默默付出和承擔過錯的背鍋俠。
印象最深刻的,是哈桑明知道阿米爾目睹了自己被阿塞夫侮辱的全過程,卻在事後主動找阿米爾求和好。
而阿米爾呢?作為有過錯的一方,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讀書寫故事,對哈桑的主動求和不厭其煩,還用計將哈桑逼走。
在一個存在種族歧視的國家,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阿米爾是普什圖人,所以他生來尊貴,受人尊重;哈桑是哈扎拉人,所以他天生卑賤,被人直呼為哈扎拉小子。這些都是沒有道理可講的現實。
這種身份地位的不平等,也是哈桑如此珍視友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阿米爾可以沒有他,他卻把阿米爾視為唯一的同伴。
所以,哈桑總是委曲求全,總是無條件地隱忍、退讓。直至最後,心甘情願為了守護阿米爾家的房子犧牲性命。
脫離文學作品,反觀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像哈桑一樣,為了維繫一段關係,卑微到了塵埃裡。
但我想說的是,在任何一種感情關係裡,你都沒有必要去刻意討好任何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自帶光芒的,即使那點光很微弱,它也能幫你找到情投意合的朋友或者戀人。能夠讓你舒舒服服做自己的關係才是良性的。
0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質,放到合適的地方就能大放光彩
阿米爾是一個喜歡文學,有寫作天賦的小孩。12歲那年,他創作了第一個短篇故事。當他既忐忑又期待地把故事拿到父親跟前時,父親卻一臉淡漠,沒有要看一眼的意思。
在那一刻,阿米爾失望極了。
加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提到:
兒童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可是,這兩點需求,年幼的阿米爾從未得到過。
阿米爾和父親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他內向敏感、善於觀察生活、喜歡安靜。可父親卻全然忽視了他本來的個性,一味地希望他成長為勇敢的、有血性的、喜歡運動、富於激情的男人。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他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自以為為孩子規劃出了一個美好未來。可他們根本不曾用心了解自己的孩子。
就像作者在《追風箏的人》中所言:
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只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一無二的本質,我們所要做的是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土壤,讓他們自由地生長。
總體來說,《追風箏的人》文筆流暢,情感細膩,且具有教育意義,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或許,在字裡行間,你能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
喜歡讀書的朋友,點擊下方橫條,即可購買,原價36元,現價只要19元,正版書籍,包郵到手,超24000條好評,好評率99%。用一頓飯的時間,走進書中的另一種人生吧,期待與未曾蒙面的你共品書香,一起成長。
(圖片源於網絡,若侵犯您的權益,請與我聯繫,將立即刪除。原創文章,歡迎轉評贊,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