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021-01-18 唯徵的夢想

越看越覺得阿米爾妥妥一個「壞小孩」,因為他總是愚弄那麼美好的哈桑。越看到後面反而越同情阿米爾,為他難產而死的母親,總是對他嚴厲而苛刻的父親,註定他的童年並不那麼快樂。直到那件改變他命運軌跡的「小巷事件」的發生,讓他的人生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變得黑暗無光,人性的自我救贖也由此開始。到最後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將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從黑暗中救贖,他的自我救贖之路終於算得上成功。

電影中的哈桑更像作者理想化的人類形象,雖然不幸但他幾乎具有人類的一切美好品質:善良、堅強、獨立、寬容、慈愛、好學,他是追風箏的一把好手,而文中的阿米爾,則更像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缺點,也曾犯下過許多的錯,卻最終因為自己心底的人性之光完成了自我救贖,最終也成為了追風箏的人,像大冰說的到死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

李繼宏的翻譯深入人心,讓我對陌生的阿富汗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一次知道種族普什圖和哈扎拉,第一次知道喀布爾那裡也有人情世故,第一次知道塔利班類似於哈利波特格林德沃極端左傾的純種派系,第一次知道阿富汗的這片土地沒有那麼妖魔化,第一次讓我對西亞和中東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忠誠太沉重,為了阿米爾,去吃泥土,挺身而出,甚至為他死。兒時的阿米爾太懦弱,在猶豫中失去勇氣,遺忘人格和擔當,造下罪孽。「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回憶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它會自己找上來,罪惡可以懺悔,但不能被救贖。就算阿米爾再次回到阿富汗,卻也無法改寫過去的罪孽,他改變的,無非是讓自己好受一些。阿米爾爸爸說,一切的罪惡來自偷竊。說謊也是偷竊。你竊取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機會。

電影裡每一個人物的神態,心理,動作,場景都描寫的淋漓盡致,就像一幕幕的電影畫面。故事圍繞著阿爾米這個主人公來寫,他從小就想得到父親的關注,但事情往往不會如你所願,他有一個僕人叫哈桑,從小他們就玩在一起,但也不能說他們關係有多好,畢竟他們什麼都「不一樣」,就像書裡描寫的「凡是有外人在的時候阿爾米都不會想到哈桑」,但哈桑總是一如既往的忠誠。

就在一年冬天的風箏比賽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阿爾米從此內疚一生,阿富汗也不再是從前那個阿富汗了,俄國的侵略,內戰開始,再到塔利班的統治,這裡變成了一個「地獄」,一個「除了被炸死也沒別的死法」的地方。阿爾米與父親逃難到美國,後來結了婚,就在婚後15年收到故鄉的來信,讓他回去,說「那裡有個能再次成為好人的方法」。再回去的所有的所有都已經不是他記憶的那樣,哈桑死了,但這裡有能彌補他內疚的方法。

阿米爾少爺辜負了深愛他的兄弟哈桑,萌生出的罪惡感讓他選擇逃避,甚至主動傷害哈桑以表明自己不值得被愛。可是哈桑至死都選擇原諒,被罪惡感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阿米爾再也不想看見自己的罪證哈桑。背負著太多愛與債的阿米爾在重傷之下終於笑了,他認為自己終於得到遲來的報復,罪惡感得以解脫。

阿米爾把石榴砸向哈桑的時候,哈桑一言不發,撿起地上的石榴往自己腦門上砸,仿佛血液一般紅的石榴汁順著他的臉流下來,我不知道他心裡到底是疑惑還是堅定亦或是麻木,只是那個瞬間,讓人動容不已。當阿米爾試圖製造哈桑偷他手錶的假象,逼迫父親讓他們父子離開的時候,哈桑只是看了一眼,便對阿米爾的意圖瞭然於胸,清清淡淡的說了一句,可是哈桑的離開,並沒有讓阿米爾的內心好過一天,他依舊懦弱,依舊深處煎熬。好多人會覺得哈桑很傻,但我覺得哈桑是一類人的寫照,他堅定、勇敢、正直、忠心,而阿米爾的性格正相反。哈桑得出現和陪伴,一點點改變著阿米爾的內心,到最後,為了小哈桑,終於衝破一直以來的內心枷鎖,變得勇敢、堅韌。

相關焦點

  • 看完電影《追風箏的人》,終於原諒了阿米爾
    作者|槳小嗯當年讀小說《追風箏的人》時,還在上大學。不知是否因為少不更事的關係,當時合上書,腦袋裡一直浮現哈桑追到藍風箏後,在巷陌被大變態阿瑟夫侮辱,膽小的阿米爾躲在牆壁後,不敢吱聲,以及阿米爾想方設法趕走哈桑的場景。越想越生氣,心疼哈桑,覺得阿米爾自私、懦弱、膽小。
  • 追風箏的人,感覺整部電影看下來讓人直想嘆氣
    追風箏的人,感覺整部電影看下來讓人直想嘆氣——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劇情簡介 :2000年美國加利福利亞,知名作家阿富汗人Amir(Khalid Abdalla 飾)接到一個電話,將他帶回了童年的歲月……1978年阿富汗喀布爾,Amir(Zekiria Ebrahimi 飾)是富家少爺
  • 電影《追風箏的人》相比原著改編得如何?值得一看嗎?
    電影《追風箏的人》雖然不及原著給人的飽滿傷感,但此次改編也算的上精良了,畢竟一部長達2個小時的影片,並不能和幾十萬文字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其中對於故事的描述和情感表達難免會有不足之處,想要完美濃縮為一部影片,原著中一些重要情節也難免會遭到刪減和忽視。
  •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故事,這四點思考與我們息息相關
    《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阿富汗人,後來移民美國。在寫出《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之前,他熱愛寫作,更熱愛他的國家阿富汗。即使阿富汗因戰亂變得不再熟悉,童年記憶早已經漸漸模糊,但阿富汗的民俗追風箏,阿富汗的宗教信仰和阿富汗人所遭受的痛苦,他有過切身的體會和深刻的記憶,尤其是對年少時期犯下的錯誤充滿了自責與不安,備受折磨。
  • 多個重量級電影獎項《追風箏的人》:放飛的風箏,連接過去與未來
    電影《追風箏的人》於2007年發行,2008年獲得多個重量級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電影配樂,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之最佳劇本改編等等,實屬佳作。《追風箏的人》是根據同名長篇小說來改編,節奏把握,人物內心世界,故事前後連貫等等,都改編得很好。
  • 電影《追風箏的人》在阿富汗遭禁,原著的暢銷被當地人引以為恥
    電影《追風箏的人》在阿富汗遭禁,原著的暢銷被當地人引以為恥在阿富汗這個地方,十二三歲的孩子最喜歡玩的就是放風箏了,然而塔利班禁止當地人放風箏,當時遠在美國的作家胡塞尼看到這種報導之後聯想起自己的童年,因為他小時候很喜歡放風箏,而且他的童年是在阿富汗度過的。後來由於這個原因,胡塞尼寫出了《追風箏的人》。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一個原耽的開頭,卻給了一個名著的結尾,追風箏的人救贖成功嗎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奧浩哉、桂正和等人應援18X動畫改編好萊塢電影「風箏」
    著名漫畫家奧浩哉、桂正和、士郎正宗、ヤスダスズヒト以及聲優井上麻裡奈日前為即將在4月11日上映的好萊塢電影「風箏」(カイト/KITE)獻上應援。好萊塢電影「風箏」改編自日本著名監督梅津泰臣在1998年製作的限制級OVA「AKITE」。「AKITE」以將少女作為性奴隸交易的近未來為舞臺,講述了一位被作為殺手培養的少女為雙親復仇的故事。  電影的導演將由執導過「死神來了」系列的大衛•R•艾裡斯擔任。男主角則由出演「復仇者聯盟」的塞繆爾•傑克遜飾演,與他搭檔的女主角則是出演過「黑夜傳說4:覺醒」的英迪婭•埃斯利。
  • 電影《八佰》到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意義?
    很早就看了八佰的簡介和預告片,這種電影本不打算去看,因為淚點實在太低,看完怕心裡難受,但還是鼓起勇氣去看了八佰,看完之後,心裡真的久久不能平靜。八佰影片改編自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故事。
  • 張洪泉:從馬小五追冷媚姍看風箏和影子的高下
    在觀眾眼中,他們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在很多時候分不清高下,看不出強弱,地上地下,爭鬥了一輩子,直到最終兩人在完成彼此最終信仰後,離開這個世界。其實,在馬小五追冷媚姍這個故事中,觀眾已經看出風箏和影子的高下。很顯然影子和風箏不是一個檔次的,正如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 七十集講述二十二天故事,孫紅雷本色出演新世界,這部劇不負眾望
    其實作為一部電視劇來說《新世界》確實有很大的創新,而且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是一部非常有誠意的作品,電視劇是以敘事為主的,敘事在於講故事,需要一個討人喜歡的主角,一個精彩連貫且信息量密集的劇情,讓觀眾沉浸在其中,跟著主角一起,表達則是借用一個故事去體現一個人的個性,情緒,以及從這件事中所得到的思考和道路《新世界》用70集講述
  • 全職高手什麼時候更新 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全職高手什麼時候更新 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時間:2019-07-24 16:46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職高手什麼時候更新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電視劇《全職高手》的演員們統一將自己的微博id改為了劇中的戰隊和角色名,排面可以說很大了。那麼全職高手電視劇什麼時候更新?
  • 可以讀書|《追風箏的人》只要你能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
    《追風箏的人》。雖然距離看這本書已經過去了幾年,但初讀它時的震撼和感動還是恍然如昨。《追風箏的人》問世於2003年,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作,是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球銷量突破4000萬冊。對於書籍這樣感性的東西,數字的證明不免顯得過於生硬。
  • 值得「熬夜追看」韓國電影,溫暖浪漫故事,朦朧的愛情大戲!
    值得「熬夜追看」韓國電影,溫暖浪漫故事,朦朧的愛情大戲! 我的小小新娘 早些時候,韓國國民女兒—文根英的一部作品,故事中的「文根英」剛18歲,卻因種種機緣巧合,早早嫁給了比自己年長許多的男主,於是就有了一個浪漫的老夫少妻的故事,這大概是最初的「少女情緣」的一個版本,這部電影也為當今流行的「找大叔」愛情做出了啟蒙。
  • 《追風箏的人》: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千千萬萬遍的自我救贖之路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因為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獨特的文字力量,戳痛了無數人的心,更是將哈桑對阿米爾的友誼升華到極致,也更是將阿米爾對哈桑的救贖顯得那麼令人感動。一個僕人與一個少爺之間的畸形友誼,善良的僕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的追風箏,依然無法打動懦弱、自私的阿米爾。哈桑的一生,是對阿米爾千千萬萬遍的一生,而恍然悔悟的阿米爾也將用餘生千千萬萬遍的自我救贖。
  • 值得「熬夜追看」韓國電影,討論初戀的故事,明媚的愛情電影!
    值得「熬夜追看」韓國電影,討論初戀的故事,明媚的愛情電影! 只有你 哲學本是一位很好的拳擊手,現在卻靠白天送水、晚上看門為生。哲學民看門衛第一晚遇見了陽光秀美的靜華姑娘,遺憾的是靜華的視力日益下降再發展下去就是失明。
  •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看圖畫,寫一寫《放風箏》
    可能有的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是環境描寫,我們可以簡單講述一下。比如我們在寫一個人特別冷的時候,會寫北風呼呼地刮著,白雪紛紛揚揚飄下來,對人物的活動環境進行描寫,這樣就會顯得這個人更冷了。環境描寫對人物活動是有幫助的。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堵在心裡的愧疚,唯有行動才能彌補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作品,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被讀者追捧,成為口碑極佳的暢銷書。全書以風箏為線索,圍繞著富家子弟阿米爾和其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與親情、愧疚與救贖,展開了一場並不複雜、曲折,但卻盪氣迴腸、感人至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