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覺得阿米爾妥妥一個「壞小孩」,因為他總是愚弄那麼美好的哈桑。越看到後面反而越同情阿米爾,為他難產而死的母親,總是對他嚴厲而苛刻的父親,註定他的童年並不那麼快樂。直到那件改變他命運軌跡的「小巷事件」的發生,讓他的人生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變得黑暗無光,人性的自我救贖也由此開始。到最後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將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從黑暗中救贖,他的自我救贖之路終於算得上成功。
電影中的哈桑更像作者理想化的人類形象,雖然不幸但他幾乎具有人類的一切美好品質:善良、堅強、獨立、寬容、慈愛、好學,他是追風箏的一把好手,而文中的阿米爾,則更像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缺點,也曾犯下過許多的錯,卻最終因為自己心底的人性之光完成了自我救贖,最終也成為了追風箏的人,像大冰說的到死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
李繼宏的翻譯深入人心,讓我對陌生的阿富汗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一次知道種族普什圖和哈扎拉,第一次知道喀布爾那裡也有人情世故,第一次知道塔利班類似於哈利波特格林德沃極端左傾的純種派系,第一次知道阿富汗的這片土地沒有那麼妖魔化,第一次讓我對西亞和中東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忠誠太沉重,為了阿米爾,去吃泥土,挺身而出,甚至為他死。兒時的阿米爾太懦弱,在猶豫中失去勇氣,遺忘人格和擔當,造下罪孽。「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回憶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它會自己找上來,罪惡可以懺悔,但不能被救贖。就算阿米爾再次回到阿富汗,卻也無法改寫過去的罪孽,他改變的,無非是讓自己好受一些。阿米爾爸爸說,一切的罪惡來自偷竊。說謊也是偷竊。你竊取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機會。
電影裡每一個人物的神態,心理,動作,場景都描寫的淋漓盡致,就像一幕幕的電影畫面。故事圍繞著阿爾米這個主人公來寫,他從小就想得到父親的關注,但事情往往不會如你所願,他有一個僕人叫哈桑,從小他們就玩在一起,但也不能說他們關係有多好,畢竟他們什麼都「不一樣」,就像書裡描寫的「凡是有外人在的時候阿爾米都不會想到哈桑」,但哈桑總是一如既往的忠誠。
就在一年冬天的風箏比賽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阿爾米從此內疚一生,阿富汗也不再是從前那個阿富汗了,俄國的侵略,內戰開始,再到塔利班的統治,這裡變成了一個「地獄」,一個「除了被炸死也沒別的死法」的地方。阿爾米與父親逃難到美國,後來結了婚,就在婚後15年收到故鄉的來信,讓他回去,說「那裡有個能再次成為好人的方法」。再回去的所有的所有都已經不是他記憶的那樣,哈桑死了,但這裡有能彌補他內疚的方法。
阿米爾少爺辜負了深愛他的兄弟哈桑,萌生出的罪惡感讓他選擇逃避,甚至主動傷害哈桑以表明自己不值得被愛。可是哈桑至死都選擇原諒,被罪惡感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阿米爾再也不想看見自己的罪證哈桑。背負著太多愛與債的阿米爾在重傷之下終於笑了,他認為自己終於得到遲來的報復,罪惡感得以解脫。
阿米爾把石榴砸向哈桑的時候,哈桑一言不發,撿起地上的石榴往自己腦門上砸,仿佛血液一般紅的石榴汁順著他的臉流下來,我不知道他心裡到底是疑惑還是堅定亦或是麻木,只是那個瞬間,讓人動容不已。當阿米爾試圖製造哈桑偷他手錶的假象,逼迫父親讓他們父子離開的時候,哈桑只是看了一眼,便對阿米爾的意圖瞭然於胸,清清淡淡的說了一句,可是哈桑的離開,並沒有讓阿米爾的內心好過一天,他依舊懦弱,依舊深處煎熬。好多人會覺得哈桑很傻,但我覺得哈桑是一類人的寫照,他堅定、勇敢、正直、忠心,而阿米爾的性格正相反。哈桑得出現和陪伴,一點點改變著阿米爾的內心,到最後,為了小哈桑,終於衝破一直以來的內心枷鎖,變得勇敢、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