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已經陸續出爐,在2020年上半年車市整體銷量同比下跌22.5%的情況下,豪華品牌的同比跌幅只有6%,市場佔有率從去年同期的13.8%上升到了17.9%。可見,隨著中國人的消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中國人傾向於購買豪華品牌。
其實,各大豪華品牌對此早有預見。BBA早與中國建立合資廠商,合資生產的豪華車型有著價格上的優勢,迅速地佔領了中國豪華車市場。所以,在2010年後,一大批豪華品牌在國內建立合資廠商,在2010年,廣汽菲克成立,生產Jeep(別笑,當年Jeep真的被當作豪華品牌),2012年奇瑞捷豹路虎成立,後來生產出了國內名字最拗口的車型——奇瑞捷豹路虎攬勝極光。隨後2014年,東風英菲尼迪成立。
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中國的豪華汽車市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遍地黃金,他們的人生就像中國網際網路段子所說,起起落落落落。為什麼當年風光無限的豪華品牌沒有像BBA那樣通過國產後一路開掛走向人生巔峰?
有認知心理學學家指出,人在某個不常用的領域能夠記住的事物大概只有7件上下。大家可以在腦海中過一遍能夠想起來的牙膏品牌,是否超過7個。把這件原理應用到豪華品牌中,人們一時間能夠想起的豪華品牌大概也就7個左右,如果本身對汽車認識不深,那麼可能更少。
這意味著,BBA佔據了前三強後,留給其他品牌的空間並不多,這就是凱迪拉克和沃爾沃寧願把自己打骨折也要把銷量擠上去的原因。品牌價值可以慢慢修復,但要是被遺忘了,那就別談什麼翻盤了。
不過,如果只是豪華品牌數量有點多,那問題其實不是很大,因為只要通過細化界定品牌定位,還是可以混出一片天地。何謂細化界定品牌?其實就是給自己的品牌再打一個標籤。例如主流品牌、豪華品牌、超跑品牌,我相信看了教授這麼多文章的你們,很容易地能夠列出大眾、豐田、本田、奔馳、寶馬、奧迪、法拉利、蘭博基尼、保時捷這幾個品牌。
再數一數,以上幾個品牌是不是超過7個?通過將品牌定位細化,得出主流品牌、豪華品牌和超跑品牌三種,每種品牌裡,列三個,只要你對汽車有一定的了解,也能輕易地列出幾個品牌。
所以,被遺忘的原因是高度同質化,這些豪華品牌國產後基本是按照BBA的套路來,渦輪、加長一上身,再加一些運動的詞彙,不看圖還以為是寶馬3系Li一年更新了好幾次。
送一個小小的暴論給大家「有錢人買的不是什麼具體標的物,而是買到那種我有而你沒有的快樂。」有錢人買東西已經超過了滿足基本需求的層面,轉向追求身份地位的認同。通俗又片面地說,那就是炫富。
為什麼豐田埃爾法、雷克薩斯這類車在國內需要加價購買?是因為它們空間特別大、懸掛特別舒適還是動力特別強?肯定都不是,但我確定,如果有人覺得車主在交智商稅,然後列出某某車動力更強,某某車空間更大更舒適,車主大可以玄而又玄地回一句「你還沒到那個境界。」
像Jeep,捷豹、路虎這些品牌,在國產前,他們可以打著「不是所有SUV都叫Jeep」和一股英倫腔調收穫一批富豪的青睞。因為這些品牌當初是全進口,所以富豪可以以一個較小的代價彰顯自己獨特的品味。
國產後,Jeep的進口價格之所以高是因為它排量大,稅費高,國產後省了一筆關稅,所以Jeep直接降為主流品牌。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奇瑞捷豹路虎-攬勝極光,極光在2011年以進口版身份上市的時候售價為62.8萬元,即便價格如此高昂,極光憑藉著自己靚麗的外觀依然能夠獲得加價提車的待遇。但是國產後,39.8萬元的起步價還得打骨折才能賣出去。
所以,這批豪華品牌國產後既沒有BBA的先發優勢,國產後又丟失獨特的風格以及價格上的「優勢」,導致既不能像BBA那樣銷量大漲,又不能像雷克薩斯那樣一邊漲價一邊漲銷量。
既然國產了,那就既來之則安之,把旗下的車型迅速國產化,拎出一條完整的產品線跟BBA競爭,高端車型提升品牌形象,入門車型走量,形成良好的循環。
但是,這些後發的品牌產品線本來就不夠完善,例如英菲尼迪只有QX50和Q50L進行了國產,謳歌國產的統共3款車型,DS雖然有4款,但是銷量拉胯,按訂單生產。
這結果就是,消費者去到BBA,雖然B級車的價格稍貴,買不到理想的配置,但是可以轉去A級車或者緊湊型SUV中找到替代品,但如果消費者去到DS這些店,碰到價格或者車型不合適,只能換個品牌挑了。
產品少,銷量差,利潤低,這又會導致經銷商門店少。經銷商不是廠家的員工,拿著工資,旱澇保收,經銷商需要達成一定的銷量目標才有利可圖。所以,一款車賣得不好,經銷商會變少,而經銷商變少,車又會賣不好,形成一個死循環。
總結
近期豪華品牌的市場趨勢確實令人疑惑,老老實實國產降價的車型不僅沒有獲得良好的銷量,而且價格雪崩,甚至某款豪華品牌的中型轎車被調侃「它的競品不是思域嗎?」。豪華品牌賣得好不好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不是說只要車造得比別人好,售價比別人便宜就可以佔領市場。豪華品牌還承擔著消費者的面子問題,所以,別動不動就想著國產,雷克薩斯在後面偷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