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漆的大鐵鍋
直徑約莫一米
形制與普通的灶鍋無異
燒什麼用得著這麼大鍋?
當然用來是鐵鍋燉自己
啊~不是
其實↓↓↓
浴 鍋
在江南人家的口語中一直把洗澡稱為「洗浴」,連帶著的,凡是和洗澡相關的物品和場所也就和「浴」字有關了。像浴室、浴盆、浴缸,還有浴鍋。這浴盆浴缸之類好理解,可是浴鍋卻奇怪。浴鍋?難道是洗浴用的鍋子?是的,浴鍋就是一口鍋,一口洗浴用的鍋。
別的地方我不太了解,但我們宜興及周邊附近的農村,以前洗澡多是在鍋裡的。這口鍋其實和燒飯的鐵鍋一般模樣,只是大了些,厚了些,能裝兩三擔水。江南人家的傳統民居都是前後三進的格局,進門廳堂,再進是廚房和天井,然後是豬圈和廁所。
而浴鍋就置在第三進,和豬圈廁所擠在一起。可別嫌髒啊,豬圈廁所都是半封閉的,並不相互影響。另外,洗浴畢竟是寬衣解帶的事,放在屋子盡頭生人勿近的地方比較含蓄,還有著一層保護隱私的意思。再說浴鍋,這口鍋和飯鍋灶臺一樣,也置放在土灶上,只是大一些,寬一些,鍋下也留出灶膛,膛腔連接著煙囪伸出屋外。不光如此,整個灶頭還要沿著浴鍋砌出一圈擋牆,僅留一進出口,這樣做的目的,自然還是出於保護隱私的考慮。
家裡置了浴鍋,洗浴就方便多了。莊戶人家水和柴不缺,想洗浴了,隨時可以挑水燒鍋,尤其是冬日,挑滿一大鍋水,灶膛裡塞些稻草、麥稈、蘆柴棒之類,摸摸水熱了,便寬衣下鍋。其實在土灶浴鍋裡洗浴一點也不會冷。你想,灶膛裡的火煨著,整個一熱氣騰騰。再說了,鍋裡滿滿一鍋水,人下去了像是餃子下了鍋,渾身都浸在熱水裡,怎麼會冷?洗著洗著感覺水涼了,也不打緊,喊一聲「添把柴「,立馬有家人來往灶下點火。
莊戶人家過日子講究個規矩,洗浴也不例外,這兒專講個次序。洗浴的次序一般是先男後女依次輪流,男當家的洗「頭湯」。有時上了年紀的村鄰為了省事來「蹭浴」,洗的就都是「末湯」了,他們洗時,一鍋浴湯早已渾濁不堪,但他們不在乎,他們說「黃泥湯裡洗蘿蔔,蘿蔔個個洗得白篤篤」,聽聽倒也形象。
本地人見慣了浴鍋覺得沒什麼,可外地人沒見過就覺得奇怪了。記得我上大學那會,有個蘇北籍的同學來家裡作客,晚飯過後安排洗浴,一鍋水也燒好了,可同學過去半天就是沒動靜。大學同學之間的情誼如兄弟一般不分彼此,我當下闖進去,一看,同學穿個褲衩子還愣著呢。我說:「趕緊下去洗啊。」他一聽眼都瞪大了,指著浴鍋問:「下鍋裡洗啊?」我說:「是啊,這麼一大鍋水,還不夠你洗啊?水冷了,記得喊我來加把柴。如果鍋底燙屁股,喏,浴鍋板墊屁股。」說著,我把浴鍋板遞給他。可不管我怎麼解釋,同學就是覺得坐在鍋裡怪怪的,還擔心鍋底掉到灶膛裡去。後來我問他老家那邊的農村是怎麼洗的,他說是一個大木桶,裡面放了熱水,坐桶裡洗。當時,我還笑他,說坐桶裡洗太落後,水涼了無法加熱。
說笑歸說笑,我讓他把鍋子當木桶一樣將就一下,再三拍胸膛保證這鍋牢靠得很,他這才扭捏著下了鍋。這還不算完,當年回到學校後,這段古怪的洗浴經歷還被他當作奇聞逸事宣講了一陣,說江南人家洗浴都是坐在一口大鍋裡的,鍋底下還燒火,邊燒邊洗。那些個沒見過浴鍋的人聽了都說:「啊,人坐鍋裡邊燒邊洗,那人不完了麼?還不得煮熟了啊?」
我是習慣了從小就在浴鍋裡洗浴的,先是纏著要跟父親一起擠在一鍋,到年紀稍長些時就喜歡自己一個人洗。學校裡運動出汗過後回家,我都是先打水燒火洗個熱水浴,然後再讀書學習。後來我離開了鄉村生活,都是淋浴了,難得回一次老家,倒是不習慣用浴鍋了。不過兒子倒是新鮮,和我小時一樣纏著他爺爺要擠在一鍋,我在灶膛邊添火,聽得兒子在浴鍋裡「嘻嘻哈哈」玩鬧著耍水,父親則幫他搓洗,邊搓邊哼:「拍拍背,肉巍巍,拍拍胸,不傷風。」然後又是兒子的一串「嘻嘻哈哈」。聽著那幾句童謠,我一下子就想起自己和兒子這般大時纏著父親洗浴的情境,眼淚居然一下子就下來了,當時心裡感慨著,父母年紀都大了。我呢,雖然離家不遠,但回來看望父母的時間確實太少了。
我常常在想,其實老家的浴鍋和村巷裡的老井一樣,都關聯著人間煙火,都特別有生活故事。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見著浴鍋和老井,我總免不了和老家聯繫起來,和那種特別舒緩,特別溫馨又特別真實的生活聯繫起來。我覺得老井和浴鍋連著的是我的故鄉,是我的父母,我的根本。
小興覺得
在冬天
沒有什麼比燒湯洗浴
更令人溫暖愜意的了
小夥伴們~
你們有洗過浴鍋嘛?
你們又和浴鍋發生過怎樣的趣事?
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