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國作為近鄰,在很多地方都有類似性,畢竟在文化上同氣連枝,有一些相同的習俗也合情合理。我們這次要講的一個歷史冷知識,就是三國對數字的敏感。
這裡說的中日韓三國對數字的敏感,不是說大家算術能力出神入化,能很快算出複雜的加減乘除,而是指三國對於數字代表的意思和諧音十分在意。
韓國人最喜歡3這個數字,這跟他們的民族起源傳說「檀君神話」有關。
相傳天神桓因(印度神話中的帝釋天)有個兒子桓雄,桓雄覺得天界不好玩,就想下凡,於是桓因給了兒子三個「天符印」,讓他帶著3000部下一起降臨人間。
來到人間的桓雄設置了風伯、雨師、雲師三個職務,以此來管理俗事。這個故事中不斷地出現「3」這個數字,最後,韓國文化就將「3」視為了吉利的象徵。
中國人喜歡8,日本人喜歡7,這背後沒有神話傳說,只是諧音梗。
中國人偏愛「8」,認為這是個幸運數字,原因很簡單:「8」的發音與發財的「發」字相近,所以就無比迷戀這個數。在選車牌時,人們也會選一塊含有8的,如果車牌裡有好幾個8,那它的價錢肯定低不了。
當然,讓外國人記憶最深刻的關於中國和8的往事,其實是北京奧運會的開幕時間——2008年8月8日上午8點,很多外國人恍然大悟,原來中國人這麼喜歡8!
不光中國人喜歡8,日本人也喜歡,他們喜歡8的程度就跟喜歡7一樣,因為漢字「八」看起來像是植物逐漸繁盛起來,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而喜歡7,則是因為西方文化的而影響。西方人認為7代表完滿,《聖經》記載上帝創造世界用了7天;在某些遊戲中,骰子擲出7也代表勝利,所以,7被視為吉祥數。日本西化200多年,肯定對西方的幸運數也照單收下。
三個國家喜歡的數字各不相同,但討厭的數字卻高度一致。
三個國家都討厭數字4,對中國人來說,由於「4」發音近似死亡的「死」,所以極度令人厭惡。日韓在這一點上,跟中國習俗保持相同。
另外,日本人也不喜歡「9」,因為日文的「9」發音為「く(Ku)」,而以這個字母開頭的單字大多不是好詞,比如「辛苦」「黑暗」「沒用的」「筋疲力盡」等。由於這個數字招人煩,導致日本人也不喜歡梳子,因為梳子(くし)發音同樣是以「く」開頭,所以,如果有人走路時掉了一把梳子,日本人肯定不會撿。
韓國人跟日本人一樣,不喜歡梳子,同樣也是發音的問題。
在韓語裡,梳子(빗)與債(빚)的發音近似,所以大部人見到地上有梳子,都不會主動去撿,因為撿梳子就相當於撿「債」。沒人願意欠別人債,也就沒人願意撿梳子。
對數字的好與惡,體現了東亞三國文明的源遠流長,但凡經歷了數千年歷史的文明,都對語言存有敬畏之心,認為口說和手寫的東西具有意想不到的魔力,所以關於諧音的忌諱層出不窮。
當然,這些小忌諱作為有趣的文化現象,不喜歡可以無視,但不應當簡單地將其視為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