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史
水利灌溉 河防疏泛
被視為興國安邦的重要保障
也正因為如此
才湧現出一批又一批
感人至深的治水故事
才留下了一個又一個
不懈奮進的偉岸身影
在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
迎來50歲生日之際
微言將帶您翻開歷史的篇章
探訪那些有親歷者、見證者
感受他們與葛洲壩的不解情緣
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
馬江權的記憶
共同感受見證中馬友誼的連心橋
馬裡巴馬科第三大橋開工的歷史時刻
【講述人簡介】
馬江權(1966-),江蘇揚中人。現任葛洲壩二公司科技信息部(質量環保部)主任。2008年11月至2012年9月,任二公司副總工程師、馬裡巴馬科第三大橋施工技術組組長。
在葛洲壩國際業務發展歷史上,2009年2月13日是一個萬眾聚焦的「高光時刻」。這一天,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胡錦濤與時任馬裡總統杜爾共同為中國援建、葛洲壩集團承建的馬裡巴馬科第三大橋開工奠基。
▲胡錦濤與時任馬裡總統杜爾為大橋奠基
我作為項目施工技術組組長,有幸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馬利共和國,西非最大的內陸國家,旅遊資源豐富,但交通十分不便,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2006年,時任馬裡總統杜爾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向胡錦濤主席提出了興建馬裡巴馬科第三大橋的意向。這座大橋位於馬裡首都巴馬科市東部城區,長2200米、寬24米,由雙向四條機動車道、兩條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構成,兩端各設一個互通立交,建成後即成為巴馬科市最長的橋梁,也是當時中國在西非實施的最大援助項目,葛洲壩集團承擔了馬裡巴馬科第三大橋的施工任務。
▲巴馬科第三大橋
我是2008年11月接到通知,安排去馬裡負責這個援外項目的。當時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組織好兩國元首出席的項目奠基儀式。2008年12月18日,我們與馬裡裝備運輸部籤訂了合同後,中國駐馬裡大使表示,由我們施工技術組先擬定開工儀式方案。
12月22日,我將開工儀式初步方案報到葛洲壩國際公司。第二天凌晨兩點,我正熟睡,接到國際公司的反饋通知,對方案進行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2009年1月7日,中馬高訪先遣組抵達項目現場。這意味著開工儀式進入到計時。在解決了選址、布置等一系列問題後,最令我頭疼的就是安排葛洲壩集團主要領導與胡錦濤主席會面的事了。按照慣例,奠基時只有兩國領導人能夠在場。
▲時任馬裡總統杜爾與葛洲壩施工技術組合影
1月9日,我在向大使館匯報開工儀式方案時,提出了我們的訴求:奠基培土時,中方由葛洲壩集團領導將奠基培土的鐵鍬遞給胡錦濤主席,馬方由公路局局長遞給馬裡總統。經過反覆溝通後並上報有關方面,最終採納這個方案。
當地時間2月12日晚上,也就是開工儀式的前一天,胡錦濤主席在下榻的賓館親切接見了包括葛洲壩職工代表在內的中資機構代表,並與大家合影留念。
2月13日上午9點45分,胡錦濤主席的車隊從8公裡外的賓館前往巴馬科第三大橋項目開工儀式現場,我們施工技術組約40人列隊迎接,現場馬裡群眾和葛洲壩建設者揮舞著中馬兩國國旗,熱情歡迎胡錦濤主席的到來。
▲巴馬科第三大橋
時任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股份公司董事長楊繼學,股份公司總經理助理邱小平和胡錦濤主席、杜爾總統一起入坐主席臺。馬裡主持人宣布儀式開始,奏唱中國國歌和馬裡國歌后,馬裡總統致辭說:「作為巴馬科市最長的橋梁,巴馬科第三大橋建成後不僅將極大便利兩岸居民出行,也將促進巴馬科市政建設和經濟發展。」
隨後,胡錦濤主席發表重要講話。他說:「中國企業將組織最優秀的施工隊伍,同馬方人員一道,精心施工,爭創一流,把巴馬科第三大橋建成巴馬科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架起兩國人民友誼的新橋梁。」此時,周圍的市民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來表達對胡主席的感謝。
隨後,杜爾總統大步走到話筒前,激動地說:「雖然很少有在大橋奠基時就為大橋命名的先例,但今天是個例外。我要提前為這座大橋命名,那就是友誼之橋,中馬友誼之橋!」
在熱烈的歡呼聲中,胡錦濤主席和杜爾總統一起為項目奠基石培土,楊繼學為胡錦濤主席遞上了培土鐵鍬,這一歷史時刻被定格在葛洲壩國際業務發展的畫卷上。
▲楊繼學與時任馬裡裝備運輸部部長會談
次日上午,葛洲壩集團召開了巴馬科第三大橋建設動員會。楊繼學要求大家高標準、嚴要求,把大橋建設成為外觀最美、質量最好、工藝水平最高的精品工程。
下午,楊繼學和邱小平驅車前往尼日河畔的馬裡總統府,拜訪了馬裡總統杜爾。楊繼學向杜爾總統介紹了葛洲壩集團的基本情況和承擔的國際工程情況,表示中國葛洲壩集團一定不辜負胡錦濤主席和杜爾總統的囑託,一定要以這座中馬友誼之橋為起點,紮根西非,立足馬裡,為馬裡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胡錦濤主席的叮囑、杜爾總統的支持、馬裡人民的期待,我們都深深地記在了心裡,付諸在行動!
2009年5月,巴馬科第三大橋正式開工。葛洲壩人克服了馬裡內陸運輸條件較差、雨季施工難度大和疾病多發等困難,最終提前8個月圓滿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並順利辦理了對外移交,贏得了馬裡總統、主管部門、社會媒體和當地民眾的廣泛讚譽。
▲巴馬科第三大橋
我至今仍記得在這座大橋通車之時,成千上萬的馬裡巴馬科市民載歌載舞,豎起讚許的大拇指,呼喊著「NO.1,China!NO.1,CGGC!」表達對中國人民深深的謝意。
原標題:《五十年•見證|胡錦濤:為中馬友誼架起連心橋》
閱讀原文